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东滨 《河北医学》2002,8(12):1151-1151
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及肝细胞内的原虫 ,能引起疟疾。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1998年 ,曾在我校入学新生中发现间日疟 1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标本来源1998年 9月入学某新生 ,男性 ,17岁 ,来自湖北。按常规采集末梢血 ,涂血膜薄片数张 ,自然干燥 ,瑞氏染色待检。1.2 标本镜检经瑞氏染色的血膜薄片 ,用光学显微镜油镜 10×10 0观查。镜下形态 :由于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 ,可见红细胞的体积涨大 ,颜色变淡 ,其间有明显的粉红色的薛氏点。寄生在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滋养体的细胞质形状不规则 ,呈阿米巴状 ,染成…  相似文献   

2.
<正> 例1 杨××,男,49岁,农民。入院前间歇发热10天,在当地医院检查血象时发现间日疟原虫,服氯奎4片(1.0g)后退热,但次日全身皮肤出现紫癜,并排柏油样大便3次约300ml,伴头昏、乏力,遂于1982年8月3日来院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待查收入院。既往有关节疼痛史,无出血及胃病史。体检:体温37℃,脉搏82次,血压90/60。神智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 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 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 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 从 P.C血样中扩增出 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 1.68 ×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 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 该方法检测 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 P.V与 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 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 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片引起亚急性肝坏死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吕××,女43岁,患类风湿症多年,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1985年11月开始服用雷公藤片。服药前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类风湿血征指标阳性。口服本品每日3次,一次1片(10毫克),饭后服用。一月后肝功能检查转氨酶略高、类风湿血征指  相似文献   

6.
<正> 间日疟典型发作诊断不难,不典型发作时易误诊为其它疾病。为了提高非典型间日疟的早期诊断,兹就我院1975~1981年经周围血片或骨髓片查出疟原虫、病程均超过3天的资料完整的94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早期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敏  张仁利  高世同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253-254,267
目的 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方法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以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结果 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 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一个碱基C。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该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8.
DNA检测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 ,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及普查。疟原虫 DNA的分离方法虽多 ,但多以静脉血分离为主 [1 ] 。有学者应用指尖取血制作滤纸片干血滴及静脉全血制作的薄血膜进行疟原虫 DNA的分离 [2 ] 。本文就两种方法对疟原虫 DNA的分离进行比较 ,探讨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血样制备1.1.1 恶性疟原虫血样品制备 :用采自非疟疾流行区、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诊恶性疟原虫阴性的正常人静脉血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FCR3株进行倍比稀释 ,制成恶性疟原虫浓度分别为 1.5× 10 4/μl、1.5× 10 3/μl、…  相似文献   

9.
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在检测疟疾感染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采取我省疟疾流行区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及家庭成员的耳垂血79份,同时制作厚血片和滤纸血样本各1份,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所采集滤纸血样本中的疟原虫,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79份样本中,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检出间日疟原虫阳性6例,镜检初检出10例间日疟原虫阳性,经复查血片后有4例排除了疟疾感染。镜检复核阳性的6例样本PCR均为阳性。以镜检复核为标准,两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疟疾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病历摘要患者李××,女性,40岁,二婚,小学教师,干1981年5月14日入院,住院号:32247。病史:1981年1月30日月经来潮(前一次月经为80年12月20日,闭经40天)血量增多,3~4天后仍有血块持续数日不断,于2月11日血  相似文献   

11.
王××,男,61岁,已婚,河南籍工人,住院号0156。患者于1981年2月起,因间歇发热、消瘦乏力,食欲差,咳嗽咳痰或有腹泻症状,伴发肝脾肿大以及颈、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次住院治疗;末次住院1982年10月4日。第一、二次住院血涂片发现间日疟裂殖体,给予系统的抗疟和多种抗菌素治疗,发热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北省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涂片制作质量和实验室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水平,为消除疟疾后的有效监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对2020—2021年湖北省网络报告和疑似疟疾病例血片和随机抽取的各市州发热病人阴性血片进行镜检复核,对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镜检结果及虫种判定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20—2021年共复核疟原虫血片1 661张,制片、染色、清洁度总合格率分别为88.50%(1 470/1 661)、80.01%(1 329/1 661)、84.71%(1 407/1 661)。复核阳性病例63例,血片156张,阳性血片制片、染色、清洁度合格率分别是78.21%、76.92%、82.69%,阳性符合率为77.78%,虫种符合率为87.76%。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的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4.74%、90.00%、80.00%和80.00%。复核阴性血片1 505张,阴性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合格率分别为89.57%、80.33%、84.92%,复核一致率为100%,未发现漏检。阴阳性血片制作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33,P<0.05),染色和清洁度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涂片质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沉渣较多、溶血不全、血膜制作不规范、染色深浅和厚血膜脱落。不同地区阴性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制作=73.109、χ2染色=130.637、χ2清洁度=68.806,P均<0.05),且城市医院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均优于乡镇卫生院(χ2制作= 21.551、χ2染色=13.561、χ2清洁度=12.523,P均<0.05)。结论 湖北省各市州血涂片质量整体较好,阳性血片质量及疟原虫定性诊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刁忠玉  吴灿理 《医学争鸣》1990,11(6):423-426
作者从人工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提取基因组DNA,以~(32)P-dATP用切口移位法标记,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培养的海南株、云南株及女徽株恶性疟原虫及其提取的DNA.结果表明,该探针可检测出各株疟原虫的密度和DNA水平如下:海南株为0.0001%和1pg众两株均为0.001%和10pg.诊断海南省和云南省恶性疟患者的血标本共39份,其中38份阳性.在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标本中7份出现交叉反应.此探针与约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和诺氏疟原也呈现交叉反应,但不与正常人血细胞发生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疟疾的复发     
自Shortt等(1948)~(53)、Shortt和Garnham(1948)~(51)发现间日疟原虫(P.vivax)、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的组织型之后,虽然初步肯定了组织型的存在是疟疾复发的原因,但是关于疟疾复发的机制,却仍然不十分清楚。例如:间日疟原虫的组织型能否在肝细胞內持续循环发育;为什么间日疟的潜伏期,常表现长短不同。而这种潜伏期不同的间  相似文献   

15.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应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辅助诊断的研究已有报导。我们在1978年对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荧光抗体消长情况追踪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半厚抗原推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供应的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  相似文献   

16.
抗疟药硝喹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均有治疗及防治效果,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均有阻断作用。1979年对硝喹进行了鉴定,并商定1980年在疟区扩大使用。我们于1980年在疟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的工作中,对流行比较严重的几个村寨进行了重点观察,并于1981年继续进行观察,现将两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郁涛 《西部医学》2018,30(6):798-802
【摘要】目的 探讨巢式PCR应用于检测低密度疟原虫血片DNA的方法。 方法 以健康人抗凝血为稀释液提取不同浓度梯度间日疟原虫血片DNA,测定其最低检出限,将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抗凝血样按照1:10、1:100、1:1000、1:2000、1:4000、1:8000、1:16000、1:32000比例进行稀释,制成9个浓度梯度血样。每个浓度血样按照厚血膜5ul、薄血膜2ul同时制作2张血片,连续稀释(9个稀释度)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EDTA抗凝血样本,制作标准血片,同时进行所制得的血片中厚、薄血膜通过显微镜计数后,分别用以提取DNA,进行和巢式PCR检测。 结果 间日疟原虫血片厚血膜的检出限为1:16000(08个虫/μl血),薄血膜检出限为1:100,与镜下计数水平一致。 结论 巢式PCR适用于低密度血片中间日疟原虫DNA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克隆测序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应用。方法: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患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用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以SSUrDNA为靶基因,PCR诊断间日疟,双盲法检测40份血样(28份镜检阳性的血样,12份健康血)。结果: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1个碱基C;以SSUrDNA为靶基因,双盲法检测镜检阳性及健康人血样,结果完全正确。结论:所克隆的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日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心电图特征、发病原理、病因与治疗均不同于一般的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不当可转为心室颤动而死亡。本院在三万余例心电图中发现扭转型室速三例,现报道如下。病历报告例1 张××,女,25岁。患者于1971年9月16日因间日发热六天、血中查到疟原虫服氯喹1克,六小时后突然昏厥及四肢抽搐而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诊断昭通市疟原虫疑似病例,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疟原虫检测试纸条(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ICGT)先做快速检测,然后按照镜检标准制作厚、薄血涂片,经常规吉氏染色后在油镜下(×1 000)的薄血膜观察疟原虫形态,鉴定虫种。最后针对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4种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10份县区采集的疑似病例,快速试纸条1532未做,3份可诊断为恶性疟,其它6例皆不能明确诊断;显微镜下4份可明确诊断为恶性疟,其中1201为高密度恶性疟,3份可明确诊断为间日疟,1649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间日疟,省级镜检确诊为卵形疟,1532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恶性疟,省级镜检未发现疟原虫;所有病例皆经省级采用巢式PCR扩增,4份确诊为恶性疟,3份确诊为间日疟,1649确诊为卵形疟,1532和A无条带。经快速检测、镜检、巢式PCR,证实昭通市2013年9月以来报告的10例疟疾病例分别为3例间日疟、4例恶性疟、1例卵形疟、2例阴性。结论基层镜检技术不稳定;胶体金法诊断结果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镜检准确性依赖于镜检人员技术水平,剿式PCR法诊断最为准确;疟疾确诊需逐级复核和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