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相似文献   

2.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3.
优化起搏植入术的流程很重要。对普通起搏器,先切开皮肤到筋膜层后再在有空隙的锁骨下间隙进行穿刺;鞘管在送入导线至静脉后应撤除;房、室导线均放置好后一并进行起搏测试;囊袋的制作应在导线到位前用双食指钝性分离完成;对已满足要求内的起搏参数不必反复过于"精确"的测试;应轻轻回拉电极导线感觉是否遇到阻力来判断其牢靠固定度;缝合囊袋前应常规透视导线位置;囊袋局部压迫对防止术后囊袋积血很有效。除颤阈值试验测试过程中要分工协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手术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分别根据右房大小和靶静脉特点选择鞘管和左室导线;造影时可稀释造影剂并在远端静脉显影后松开造影球囊以利显示近端静脉;通常先放置左室导线;多可首先应用左室电极导线自带的钢丝直接尝试进入靶静脉;在保留左室鞘管时完成囊袋制作、右房室导线植入;撤鞘时应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头静脉切开与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价值。方法121例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机分为头静脉切开组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均包括单腔和双腔亚组),双察两种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导线放置失败率、手术并发症并随访切口及囊袋情况、起搏器工作状态等。结果头静脉切开组(单腔或双腔亚组)手术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73.27±13.53min vs 66.63±15.09min;60.68±5.21min vs 52.46±6.27min;83.62±7.81min vs 78.52±8.46min,P<0.05~0.01),导线放置失败率略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P>0.05),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2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需处理的囊袋血肿,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有2例发生导线脱位、5例误穿锁骨下动脉。2组术后随访2~19个月未见其他并发症,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头静脉切开途径可避免气胸、血胸、导线折断及误穿锁骨下动脉等并发症,只要熟练掌握头静脉分离技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  相似文献   

5.
1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插入导引钢丝时发现走形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并造影证实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再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并造影证实为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时通过导引钢丝前端适当塑形,采用主动电极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7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频繁阿 -斯综合征发作于 1 999年 5月 2 7日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局麻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导引钢丝顺利送至右心房到下腔静脉 ,沿导引钢丝送入 F8扩张鞘管 ,至上腔静脉起始部左侧壁 ,扩张鞘管不能沿导引钢丝向下至上腔静脉 ,且将导引钢丝折成直角 ,反复试送均未成功 ,撤出导引钢丝 ,注入少量造影剂显示 :上腔静脉起始部左侧壁形成一窦状扩张。于是放弃该途径改为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 ,扩张鞘管及起搏电极导线送入均顺利 ,手术成功 ,观察 2周 ,患者痊愈出院。1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中心医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6岁。半年前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在外院更换新起搏导线时发现上腔静脉入口处几近阻塞而放弃手术。笔者尝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在鞘管内送入超滑亲水导丝并顺利经过上腔静脉狭窄处进入右心系统,撤出普通的鞘管及扩张管并换用左室递送系统沿导丝成功穿过上腔静脉狭窄处,撤出扩张鞘,自鞘管内送入心室电极导线至右室心尖部固定及起搏参数均满意的部位。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应用超滑钢丝结合长鞘通过狭窄的静脉送入心室电极导线,在临床上需要时是可以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及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将是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18岁。因左侧旁道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2000年4月18日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常规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冠状窦电极后,于右股静脉穿刺放入导引钢丝。在插入静脉扩张管及鞘管的过程中术者注意力不集中,当静脉扩张管及鞘管插入2/3时发现导引钢丝尾端没有露出体外。当时由于术者紧张未及时透视查看导引钢丝在鞘管内的位置,认为将静脉扩张管及鞘管拨出时可将导引钢丝带出体外,按习惯动作拨出静脉扩张管及鞘管时导引钢丝并未带出,而是遗留在体内。此时透视发现导引钢丝尾端距穿刺口约2cm,当时经局部扩大切口分离组织未能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交进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2岁,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再次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行右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再次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心室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正常。  相似文献   

12.
安置起搏器手术时出现严重并发症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男性、82岁,因正度房室阻滞伴阿一斯综合征入院安置心脏起搏器。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过程不顺利,最后于石锁骨中点前中1/3处穿刺成功,回抽出暗红色血液,进入钢丝。X线下证实抵达右心房上方,沿钢丝进行静脉扩张后,送入穿刺扩张套管及血管鞘,拔出扩张套管后见鲜红色血液从鞘管内喷射而出,估计导管鞘误入锁骨下动脉。立即撤回扩张套管及导引钢丝,仍见搏动性出血,立即沿穿刺口处迅速扩大切口约4cm,分离皮下组织直达第一肋骨处,估计用手指可压迫穿刺点后,迅速拨除所有穿刺管套。用手指直接加压30min后,轻放手观察没见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无X线透视下,为6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左锁骨下静脉路径床旁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记录起搏效果、操作时间、电极放置部位等指标。结果 63例患者均穿刺左锁骨下静脉送入临时电极成功,即刻起搏成功率100%,起搏阐值为(1.95±0.12)V,操作时间(7.3±0.37)min,起搏电极放置位置:右心室尖部起搏9例(14.3%,9/63),右室流出道起搏53例(84.1%,53/63),冠状静脉窦内起搏1例(1.6%,1/63)。无穿刺失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操作简便、起搏效果好,适合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3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根据电极导线置入时是否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分为非保留组(n=50),保留组(n=53),每组又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和双腔起搏器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手术并发症并随访切口及囊袋情况、起搏器工作状态等。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明显少于非保留组(68.8±18.3minvs77.5±18.9min;4.36±1.34minvs5.57±1.62min;0%vs7.9%,P均<0.05~0.01),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单腔、双腔起搏器置入,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短于非保留组(P均<0.01)。保留组与非保留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需处理的囊袋血肿,2组术后随访5个月~4.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能缩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电极导线置放失败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安置心脏起搏导线的方法、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安置心脏起搏器手术指征患者共56例,分为头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腋静脉组。观察手术操作时间,起搏即刻参数及术后3个月参数。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起搏器置入术。腋静脉组成功率高,较头静脉组明显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锁骨下静脉途径手术并发症少。3组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起搏导线简便安全,适宜多导线安置手术。该方法可避免头静脉分离手术的不便,又能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两例患者均具备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一例存在左肺发育不全,一例为肺癌左肺全肺切除术后。术中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回血通畅,但J形导丝无法前送,静脉造影显示血管显著迂曲,多处成角。遂改为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但J形导丝仍难以到达下腔静脉。经鞘管送入起搏导线,在推送导线寻找起搏位置的过程中,导线到达心影右侧下端且无室性早搏,考虑导线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该鞘管送入J形导丝至心影左侧,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回撤导丝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消失,考虑导丝进入右室。分别将心房导线送入右心耳,心室导线送入右室心尖部,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80岁。因病窦综合征于1998年3月2日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局麻下做好右胸囊袋后,于切口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导引钢丝至上腔静脉入口处时只向头侧弯曲。将钢丝头端弯成弧形,多次调整角度,钢丝呈锐角进入上腔静脉。沿钢丝送入扩张管及鞘管,至钢丝折...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6岁,法乐氏四联征术后10年发生左心衰竭,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术。患者存在脊柱侧凸畸形不能平卧,术中采用半侧卧位。穿刺时发现左锁骨下软组织硬度明显增高且肋间隙明显变窄,改为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右房巨大,115°鞘难以进入窦口,进入后电生理导管撤出时鞘管出现褶痕,导线不易通过,遂改用135°鞘成功将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正>心脏永久起搏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器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虽然经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早在1987年即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