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与原发性骨质疏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指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妇女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整体功能下降、运动减少、营养代谢功能下降等有关。探述运动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论述了运动减少对骨的影响、骨的力学特性、骨的压电效应、运动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力学刺激的减少,可增加骨质吸收,减少骨形成,造成骨量减少。运动员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该类患者骨运动减少有关,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卒中及脑损伤所致偏瘫后易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其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是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的有效参数。目的:通过对偏瘫患者骨密度值及骨矿含量的测定与分析,探讨偏瘫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设计:病例分析。对象:选择1999-03/2002-05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偏瘫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0&;#177;5.3)岁;病程19d-1年,平均病程(5.0&;#177;3.5)个月;疾病类型:脑梗死89例,脑出血67例;瘫痪侧别:左侧79例,右侧77例。方法:所有患者使用LUNAR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从头部至足部进行全身扫描,测量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病程偏瘫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②不同部位瘫痪患者的骨矿含量。结果:15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程在3-6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44%,16/36),病程在9-12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低(21%,7/33),总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1%(48/156)。②病程在3个月内:47例患者中有9例为弛缓性瘫,均患有骨质疏松,其中2例发生骨折。病程3-6个月:36例患者中有3例为弛缓性瘫,也患有骨质疏松。③上肢患侧的骨矿含量明显低于健侧[(154.76&;#177;43.91)g,(172.59&;#177;43.78)g,(t=3.591,P〈0.001)]。下肢患侧的骨矿含量与健侧基本接近[(463.41&;#177;309.28)g,(464.11&;#177;86.45)g,(t=0.027,P〉0.05)]。结论: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上肢患侧的骨矿含量低,下肢患侧骨矿含量接近正常,这是由于下肢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说明骨量的大小与运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措施和经验。方法:选择6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通过从生理、心理、功能康复、用药等多角度进行全程的系统护理干预。结果:本组6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骨密度,38例骨量减少、29例骨量正常。结论:最大限度的缩短了骨折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的预防了骨质疏松引起的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直接后果之一,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一百万名新发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患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提高到每年450万名。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正确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多项大型研究表明:骨的质量、代谢及结构等骨内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跌倒、年龄、低创伤性骨折史等骨外因素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中占同等地位.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为正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指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妇女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整体功能下降、运动减少、营养代谢功能下降等有关。探述运动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论述了运动减少对骨的影响、骨的力学特性、骨的压电效应、运动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力学刺激的减少,可增加骨质吸收,减少骨形成,造成骨量减少。运动员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该类患者骨运动减少有关,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观察阿伦磷酸盐对促进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对骨质疏松病人椎体间融合的疗效并分析其特点、优越性、适应范围。方法 观察不同治疗条件下,对28例女性骨质疏松的腰椎病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分4组:对照组;钙尔奇D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组(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组);治疗观察局部骨矿密度的影响,术后随访12~17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1年后,与其他组相比阿仑膦酸钠可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病人椎间融合术后的椎体及椎间隙局部骨矿密度,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 阿仑膦酸钠可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骨矿密度增加,对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在骨质疏松病人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创伤治疗仪用于骨创伤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骨创伤治疗仪用于各种骨创伤疾病时,对骨折部位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骨密度的改善及骨质疏松的预防、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骨创伤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00例采用骨创伤治疗仪配合常规治疗护理方法;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治疗后患处疼痛减轻、消肿情况、骨密度测量对比及同一时间内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等方面的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消肿症状改善情况、骨密度测量对比率和预防骨质疏松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骨创伤治疗仪临床应用中可明显减轻疼痛、消肿快,有利于改善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指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妇女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整体功能下降、运动减少、营养代谢功能下降等有关.探述运动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方法论述了运动减少对骨的影响、骨的力学特性、骨的压电效应、运动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结果力学刺激的减少,可增加骨质吸收,减少骨形成,造成骨量减少.运动员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 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该类患者骨运动减少有关,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防治的基本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强度减低为特征,易发生骨折的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最常见的部位有椎体、髋部和腕部等处。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可致残或致死。骨质疏松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的几率以及骨量减少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患者504人,男性患者189人,女性患者315人,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结果:根据检测发现,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几率较低,这样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关节疼痛、痉挛等缓解作用。方法:使用BG100A型骨质疏松治疗仪(即脉冲电磁场)对84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伴有骨、关节疼痛的患者803例中,732例有明显止痛效果;伴有小腿痉挛的患者137例均得到缓解;经脉冲电磁场治疗后,复查骨密度的42例患者中有40例骨密度增加1%~12%(平均33%)。结论:BG100A型骨质疏松治疗仪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疼痛、小腿痉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有效地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涉及骨代谢的多个环节。骨质疏松的治疗不仅涉及对骨代谢的干预.提高骨质量.改善临床症状.还涉及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使得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许多康复护理指导方法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中占有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辨证论治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丽水323006)陈国臻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对骨质疏松的处理,应以预防为主。根据十多年来我们对骨质疏松的治疗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防治方法,以供同道参...  相似文献   

14.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目前癫痫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是抗癫痫药物(AEDs)对骨代谢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关注,早期监测骨代谢指标对癫痫患者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从抗癫痫药物(AEDs)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和对骨骼健康的作用机制两方面阐述其对骨代谢的影响,为口服抗癫痫药物患者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分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140例,根据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弥散型分布型患者72例、非弥散型分布型患者68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参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明显高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椎体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均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患者25羟维生素D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水平明显高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弥散型分布患者(P<0.05);骨水泥弥散型分布和非弥散型分布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骨水泥弥散型分布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治疗疗效有明显影响,有助于临床治疗及椎体高度恢复,改善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检测骨代谢标志在骨质疏松、糖尿病(DM)、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89例骨质疏松患者,DM、甲亢及RA患者各50例和6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尿中骨吸收指标尿脱氧吡啶酚(DPd)。结果 骨质疏松男性患者组骨形成标志BGP、B-ALP、PIC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骨吸收指标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绝经女性组BGP、B—ALP、PICP及DP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绝经女性组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DM患者的BGP检测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ALP及PICP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患者BGP、B-ALP、PICP及DP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检测骨代谢标志在上述4种疾病中可早期发现骨代谢紊乱,其中男性骨质疏松及RA患者均以骨吸收改变为主,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甲亢患者又以骨丢失为主。4项标志的组合检测能反映骨代谢的整体状况,如仅用一项标志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骨保护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骨保护素是一种新发现的分泌型糖蛋白和缺乏跨膜结构域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与骨保护素配体结合而起作用。骨保护素不仅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还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骨保护素转基因(骨保护素^ / )致过量表达骨保护素的小鼠呈现骨硬化症表型;而骨保护紊基因敲除(骨保护素^ / )致骨保护紊缺乏小鼠在成熟前即显示严重骨质疏松及主动脉和肾动脉钙化。用重组骨保护素治疗可预防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及逆转骨质疏松,骨保护素与代谢骨病和血管钙化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岩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195-197
合理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疾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该采用综合手段,如适当日晒、合理补钙、适量补充维生素D、正确运动等。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为临床更好掌握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检索国内外献报道、分析并加以归纳。按药理作用分类分别对促骨形皮药物、抗骨吸收药物、骨矿类药物、雌激素和中药制剂等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特点和不良反应等进行介绍和评价,如氟化物、双膦酸盐类、钙制剂、雌激素和中药淫羊藿。多种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散发性低磷血性骨软化症(HO)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散发性HO患者,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散发性HO患者首发症状均为不同程度骨痛及肌无力;19例均见低磷血症,9例血钙降低,16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4例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7例24 h尿钙(UCa)升高、2例降低,18例24 h尿磷(UP)降低、1例升高。X线片示11例骨质疏松、6例退变、6例骨折;全身骨扫描示18例全身多发局部骨代谢活跃灶;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扫描(DEXA)示16例患侧髋关节骨质疏松、3例骨量减少,8例脊柱区域骨质疏松、11例骨量减少;MRI示11例双侧股骨头关节面下条形T1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8例胸腰椎体上、终板下条片状双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见周围骨质片状稍高信号,呈“夹心板”征。结论 散发性HO以全身多部位不同程度骨痛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低血磷、低UP及高ALP等;影像学可见骨质密度异常、横向假骨折线、软骨下细微骨折及“夹心板”征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