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报道了染料激光虹膜透切治疗闭角型青光眼37眼,虹膜透切成功率为100%,术中虹膜出血率为28%。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占45%,一次透切成功率为72%。结合文献及治疗体会对染料激光虹膜透切术中并发虹膜出血进行简要探讨。观察虹膜光切孔,透切率及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治疗效果优于YAG激光。并指出在染料激光治疗机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角膜周边部为透切点,聚焦准确,能量适中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联合激光与虹膜周切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眼科95例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虹膜周切术治疗,47例)与B组(联合激光治疗,4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时前房相关参数[前方深度(AC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相关参数[虹膜膨隆度(IrisC)、虹膜厚度500(IT500)、虹膜厚度1 500(IT1 500)、虹膜根部附着点距离(IrisD)],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ACD、TIA、AOD均升高,且B组ACD、TIA、AOD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IrisC、IT500、IT1 500均降低,IrisD均升高,且B组IrisC、IT500、IT1 500均低于A组,IrisD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虹膜周切术,联合激光治疗PACG患者... 相似文献
4.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预防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对侧眼行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对侧眼行氩激光联合Nd:YAG激光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治疗前后的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野及UBM情况进行观察对比。随访时间为10~12月。结果:在随访期内治疗前后视力无变化;28眼(占93.3%)未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良好。已有房角粘连、眼底及视野损害的2眼(占6.7%),眼压仍高于21mmHg,需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大部分病例房角较前增宽,周边虹膜拥挤现象减轻,房角粘连范围减小;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于无广泛房角粘连和关闭的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有预防发作和治疗作用,使用氩激光联合Nd:YAG激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用脉冲染料激光对5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虹膜切开术。一次治疗成功者54只眼(93.1%),需要二次治疗才能成功者4只眼(6.9%)。介绍了操作技术,术后并发症结合氩激光、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孙艳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461-46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多在视功能损害明显,疾病进入中晚期时就诊。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和药物的发展,为中晚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激光虹膜成形及拉坦前列素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是我国青光眼的主要类型,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单眼发病,发病眼术后对临床前期的对侧眼施行虹膜根切术来预防急性青光眼的发作,多年前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施行该手术的意义有多大,是否可能引起某些并发症,特别在是否引发白内障问题上,尚存在不同意见。笔者对在我院接受过该手术的34例患者,做了3年以上的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激光(氪激光+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108眼有适应证的患者,先用氪绿激光行周边虹膜成形术,然后在拟行周边切孔处击射虹膜,最后用YAG激光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眼压、视野及周边虹膜形态进行详细的对比观察,患者随访1~5年。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周边前房深度均明显加深,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小梁网可见范围增宽。手术前后视力、视野及眼底无明显变化,除有短暂眼压升高及虹膜炎症反应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52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7.7)个月。结果术前眼压(24.2±4.3)mmHg,LIPI术后最末次随访眼压(17.3±6.4)mmHg,与术前比较平均下降(6.9±2.1)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5)。术后前房角结构可见范围增加,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缩小。术后早期视力无变化,随访时间内视野损害无进展。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该院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OCT和眼科A 超观察患眼眼压及眼前节生物参数。结果术前眼压为(20.65±1.69)mmHg,术后1周眼压(17.36±2.56)mmHg,术后2个月眼压(16.95±1.32)mmHg,术后1周、2个月,患眼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开放度:术后1周、2个月,患眼OA(19.88±4.98、20.75±4.23)均高于治疗前(16.25±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前节生物参数:在ACD、CCR方面:术后2个月(2.31±0.21、2.33±0.36)、术后1周(2.33±0.19、2.19±0.14)与术前(1.95±0.25、2.62±0.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疗效较好,采用OCT有助于量化分析该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不联合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作用,评价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急性发作患者23例(23眼),局部予以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及0.5%噻吗心安滴眼液各1滴后,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60、120min眼压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2h房角变化;治疗前与治疗后2h视力、角膜、前房、瞳孔、虹膜及患者症状变化;评估该手术并发症。结果激光术前平均眼压为69.43±8.22mmHg,术后15min,30min,60min,120min分别降至38.48±8.75mmHg,28.30±7.99mmHg,16.91±5.22mmHg,15.74±3.09mmHg;术前各方房角不同程度关闭,鼻侧为3.31±3.19°、下方为3.58±3.69°、颞侧为3.42±3.37°、上方为3.21±2.87°,术后2h各方房角均开放,鼻侧为25.47±7.93°、下方为29.04±8.69°、颞侧为27.49±8.67°、上方为23.71±7.54°;术后2小时21眼角膜恢复透明,余2眼次日恢复透明;所有病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联合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可迅速、有效、安全降低眼压,重新开放房角,迅速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138例共169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降低患者眼压,并对UBM检查发现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69只眼(急性发作期)中有43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25.44%);发生睫状体脱离者与未发生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比较,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巩膜与睫状体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厚度、小梁与睫状体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脱离患者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均未完全关闭,至少有2个时钟点未关闭。结论:UBM可以对睫状体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Background 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ALPI)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lowe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of patients with mild 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APAC).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13例首诊误诊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时间2h至2年,1d内87例(77.0%);基层医院误诊率为70.8%;首诊误诊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病,二者所占比例达61.9%;89.4%的误诊由非眼科医师造成。结论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缺乏细致的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普及青光眼知识,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仔细全面的查体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180°)2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均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二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25眼房角完全开放12眼,房角关闭粘连≤90°者8眼(80%),房角关闭粘连90°~180°者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中房角关闭粘连≤90°者4眼,房角关闭粘连(180°14眼(78%)。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A组(44.36±4.27)mmHg,B组(47.01±4.35)。术后一周:A组眼压控制在(15.96±3.97)mmHg,B组眼压控制在(16.20±5.56)mmHg;B组术后6月:6眼需加用降眼压药物,5眼青光眼发作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而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不佳,可考虑行青白联合手术,或需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