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而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功能变化,周期性出血,与周围组织粘连,纤维化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囊内多呈巧克力样黏稠的陈旧血液。卵巢巧克力囊肿并非真正的囊肿,而是逆流和种植到卵巢表面的子宫内膜向卵巢皮质内陷形成的假囊肿[1]。临床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剧,伴月经不调,超声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超声是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  相似文献   

2.
<正>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已日趋成为妇科领域中的常见病。本文分析了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极易累及卵巢,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组织中周期性出血使卵巢不断增大而形成巧克力囊肿.此囊肿常为双侧性,卵巢巧克力囊肿因多种因素而发生自发或在外力影响下的破裂,破裂可反复发生.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增加,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的发病率随之增多,并已成为并非罕见和不容忽视的妇科急腹症.本文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妇产科的常见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的病例屡有报道,视为妇科的新型急腹症。本文就5例病例重点讨论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的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cnd1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其中I期5例,II期9例,III期10例,Ⅳ期16例(分期标准依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的修正分期法(AFS-r)[1],I期、II期为早期病例,III期、Ⅳ期为晚期病例),对照成员为30例卵巢组织正常者.结果: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0%;4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2.50%.由此可以看出ccnd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明显增高,两组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组织中,ccnd1在早期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29%,而在晚期病例中其阳性表达率为76.9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 ccnd1是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为低表达,而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囊肿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表明ccnd1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②ccnd1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期别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本文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统计资料显示,此病的人群发生率约为7%~15%,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又占80%左右。卵巢巧克力囊肿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且反复出血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肿内的暗褐色的粘糊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液体,故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病变可只累及一侧卵巢,但约有50%以上的患者会累及双侧卵巢。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痛经、持续性下腹疼痛、月经失调、不孕和性交痛等病症。那么,卵巢巧克力囊肿是怎样形成的呢?众所周知,生育…  相似文献   

8.
杜静  朱佩英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91-1291,1330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疗法(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86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或腹壁行囊肿穿刺,抽出囊液后,注入无水乙醇使组织脱水凝固,从而破坏卵巢巧克力囊肿,使囊壁细胞失去分泌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结果随访280例,一次治疗囊肿完全消失208例,占72.72%(208/286),第二次治疗囊肿完全消失30例,占10.49%(30/286),囊肿缩小至直径3cm以下23例,占8.04%(23/286),术后复发25例,占8.74%(25/28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副反应小,为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穿刺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屡见报道。与这些报道不同的是,我站自1999~2002年6月应用普通超声探头引导穿刺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08125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胎盘蛋白14表达的研究/王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5).—379~380探讨胎盘蛋白14(PP14)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与在位子宫内膜中表达的差别。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科临  相似文献   

11.
巧克力囊肿,又称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是因子宫内膜“移民”到卵巢内引发的一种疾病,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与肿瘤性质的卵巢囊肿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位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其发病率在外生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居首位,约占17%~44%,是常见的妇科疾病,难以彻底治愈,且复发率逐年上升,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较差,且停药后容易复发。我院采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联合5-Fu和安宫黄体酮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卵巢巧克力囊肿主要原因系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易种植于卵巢,因此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根据国内8个单位资料的综合分析,误诊率在40%左右甚至更高,笔遇见1例青春期卵巢巧克力囊肿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卫 《疑难病杂志》2007,6(8):494-495
卵巢巧克力囊肿又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其内含有暗褐色黏糊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液体而得名。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误诊率可达42.9%~85.7%[1]。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后,由于囊内液流入腹腔引起急腹症,容易误诊。今将我院2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患者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后给予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口服治疗预防囊肿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56例,行腹腔镜手术后给予米非司酮(A组33例)及孕三烯酮(B组23例)预防复发的疗效观察。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剥除术后给予米非司酮组较孕三烯酮组临床症状显效率及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米非司酮组与孕三烯酮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剥除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在改善患者痛经等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孕三烯酮,两组预防巧囊复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卵巢巧克力囊肿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含暗褐色糊状陈旧性血液,色似巧克力,故又称为巧克力囊肿。我院1995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52例,术前误诊24例,误诊率为46.15%。现将24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内膜层以外的部位。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仅有内膜的腺体,而且有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着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增殖、分泌与出血等症状。本病多发生在中年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部位是卵巢,约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凹及子宫骶骨韧带。病变部位在早期呈紫褐色斑,周围为疤痕组织,在卵巢内者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而逐渐增大,形成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行经前后或行经期下腹部胀痛,呈继发性进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卵巢巧克力囊肿亦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从70年代起,国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本院自1989年开始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抽尽囊内液后注入硬化剂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30例,其效果尚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是妇科的一种急腹症,其发生率随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率的增加而上升。囊肿可自发破裂,起病急,囊内液溢入腹腔可引起剧烈腹痛,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后果严重。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始有报道,近几年已逐渐引起妇科医生的重视,但因无特殊症状,常易与其他急腹症混淆,引起误诊。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7例,误诊20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体囊肿,系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所致,其囊肿的直径一般大于3cm,妊娠黄体也可增大形成囊肿,但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消失.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内可见分隔光带或片状高回声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为异位在卵巢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和囊壁纤维化所致.超声表现为子宫旁无回声区,壁厚,内壁不光滑.囊肿形态多变.月经期肿块可增大,声像图类型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声像图分型为:单纯囊肿型,多囊型,囊内光点型,囊内团块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