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部分人 80 %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世界卫生组织 (WHO)《2 0 0 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在疾病负担方面 ,在选择的人群中 ,固体燃料释放的室内烟雾是全球十大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 ,在高海拔地区 ,在更多地依赖生物燃料、低质量煤和没有通风结构的炉灶的农村人群中更为严重。Wesley[1] 和LopezBravo[2 ] 等报告 ,在发展中国家 ,室内空气污染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系。Pope[3] 和Binkova[4 ] 等人的研究也证明室内空气污染水平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  相似文献   

2.
预防自杀的健康促进干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 2 0 0 0年 3月召开的“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自杀讲习班”上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司协调员J M Bertolote博士介绍说 :近 4 5年来 ,全球自杀死亡率增加了 60 % ;1 950年全球自杀死亡率为 1 0 1 /1 0万 ,到 1 995年 ,全球自杀总死亡率达到 1 6/1 0万(根据 97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 ,据此估计 2 0 0 0年死于自杀的人数为 1 0 0万左右 ,即 4 0秒有 1人自杀死亡。1 998年全球自杀占疾病总负担的 1 8%。已实行市场经济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中自杀占所有疾病总负担的 2 3 %。世界卫生…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不仅是全球重大的环境问题,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大气污染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并不明确,但其与呼吸系统[1]、心脑血管系统[2]、生殖系统[3]、内分泌系统[4]和神经系统[5]等疾病的相关性已经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据2013年发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每年有340万死于因室内燃料燃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的病例,而在室外空气污染中,单纯由大气颗粒物造成的死亡人数约有310万人,两者共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6%[6].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NCDs,以下简称"慢性病")是长期以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健康挑战。WHO在《2018年慢性病国家概况》中指出,2016年全世界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多达4 1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1%,其中有1 500万例死亡发生在30~70岁人群中[1]。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全球因慢性病  相似文献   

5.
198 4年 ,曾估计全球每年伤寒发病 16 0 0万例 ,死亡 6 0万例。之后 ,由于全球人口的变化 ,改善饮水安全和环境卫生的计划使感染危险降低 ,全球疾病监测工作得到改善使伤寒发病资料增加 ,人群基础的伤寒发病研究和伤寒疫苗研究的开展 ,部分年龄队列中获得的伤寒年龄分布能准确推断总人群中的发病率 ,更标准的评价疾病负担方法的应用 ,作者重新估计了全球伤寒疾病负担。从 196 6~ 2 0 0 1年间用多种语言发表的文章中搜索出与伤寒疾病负担相关的 2 2项研究共 2 3篇论文。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人口署的规定对全球人口进行年龄和地区分层。国…  相似文献   

6.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人群死亡率变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美国哈佛大学曾经评估了各种主要环境危险因素的全球疾病负担 ,发现全球由于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失能调整生命年 (DALY)损失占其全部损失的 0 5 % ,我国则占 0 4% [1] 。而在大气污染相关的各种健康效应终点中 ,死亡是其中最显著的健康效应 ,在美国环保局 (EPA)定量评价的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健康效应终点中 ,由死亡引起的经济损失可占全部损失的 89% [2 ] 。因此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 (PM)污染与人群死亡变化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  相似文献   

7.
冯敏  廖江  魏咏兰  柴冰  何燕  张孟群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70-3772
[目的]了解2008年成都市居民疾病负担中因早死所致的生命损失(YLLs)。[方法]采用世界银行全球疾病负担评价指标体系和2008年成都市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各种疾病给成都市居民造成的生命损失。[结果]0岁组和50岁及以上组每千人口YLLs率较高,且50岁组以上年龄组YLLs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疾病负担顺位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交通运输事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引起的YLLs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的人群,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YLLs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结论]恶性肿瘤、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交通运输事故是造成成都市居民生命损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成都市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4-2019年成都市大气PM2.5长期暴露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并比较2种主流暴露反应函数的结果差异。[方法]从ChinaHighPMx数据集获取2014-2019年成都市的1km×1km高分辨率PM2.5浓度值,分别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综合风险函数(GBD-IER)和全球暴露死亡率模型(GEMM)估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缺血性心脏病(IHD)、肺癌和脑卒中4种疾病的死亡风险,进而评估PM2.5的归因死亡。[结果]2019年成都市因大气PM2.5污染导致COPD、IHD、肺癌和脑卒中4种疾病的过早死亡1.83万例,占4种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8.13%;与2014年相比,因大气PM2.5暴露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下降了9.86%,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降低了21.56%;4种疾病的归因死亡均有所下降,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5.72%(脑卒中)、16.03%(IHD)、30.99%(COPD)和31.66%(肺癌)。对比2种主流暴露反应函数结果,除脑卒中外,GEMM方法对COPD、IHD及肺癌3种疾病的死亡风险估计都远高于GBD-IER方法,平均为89%、109%和58%。[结论]2019年成都市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疾病负担相比2014年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仍较严重,提示当地大气污染防控措施虽有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加强以降低大气PM2.5的归因死亡。相比GEMM方法,GBD-IER方法可能低估了PM2.5浓度降低导致的过早死亡降低程度。未来还需利用我国大气重污染区域队列建立更为准确的PM2.5与人群慢性健康危害的暴露-反应关系函数。  相似文献   

9.
心理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的一年——— 2 0 0 1年是精神卫生主题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 ,口号为“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stopexclusiondaretocare)。年末 ,WHO发表了世界卫生 2 0 0 1年年度报告———精神卫生 :新认识和新希望[1] 。WHO的专家们在认真复习了全球精神卫生研究的最新成果后 ,对心理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总结 :“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的人为划分 ,已经成为正确认识心理和行为疾病的巨大障碍。事实上 ,心理和行为疾病与大多数躯体疾病一样 ,都是生物因素和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GBD 2017)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疾病负担状况并与全球人群进行比较。按年份、年龄、性别分析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同时采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和全球人群尘肺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标化YLD率。计算2017年与199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疾病负担指标的变化。结果 2017年中国人群因矽肺造成的DALY为166 134人年,占中国人群因尘肺病造成DALY (247 619人年)的67. 1%,占中国总DALY (371 485 307人年)的0. 045%,在293种疾病中排名第171位,较1990年(190位)上升了19位;占全球人群因矽肺造成DALY (260 584人年)的63. 8%,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位。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分别为15 380例、6 468例、166 134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长69. 6%、15. 2%、2. 1%,增幅均高于全球水平; 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0. 79/10万、0. 34/10万、8. 32/10万,分别较1990年下降21. 7%、48. 8%、50. 8%。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在≥45岁进入高发状态,分别为14 616例(95. 0%)、6 147例(95. 0%)、149 871人年(90. 2%); 2017年发病年龄和死亡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7. 3岁、68. 3岁,较1990年分别延长2. 9岁、3. 3岁。结论中国在矽肺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中国人群矽肺所致的疾病负担近年仍有上升趋势,占中国人群尘肺病和全球人群矽肺所致疾病负担的较大比重。应采取措施遏制矽肺的早发病、早死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