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2年度发生的38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385例报告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87.5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26.3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2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292例ADR患者中〉60岁有186例(63.70%);涉及药品11大类共73个品种,其中以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为98例(33.56%),其次为抗微生物药82例(28.0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203例(69.52%);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214例,49.77%)。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其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区2012年ADR监测中心收到的119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年龄〉50岁人群报告的比例最高,有725例(60.5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402例(33.5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453例(32.18%);严重ADR225例,其中癫痫81例(36.00%)、胃肠道出血14例(6.22%);抗微生物药居引发ADR药品的首位,有293例(24.46%)。结论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和对ADR的监测,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注射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门诊注射中心发生的104例药品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63例,占60.58%);104例药品ADR中,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经更易引起ADR(101例,占97.12%);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0例,占67.31%),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微生物药(28例,占40.00%);中药注药剂ADR发生率为26.93%(2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67例,占64.42%)最为常见。结论应慎用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和辨证使用中药针剂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中国药业》2009,18(2):52-53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61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多(46.67%),其次是中药制剂(17.5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需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8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年人发生ADR的概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1.6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2.39%);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8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0.32%),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21.83%)。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易智勇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59-216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省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663例ADR报告进行归纳整理,其中10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报告来源、评价、临床表现、ADR涉及系统/器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共涉及26种药品,均为静脉给药方式,有90例(87.37%)发生在用药30 min 以内,男女性别比例为60:43,60岁以上老年患者 ADR 发生率最高(54.37%),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5例,33.98%),灯盏花素ADR例数最多(15例,14.56%)。结论应坚持开展中药注射剂ADR监测与上市后再评价,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陈琳 《中国药业》2009,18(2):45-4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集到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28种,其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61.33%、25.33%;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44.00%。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1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ADR涉及药品76种,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44.63%),其次是中药制剂(9.60%);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58.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6.27%);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570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频率最高[191例(33.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27例(92.46%)],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98例(52.28%)],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9例(59.47%)]。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解放军八一医院2006—2012年收集整理5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8例ADR中,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为312例,占总例数的46.27%;10岁以下儿童患者发生ADR较多,为238例,占总例数的45.08%,41~50岁的成年患者发生ADR较少,仅18例,占总例数的3.4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常见,为88例,占总例数的59.8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尤其应加强对儿童发生ADR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丽  邓楠  韦鸿雁  谭波宇 《中国药房》2013,(18):1701-1704
目的:监测并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9.64%)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微生物药与营养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7例(24.36%)和59例(21.45%),其次为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27.15%)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的ADR11例(4.0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近几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26例报告,从临床科室、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较多,有138例(占61.06%),其中女性(182例,占80.53%)多于男性(44例,占19.47%);静脉给药途径更易导致ADR(198例,占87.61%);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145例,占64.16%),其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91例,占62.7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2例,占39.02%);在关联性评价方面以很可能为主,有188例(占83.19%);严重ADR有2例(占0.88%),一般ADR有224例(占99.12%);经治疗或停药后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我院应加强ADR监测,提高ADR报告填报质量,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2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75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22种,43.22%),其次是中药制剂(19种,2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202例,85.59%);主要的ADR类型是皮肤和附件损害(120例,50.85%)。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本院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定营 《中国药房》2008,19(8):622-62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7年6月收集到的2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26例ADR涉及的药品有69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61·50%),其次是中药制剂(18·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1·4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6·90%);严重的ADR有4例;绝大多数ADR出现在用药61min~24h内(87例);对症治疗89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13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唐智权  杨思芸 《中国药房》2012,(26):2472-247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到的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313例,占40.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59例,占72.2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296例,占38.2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47例,占31.46%)。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美芳  利显民  王传湄 《中国药房》2010,(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286例填报完整和有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的ADR有3例;我院抗感染药的ADR居首位,有213例(占74.48%),其次为中药制剂,有38例(13.2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146例(占44.9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62例(占19.0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202例(占70.63%)。结论:建立与完善药物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制度,重视ADR监测,可减少我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