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芽胞厌氧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在数量上比需氧菌要多10~10000倍,在一定条件下亦可致病。在妇科女性生殖道感染疾患中,主要是厌氧菌或有需氧菌参与的混合感  相似文献   

2.
外科感染通常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创伤,手术后并发的感染,占外科疾病的1/3~1/2。外科感染具有下列特点:①多属几种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②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即致病菌大部分来自人体自身皮肤、口鼻咽、肠、前泌尿生殖道的正常寄生菌群;③局部表现较突出,感染灶常坏死化脓;④往往需要手术才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厌氧菌是一大群在无氧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厌氧菌在人体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中占优势.当人体菌群失调时,厌氧菌可能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发生内源性厌氧菌感染.且感染率相当高,其中部分是厌氧菌单独感染,而大部分是与需氧菌混合感染.感染早期总是以需氧菌占优势,待需氧菌耗尽环境中的氧,机体抵抗力削弱后,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同时需氧菌为厌氧菌提供维生素K等生长因子,而厌氧菌能保护需氧菌免遭白细胞的吞噬,这种协同作用造成了厌氧菌感染的普遍性.过去厌氧菌感染以经验用药为主,因为厌氧菌对现已上市的药物的敏感性较好,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药敏试验,多数情况下治疗效果满意.但是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厌氧菌的耐药性也逐年增高,出现了耐甲硝唑菌株,耐药率约为5%~10%左右,所以单靠经验用药已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厌氧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4.
肺部厌氧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肾上隙皮质类固醇和抗代谢药物的广泛使用;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改进,厌氧菌得以及时分离和鉴定,厌氧菌感染的报道渐见增多,已证实厌氧菌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肺部感染也不例外,甚至是重要的致病菌,尤其是医院内的肺部感染。在人体的口腔、鼻腔常存在正常菌群,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其中以厌氧菌为主。每毫升唾液中含需氧菌10~(7~9),含厌氧菌10~(8~11),每克牙垢中的含菌量也与唾液相似。上述细菌如有机会入侵下呼吸道,就  相似文献   

5.
厌氧菌是人体内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人体深部腔道的黏膜表面上。在平时,这类细菌可长期与人体"和平共处"。在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坏死或发生需氧菌感染时,患部组织的氧浓度就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可引发厌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和脏器,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患者多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难的患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血液病患者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临床实践证实,使用一般的抗菌药治疗厌氧菌感染往往效果较差或根本不起作用。如果根据  相似文献   

6.
报告75例腹部脓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63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4.0%,其中厌氧菌百分比为85.7%,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71.4%;共检出细菌159株,包括需氧菌64株、厌氧菌95林,其中以大肠杆菌和脆弱群拟杆菌为最多见。提示厌氧菌感染在腹部脓肿中占有重要地位,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是其特点之一。在抗生素选用上,应以丁胺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与甲硝唑合用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人口咽粘膜菌群的定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组需氧菌群密度为4.1135±0.0884,厌氧菌群密度为4.4101±0.3586。患者需氧菌群密度为4.5290±0.0086,厌氧菌群密度为4.8718±0.3424,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8例病人分离出两种以上需氧菌,其中奈瑟氏菌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7%和22.6%;厌氧菌以韦荣氏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为多见,检出率分别为32.2%和58.1%。有7例病人分离出白色念珠菌,4例病人分离出绿脓杆菌。明显表现出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出现便秘和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出现便秘的17例老年性患者和15例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进行了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定量分析。结果:临床上出现便秘的患者(患者组)粪便中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均比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正常组)的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明显有改变(P<0.01或0.05);厌氧菌中患者组的类杆菌和梭菌属增多(P<0.01和0.05),但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则明显减少(P<0.01);需氧菌中患者组的肠杆菌科增加(P<0.01)而肠球菌减少(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肠道中的细菌菌群比例,可作为机体生理性与病理性监测的指标之一。而对于有慢性功能便秘的老年性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培养分析与平衡重建,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齐晴  徐佳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2):120-121,124
厌氧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能生长的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等。本研究就厌氧菌的感染现状及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ly GC)快速诊断厌氧菌感染作一综述。1厌氧菌感染现状与检测方法正常菌群中90%-99%是厌氧菌,需氧菌只占1%-10%,有的甚至只占0.1%。  相似文献   

10.
36例口腔癌患者口腔内菌群异常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是人类的贮菌库之一,正常人口腔菌群分布广泛,包括球菌、杆菌、放线菌、念珠菌,有需氧菌也有厌氧菌。口腔内寄生的菌群中30%~60%为G~ 球菌,在各类口腔疾病的病人中,还常有各种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及病原体携带者的各种不同病原体。本文主要针对需氧菌或微需氧菌方面,从外科病房收住的36例口腔癌患者口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同时以31例无口腔疾病者作对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体表与腔道(如口、鼻、咽喉、肠道、眼、泌尿生殖器等)的粘膜上都有细菌存在。这些细菌称之为正常菌群。一般书上很少提到在正常菌群中有厌氧菌或仅提一下伴有厌氧菌的存在,似乎厌氧菌在正常菌群中仅处于很次要的地位,或仅是一个伴随者。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远多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以现代厌氧技术检查,每1克齿垢或粪便中可含有厌氧菌10~(10-11)个,在粪便中厌氧菌的菌数为大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的咽部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群的构成,呼吸道感染时咽部菌群变化及抗生素治疗后咽部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健康人、呼吸道感染未治疗及经5d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患者的咽拭标本各30例,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及定性鉴定。结果:呼吸道感染未治疗组及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咽部需氧菌密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治疗组与健康组厌氧菌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厌氧菌密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需氧菌及厌氧菌密度皆增高,同时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结论:早期呼吸道感染仅是咽部需氧菌菌群的轻度失调和紊乱,厌氧菌菌群基本保持平衡;呼吸道感染患者经5d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其咽部需氧菌及厌氧菌菌群的紊乱和失调则较为严重;甚至会选择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肛周脓肿细菌感染菌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厌氧与需氧茵的菌群分布。②方法选择31例肛周脓肿患,对其脓液中的厌氧茵和需氧菌进行培养鉴定。③结果肛周脓肿感染患中男27例,女4例;感染中共分离出51株细菌,其中厌氧菌30株,需氧菌21株。厌氧菌总检出率为96.8%,需氧菌总检出率为67.4%。单纯厌氧菌感染检出率为32.3%,单纯需氧菌检出率为32%。、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捡出率为64.5%。在所分离出的30株厌氧菌中,脆弱类杆菌占80%,消化链球菌占13%,普通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各占33%21株需氧菌中,大肠杆菌占71%,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占9.5%。④结论肛周脓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细菌感染菌群分布以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感染类型以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居多。  相似文献   

14.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形成正常的阴道菌群.需氧菌包括: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兼性厌氧菌有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等.厌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和动弯杆菌等.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假丝酵母菌.阴道与这些菌群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阴道环境影响菌群,菌群也影响阴道环境.正常阴道中乳杆菌占优势,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外科感染的病原菌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科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为临床明确诊断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应用标准的微生物方法检测了脓肿、继发性腹膜炎、坏死性筋膜炎和坏死性组织创口4类外科脓液标本的微生物分布,并同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测。结果外科感染通常有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多种菌。被分离出的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某些种、铜绿色假单胞、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某些种。结论在外科感染治疗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等不同病原菌的感染应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连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879-880
目的 探讨80例外科腹部感染患者脓性标本厌氧菌的菌种分布,疾病类型与厌氧菌感染的关系及耐药性状.方法 采用抽气换气厌氧环境下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归类及药敏检测.结果 66例培养阳性,总检出率82.5%,其中单纯厌氧菌和需氧菌检出率,分别占阳性标本的27.3%和33.3%,混合阳性占39.4%.药敏检测以氯霉素、林可霉素、灭滴灵最敏感.结论 检出的厌氧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60.7%(34/56),需氧菌中同样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60.6%(40/60),腹部感染患者常表现为一个病灶中除可能出现多种厌氧菌外,并常与需氧菌同时存在,以膈下脓肿患者最多见为100%(6/6).厌氧菌对抗菌药物有较稳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腹部外科常见的厌氧菌感染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焱  叶萍  王靖  翟振兴 《上海医学》2001,24(11):684-687
目的 研究阐明腹部外科常见厌氧菌感染的致病菌及其特点,探索将气相色谱(GLC)应用于这类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用常规细菌学检 验和直接显微镜观察结合GLC定量分析厌氧菌特征性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两种方法分别检测421例腹腔感染标本。结果 常规细菌学检验326例细菌培养阳性。单独厌氧菌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感染 分别为34例(8.1%)和83例(19.7%);厌氧菌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209例(49.6%)。厌氧菌培养阳性243例(57.7%)。常见厌氧菌得脆弱类杆菌组和其他类杆菌、G^ 厌氧球菌和链球菌;常见需氧(或蒹性氧)是大肠埃希菌、其他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GLC直接检出标本中SCFA为62.9%(265/421)。其诊断厌氧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3%(226/265)和89.1%(139/156)。GLC直接检测与标本显微镜观察可将88.5%(200/226)的厌氧致病菌鉴定于属或种。结论 GLC直接检测腹腔感染标本可在几小时内诊断厌氧菌感染。随着方法的改进,GLC将更适合临床快速诊断,这对深化厌氧菌感染的认识、普及和提高诊断外科厌氧菌感染的水平、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减少盲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继民  尹立新 《吉林医学》1993,14(4):210-211,213
为探讨腹内感染的细菌学规律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我们对160例手术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细菌学研究,包括需氧及厌氧的细菌培养及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提示:腹内感染的病原菌均为消化道的正常菌群,需氧菌以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庆大霉素的有效率为87.4%,厌氧菌以脆弱群拟杆菌为主,对甲硝唑的有效率为100%。因感染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故应以庆大霉素加甲硝唑为治疗腹内感染的常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健康状况正常的人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各类型IBS患者共52例和18例健康状况正常的志愿者,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定量检测。结果:三种类型的IBS患者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数目与健康人差异明显,特别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明显减少(P〈0.01);拟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和混合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1);肠球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5);需氧菌中患者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均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0.05),大肠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增加最明显。结论: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不同,但均有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属不同程度的减少,针对性的补充减少的益生菌可能是治疗IBS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厌氧菌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厌氧菌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在健康人和动物体内不仅有需氧菌,也有大量的厌氧菌。以肠道菌群为例,其厌氧菌总数竞占细菌总量的95%以上,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总和不超过5%。这就是为什么把正常菌群与厌氧菌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正常微生物群的定义早在本世纪20年代德国细菌学家就提出病理微生物和生理微生物的概念,但由于种种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