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血流动力学超声改变。 方法 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和(或)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CVST患者48例,分别行双侧颈内静脉超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多发 CVST患者双侧颈内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单纯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患者各项结果双侧平均值,计算 血流量,并选取正常对照组28例,各项检查结果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 多发CVST组患侧吸气相及呼气相颈内静脉内径无显著变化(P =0.398),多发CVST组健侧、上 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双侧及健康对照组双侧颈内静脉内径吸气时增宽,呼气时变窄,差异有显著性; 多发CVST组患侧颈内静脉内径较多发CVST组健侧(P =0.009)、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2)及对 照组(P =0.006)颈内静脉内径变窄,差异有显著性。多发CVST组患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小于多发CVST 健侧(P =0.006)、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05)及对照组(P =0.001);颈内静脉平均流速低于多 发CVST健侧(P =0.015)、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19)及对照组(P =0.011);颈内静脉的血流量 也低于多发CVST健侧(P =0.011)、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28)及对照组(P =0.008),差异具有 显著性。 结论 多发CVST患者患侧颈内静脉内径随呼吸相无明显变化,且患侧颈内静脉血流量减低。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1月24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CVST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症状多见如头痛、恶心、呕吐(约占71%),约67%患者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CVST最常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的影像质量高,能清晰显示病灶。9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发生出血。死亡2例(约占8.3%)。结论 CVST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MRV是CVST较好的诊断方法,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肿胀及颅内压增高,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CVST临床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对CVST诊断和对该病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对2002年至今在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8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12例儿童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儿均表现出颅高压症状。鼻窦炎(7例,58.3%)可能为儿童CVST主要发病病因。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最常见的受累静脉窦为乙状窦和横窦(各11例,占97.1%)。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8例痊愈,4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CVST患儿常以颅高压症状就诊,感染为儿童CVST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cere- 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 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窦、左侧侧窦、及脑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指由于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导致脑静脉及脑脊液吸收障碍 而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而肾病综合征(NS)被认为是CVST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 内外关于NS 合并CVST的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现就对成人NS 合并CVST的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于NS 合并CVST 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至2022年3月收治的160例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19例(74.4%)MRI存在异常,其中出血性梗死93例,缺血性梗死26例;脑实质受累以顶叶最多见(40.6%),血栓部位以横窦多见(67.5%);孤立性皮质表浅静脉受累最多见(79.4%)。额叶、颞叶病变以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形成多见,颞叶和小脑病变以乙状窦血栓形成多见,基底节区和丘脑病变以直窦血栓形成多见。随访3个月,130例(81.3%)预后良好(m RS评分0~2分),3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死亡17例)。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132例(82.5%),预后不良11例。横窦受累与6个月不良预后有关(OR=2.325;95%CI 1.124~5.236;P=0.032)。结论 CVST病人脑组织受累部位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有关,横窦受累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侧窦血栓(87.5%)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7.5%)最常见,70%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14例(87.5%),其次为癫癎、偏瘫、嗜睡及反应迟钝等。头颅CT有14例(87.5%)发现特征性改变,为枕部近颅板下或后纵裂条索状高密度影。头颅MRI结合MRV阳性率为94%。结论:头痛是CVST患者最常见的主诉,CT可作为一种诊断CVST有效的初始检查,MRI结合MRV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0-2013-05收治的25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主要症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情况.结果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亚急性起病,以颅内高压症状多见(头痛、恶心、呕吐,约占80%),约40%患者有视乳头水肿,少部分患者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CVST最常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磁共振平扫(MRI)加静脉显影(MRV)能清晰显示病灶.抗凝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一般不增加出血风险.结论 CVST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神经科急症,症状无特异性,易造成漏诊和误诊,MRI+MRV是CVST较好的诊断方法,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和青岛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2010年两院共收治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8例,24例(50.0%)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综合征,8例(16.7%)患者伴肢体活动障碍或肢体抽搐,8例(16.7%)患者有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治疗以病因治疗、抗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联合介入溶栓治疗。痊愈15例(占31.3%),好转30例(占62.5%),无效3例(占6.25%)。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关键,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后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2.
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脑静脉和静脉窦有上矢状窦9例,横窦5例,直窦3例,乙状窦2例,大脑大静脉合并大脑内静脉2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11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4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15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9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 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住院的 APS 合并 CVST 患 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治疗以及转归,并与非 CVST 的 APS 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共 纳入 APS 合并 CVST 患者 12 例,其中女 10 例,男 2 例;年龄(35.25±4.61)岁,中位病程为 1.9(0.6,6.0)个月。 急性起病 7 例,亚急性起病 2 例,慢性起病 3 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 12 例,颅内压升高 10 例,视力下降 或视觉障碍 7 例,视盘水肿 7 例,复视或眼球运动障碍 4 例,恶心呕吐 4 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显示静脉受累情况为:乙状窦 8 例、颈内静脉 7 例、横窦 6 例以及上矢状窦 5 例。APS 合并 CVST 患者的 血小板降低发生率(5/12)高于非 CVST 的 APS 患者(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所有患 者均接受抗凝治疗,其中部分接受抗血小板、血管内再通治疗、脱水降颅压以及激素治疗。12 例患者出 院时病情均有改善,出院后随访 6~28 个月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APS 患者需要警惕 CVST 的 可能性。当 APS 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时,应尽早完善头颅 MRV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是否存在 CVST,以早 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并探讨继发脑实质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57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分析患者MRI表现特征,并对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男22例,女35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临床症状头痛29例,癫痫发作11例,感觉变化8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9例;头颅MRI示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上矢状窦9例,横窦2例,乙状窦1例,直窦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44例。静脉窦血栓伴发脑实质病变36例,其中出血性静脉梗死20例,非出血性静脉梗死12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对伴和不伴脑实质病变2组患者的对比分析显示,伴脑实质病变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癫痫、感觉异常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直窦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P<0.05)。结论MRI可清楚显示CVST的直接及间接征象,通过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和静脉窦血栓表现特征还可帮助预测严重的脑实质病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3组: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结扎静脉窦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用血管夹夹住家兔上矢状窦的前、后部,注入脑磷酯白陶土悬液促凝.建立CVST的动物模型。结扎静脉窦对照组通过结扎上矢状窦建立CVST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术后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静脉窦的血流速度。结果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家兔上矢状窦夹闭5h后完全栓塞,血流速度为零:在夹闭1h后.该组家兔血压、心率、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内。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和结扎静脉窦对照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基底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与结扎静脉窦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CVST模型模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近两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V)证实,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首齐20万U,每日增加5万U。最大剂量达100万U。结果 19例再通,7例建立侧支循环,1例死亡。结论 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 H20的病例、跨窦骨折的病例、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反复(如头痛加剧、呕吐等)而复查头颅CT无异常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MRV成像是脑静脉安或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 回流受阻、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死亡率。成年女性则以口服避孕药物和 围产期多见。由于妊娠引起的CVST危险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对妊娠合并CVST的诊治具有一 定难度。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妊娠相关CV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等 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人群中CVST的总发病率约0.005%。其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已知的就达100多种,包括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这些因素可引起血液高凝、静脉血流异常和静脉壁炎性反应。本文就CVST的危险因素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脑出血的影像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通常是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该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有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即血栓本身的征象,间接征象即血栓继发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内出血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例,总结CVST患者 头痛的特点,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CVST病例,回顾其头痛特点、临床表 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入组18例CVST患者,本组CVST最常见的部位是横窦(77.8%,14/18),其次为乙状窦(61.1%, 11/18)和上矢状窦(50%,9/18);14例(77.8%)存在多个颅内静脉窦血栓。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首 发症状,其中7例(38.9%)为单纯性头痛;11例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癫痫(38.9%,7/18)、呕吐 (44.4%,8/18)、肢体麻木(11.1%,2/18)、肢体无力(16.7%,3/18)、眼部症状(22.2%,4/18)以及 意识障碍(11.1%,2/18)。9例(50%)为偏侧头痛,其中8例(88.9%,8/9)存在同侧CVST;头痛视觉 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7.0分(3~10分);头痛发病形式5例(27.8%)为急性, 12例(66.7%)为亚急性,1例(5.6%)为慢性。 结论 头痛是CVS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偏侧头痛CVST患者血栓以头痛同侧多见;头痛亚急性起病的 患者,尤其需注意CVS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