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为其适应证。使用自膨胀式支架和保护装置,进行支架置入成形术。结果61例患者,置入70枚支架,配合28个保护装置。支架成功率100%,术中无中风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平均术后血管残留狭窄约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分别采用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及血管造影,再狭窄1例,其余支架形态好,位置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9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术后血管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随访3个月到1年。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5.0±17.6)%降低至(15.8±9.2)%,夹层动脉瘤均消失,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可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06—2011-02我院1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同时合并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Ⅰ期行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16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其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Ⅰ期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18%,颈动脉支架置入后9例出现心率下降,11例出现心率、血压同时下降,围手术期未出现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后过度灌注脑出血等并发症。术后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随访5~24个月,1例术后1a复出现缺血症状,复查DSA提示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降低医疗费用,避免二次手术创伤,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侧颈动脉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脑血流值的变化.结果 48例患者中50支颈动脉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解除,技术成功率100%, 48例患者术后脑血流值均有明显改善,其中39例(81.2%)临床症状症状消失或好转,术中栓子脱落1例,治疗后恢复.术后30 d随访42例,再狭窄2例,死亡2例.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应用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支架血管成形术,狭窄程度由术前90%~99%,降至术后0%~20%。术后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6h内发生再灌注出血死亡。死亡率10.7%。术后随访1~71个月,均无缺血性症状发生。结论应用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极重度狭窄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是出现再灌注出血的几率较高,应该探求更有效的办法预防再灌注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脑血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中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5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远端血管栓塞1例,经治疗均恢复.术后6个月时,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血管事件.结论 颈动脉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48例病人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共安置支架52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又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48个,颈内动脉C1段2个,大脑中动脉M1段2个。手术中使用保护伞2例。结果术中在扩张狭窄部位及安置支架时出现心率、血压下降34例,术后出现心率、血压下降12例;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1例;术中出现右侧髂外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侧下肢动脉栓塞1例;术后3个月内出现病变血管再狭窄2例。以上并发症经过处理均未遗留明显神经损害症状。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应做好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疗中心实施脑保护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22例超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80-85岁,平均81.8岁.21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放置1枚支架;1例左侧颈动脉狭窄合并左椎动脉狭窄同时进行了治疗,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出血1例,1例术后10小时出现心跳骤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高于可以接受的6%,对所有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按mRS评分0分20例,7分1例,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高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19-04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及狭窄率,随访1 a后的脑部、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而颈动脉狭窄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1 a过程中的脑部、心血管、颅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12个月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减少颈动脉狭窄率,降低病死率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8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过程中,全部使用保护伞,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13例患者进行预扩张,扩张后根据狭窄长度置入自膨式支架,未扩张的15例患者直接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有2例未扩张的患者,支架释放后未完全膨胀,但血流通畅。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未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后,支架膨胀良好,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亦能代替经典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并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21例颈动脉狭窄使用自膨式支架置入支架时使用脑保护装置,置入支架31枚。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TIA1例,小卒中1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未遗留任何后遗症。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2年,其中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这一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植入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病人的疗效。方法 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相应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用Wallstent支架行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支架植入后8例病人症状减轻或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形态恢复正常,脑内供血改善。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半年血管无再发生狭窄。结论 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程序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颈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0%(NASCET标准)的患者9例行11枚自膨胀支架置入治疗,皆应用保护伞,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临床随访5.5月(1~12月).结果9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无死亡病例;无症状脑梗死1例;2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 h后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基本方法,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并发症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围手术期抗凝治疗,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共放支架8个,其中Wallstent支架3个,smart支架5个。结果:1例术中出现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其后逐渐恢复,I例术后持续性低血压,7例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占87.5%,在使用脑保护装置的4例患者中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对8例患者进行随诊,随诊时间1年半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正规的围手术期治疗和应用脑保护装置可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