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对其智能发育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4月-200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7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未干预组(41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40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高危儿的MDI及PDI、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54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并设120例正常儿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于预,定期体检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①干预组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干预组经过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后遗症明显少于未干预组;③干预组患儿在1、2岁时可达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促使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3.
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60例围产期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280例)和对照组(280例),并设正常儿组(100例),仅对高危儿干预组实施干预,定期体检、神经运动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干预组无1例出现脑损伤后遗症,而对照组有15例出现脑损伤后遗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早期运动疗法对胎儿生长受限儿(FGR)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为促进儿童保健管理和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FGR将2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并设120例正常儿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运动干预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电治疗、音乐疗法,定期体检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 1)干预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干预组经过干预治疗后遗症明显少于未干预组。3)干预组患儿在2岁时可达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运动干预可促使FGR的智能发育,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儿系统早期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301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常规育儿组(145例),并将同期门诊进行1月龄健康查体的儿童设立为常规对照组(160例);1岁时均采用Gesell发育表对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并于规范管理后对高危儿的预后结局及智能发育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智能评估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早期干预、随访及脑康复治疗,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早期干预以家庭干预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88例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效果对比分析,总结高危早期干预的最佳方式。 【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宜都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就诊筛查出的408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其中的188例作为干预组,进行动作、认知、语言、视听及物理作业、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医院干预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其余220例作为未干预组,只进行家庭运动训练、抚触及视听等。同期1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3组儿童在出生后6、9、12、18月时测量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同时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比较,除6月时的体重、头围及9月时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月龄的体格发育指标及智能发育水平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6月时体重、头围外,其余体格发育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发育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干预组在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儿童预后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高危儿早期干预可明显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预后的影响, 探讨早期干预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提高运动发育程度的可能性。方法 对307例脑瘫高危儿进行随访。并对其中140例有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进行干预。以Gesell测试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两个能区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40例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在早期干预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结束后, 正常组儿童在大运动及精细运动方面均明显优于脑瘫组(P<0.01)及对照组(P<0.01);脑瘫组和对照组在精细运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大运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家庭干预对提高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瘫的严重程度, 尤其是在精细运动方面。  相似文献   

8.
唐琪  苏维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774-4775
目的:探讨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智能的影响,为临床高危儿干预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2年高危儿80例(高危儿干预组)和2011年之前重点护理病房高危儿300例(高危儿对照组),同期选择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儿童160例(正常对照组)。高危儿干预组儿童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高危儿对照组儿童不进行干预。结果:高危儿干预组儿童智能发育水平优于高危儿对照组(P<0.05)。高危儿干预组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智能发育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使高危儿智能正常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对正常新生儿和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参加健康管理的新生儿5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新生儿401例、高危儿100例。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51例)和观察组(2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喂养及家庭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的智能发育状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干预3个月、6个月的DQ和M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高危儿干预3个月、6个月的DQ、MI评分高于对照组高危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高危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正常新生儿及高危儿行定期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可促进智能发育,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一凡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36-1138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00例早产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50例。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三组儿童均定期随访,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1岁时,干预组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大运动、适应行为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未干预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个人社交、语言、精细动作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适应行为DQ、大运动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P〈0.01)。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早期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高危儿的智能发育,1岁时在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方面可与正常儿童相近。早起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饮食干预对高过敏风险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了解饮食干预对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过敏风险婴儿200名,随机分为干预组(饮食干预)和非干预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1)饮食干预6、12个月后,干预组湿疹和喘息性疾病发生率均小于非干预组(P0.05),12月时干预组过敏性鼻炎发生率小于非干预组(P0.05)。12月时干预组的过敏症状严重程度较非干预组也显著减轻(P0.05)。2)饮食干预6、12个月后,干预组的过敏原阳性率和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12月后,干预组婴儿的肺功能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对高过敏风险婴儿进行饮食干预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的内容和模式,研究高危儿在社区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高危儿分成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干预组根据0~3岁早期干预大纲干预训练,未干预组未进行系统干预,另设正常对照组,3组定期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结果:早期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行为、语言和个人-社会性行为5大能区发育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有助于促进高危儿智能的发育,有效减低残疾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NICU病房内早期康复干预对具有高危因素早产儿预后疗效的研究,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病房有高危围生期因素合并有脑损伤的早产儿161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家长的自愿性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给予一般治疗措施及家庭干预, 干预组在NICU病房即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措施;纠正胎龄40周时行NBNA评分, 纠正年龄3月龄、6月龄时采用Infanib 量表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 于6、12个月龄时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对其进行智力指数测定, 以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干预组在住院期间各脏器合并症发生率减低, 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产儿在3、6月龄时Infanib评估结果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MDI与PDI方面, 治疗组生后6、12个月时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为11.3%,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7.2%(χ2=3.98, P<0.05)。结论 对NICU病房有脑损伤高危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其运动和智能发育, 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干预时效性。方法 选择脑损伤高危儿,按照干预依从性原则,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又根据干预时间窗分为新生儿期干预组(A组)、婴儿期干预组(B组)和幼儿期干预组(C组),同时选择同期出生的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E组)。分析不同组别婴幼儿运动、智能和神经发育结局。结果 新生儿期干预组除生后1周NBNA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各运动发育的建立时间、智能和神经发育水平均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各运动发育的建立时间评价发现,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且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干预效果优于幼儿期干预组;智能低下和脑瘫的发生率比较发现,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D组),且新生儿期和婴幼儿干预效果优于幼儿期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一定程度上导致婴幼儿运动、智能和神经发育损伤,而综合干预有明显改善效果,干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以我院出生的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并以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采用临床、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3组小儿定期随访,并于1岁时采用婴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作评估。结果:干预组患儿在1岁时,其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较未干预组为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可达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5.6%(3/53),而未干预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23.5%(8/34),两组在预后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临床、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具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干预模式对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为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选取295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97),家庭干预组(n=100)和社区干预组(n=98)。由专业人员借助早期教育测评系统(E-LAP)和教育测评诊断系统(LAP-D)两种测评工具分别对干预前后婴幼儿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测评,并以“测评发育月龄≥实际月龄的比例”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婴幼儿接受家庭干预前后,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测评发育月龄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11,27.604,30.083,12.562,13.657,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和语言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5,5.227,P<0.05);对照组在大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9,P<0.05)。调整婴幼儿年龄、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文化程度后的广义估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家庭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方面,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动作=1.859,OR精细=2.942,OR认知=1.813,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运动=1.751,P<0.05);不同干预方案在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方案,尤其是家庭干预能有效提升早期综合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干预模式对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为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选取295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97),家庭干预组(n=100)和社区干预组(n=98)。由专业人员借助早期教育测评系统(E-LAP)和教育测评诊断系统(LAP-D)两种测评工具分别对干预前后婴幼儿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测评,并以“测评发育月龄≥实际月龄的比例”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婴幼儿接受家庭干预前后,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测评发育月龄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11,27.604,30.083,12.562,13.657,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和语言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5,5.227,P<0.05);对照组在大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9,P<0.05)。调整婴幼儿年龄、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文化程度后的广义估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家庭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方面,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动作=1.859,OR精细=2.942,OR认知=1.813,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运动=1.751,P<0.05);不同干预方案在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方案,尤其是家庭干预能有效提升早期综合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