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对中鼻甲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革化  李源 《耳鼻咽喉》1998,5(6):329-333
为研究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保留或切除中鼻甲对鼻腔、鼻窦形态的影响,探讨手术中对鼻甲的处理方式和保留中鼻甲的意义。本文随访ESS手术后2年以上的病例340例,按切除中鼻甲与否分成两组,分层抽样后两组各取前42例为研究对象,鼻内窦镜下观察保留或切除中鼻甲以后中隔鼻甲形成,筛窦术腔闭塞及各窦口开放情况。结果中鼻甲保留组42例患者中,13.2%(10/76)形成中隔鼻甲,17.1%(13/76)出现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与切除中鼻甲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保留或切除中鼻甲对筛窦术腔愈合以及对鼻中隔粘膜的影响。方法:① 选取39例慢性鼻窦炎病人(Ⅰ型2期6例,Ⅰ型3期1例,Ⅱ型2期17例,Ⅱ型3期9例,Ⅲ型6例,不含Ⅰ型1期、Ⅱ型1期)。采取同一患者一侧切除中鼻甲,而另一侧保留中鼻甲的方法;② 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筛窦术腔闭塞和鼻中隔鼻甲的发生率。结果:① 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2.90个月和4.47个月;② 两侧鼻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0.2%和33.3%;③ 两侧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5.3%和46.2%。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中鼻甲,对筛窦术腔的愈合和减少筛窦术腔闭塞有积极作用。 ]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炎和/或鼻息肉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①应用鼻内窥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20例手术前、后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②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各60例的术后中隔鼻甲和筛窦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①肿胀型、息肉样变型和息肉形成型的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术后呈良性转归;②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3.3%和58.3%,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8.3%和51.7%(P<0.01)。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经适当处理保留的中鼻甲有恢复正常的趋向,并对术后术腔恢复和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与切除中鼻甲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保留或切除中鼻甲对筛窦术腔愈合以及对鼻中隔粘膜的影响。方法:①选取39例慢性鼻窦炎病人(Ⅰ型2期6例,Ⅰ型3期1例,Ⅱ型2期17例,Ⅱ型3期9例,Ⅲ型6例,不含Ⅰ型1期、Ⅱ型1期)。采取同一患者一侧切除中鼻甲,而另一侧保留中鼻甲的方法;②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筛窦术腔闭塞和鼻中隔鼻甲的发生率。结果:①中鼻甲保留侧和切除侧,两侧筛窦术腔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2.90个月和4.47个月;②两侧鼻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0.2%和33.3%;两侧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5.3%和46.2%。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中鼻甲,对筛窦术腔的愈合和减少筛窦术腔闭塞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目的 探讨鼻窦炎和/或鼻息肉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①应用鼻内窥间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20例手术前、后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②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各60例的手术中隔鼻甲和筛窦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 ①肿胀型、息肉样变型和息肉形成型的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术后呈良性转归;②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3.3%和58.3  相似文献   

6.
鼻窦内窥镜手术处理病变中鼻甲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于术(FESS)中处理病变中鼻甲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成人中鼻甲解剖学标准,在3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FESS中,对病变中鼻甲进行适当处理,并于术后对中鼻甲形态恢复、筛窦术腔及上凳窦窦中开放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24例(75%),发生粘连8例(25%),其中术腔闭塞2例(6.35%);上颌窦窦口开放良好25例(78.1%),狭窄6例(18.8%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观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之效果。方法:65例(120侧)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6-15月。效果:参照FESS-95广州标准,痊 78侧(65%);好转32侧(26.7%);无效10例,结论:1)横行切除中鼻甲前1/3-1/2、有且于减少中鼻甲与 腔外侧壁粘连,改善儒昨合体引流,减少息肉复发;2)术前细致研究 鼻窦CT片,熟悉鼻窦解剖及术后加强换药,是防止并发症部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以297例(594侧)冠状位鼻窦CT片为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鼻丘的解剖变异及Ha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偏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30.30%),鼻丘过度气化(0.70%),Haler气房(1.00%)。OMC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81.14%;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P<0.01)。结论OMC解剖变异常见,且与慢性鼻窦炎密切相关,处理OMC解剖变异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粘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粘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分析338例(513侧)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发生术腔粘连的32例(47侧)的临床资料。对粘连类型、病变性质、病变程度、中鼻甲气化、中鼻甲病变、中鼻甲处理与否、手术熟练程度和随访处理情况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本组病侧粘连的发生率为9.16%;②各粘连类型按发生率高低依次是筛窦腔粘连闭塞、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下鼻甲  相似文献   

10.
CT扫描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在鼻窦炎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 以297例(594例)冠状位鼻窦CT片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处 的解剖变异及Hal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 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  相似文献   

11.
筛窦开放后中鼻甲外移开窗的临床及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显微手术筛窦开放后中鼻甲和筛内壁外移+开窗对嗅觉及鼻窦通气引流的影响。方法对24例(45侧)1990~1996年间手术病例作了平均(16.3±9.3)个月鼻内窥镜随访观察。43侧作了手术前后嗅阈检查对比,13例(24侧)作了术后CT复查,并与术前CT对比。作了3具尸头冠状位解剖,分析中鼻甲外移的解剖依据。结果尸头显示中鼻甲与筛泡及钩突尖端之间仅有(2.3±0.6)mm间距,筛窦全开放后,中鼻甲到眶纸板的间距可达(12.0±1.0)mm。临床观察鼻窦炎鼻息肉(海口标准)Ⅱ型Ⅱ期16例(31侧),痊愈27侧(87%),好转4侧(13%);Ⅲ型8例(14侧),痊愈4侧(29%),好转8侧(57%),无效4侧(14%)。嗅阈测试91%较术前好转,保持了术前较好的嗅觉水平。CT显示7侧(29%)全组鼻窦充气;15侧(63%)各窦充气较术前好转。结论适度的中鼻甲外移在有开窗时并不影响窦腔通气,且明显有利于嗅觉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动微切吸器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方式。方法:介绍电动微切吸器技术在70例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方式及其优点。结果:术后随访70例病例6个月以上,70例(118侧)中,治愈115侧(97.5%);好转2侧(1.7%);无效1侧(0.8%)。结论:对不同分期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尽可能保留中鼻甲或合理地处理中鼻甲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防止鼻内镜术后中鼻甲粘连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更为完善的中鼻甲处理方式,防止鼻内窥镜术后中鼻甲粘连。方法 通过对144侧中鼻甲分别或同时采取骨折内移、前下缘切除、下缘切除、片状切除及中鼻甲骨保留等,观察其术后粘连和对术后转归的影响。结果 术后发生中鼻甲前端粘连12例,中段粘连2例,嗅裂及中隔粘连各1例,1期恢复良好128例(88.89%)。经处理后仍致上颌窦口狭窄2侧(1.39%),中鼻甲前端轻度粘连4侧(2.78%),均不影响术后  相似文献   

14.
再次内窥镜鼻窦手术(RESS)的回顾——T-J大学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自其开展以来,成功率已达76%~98%。行初次FESS和常规药物疗法失败的病人有少数需行再次内窥镜鼻窦手术(RESS)。该文对1993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中753例FESS患者进行回顾,其中90例进行了RESS。65名患者按病情需要与RESS术前1月进行CT扫描以提供估价临床参数指标。参考Kennedy手术分期方案,Ⅰ期包括解剖异常、单侧鼻窦炎或双侧筛窦炎。Ⅱ期为双侧筛窦炎和2个以上单独鼻窦受累。Ⅲ期是广泛性鼻息肉病。将Ⅱ、Ⅲ期定为严重组。其结果是9…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对中鼻甲及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窥镜鼻腔,鼻手术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I型2期,Ⅱ型2期)中的手术疗效对中鼻甲形态及嗅觉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9月-1999年9月间参加该项研究并随半年以上的二组病例85例(163侧),经冠状位鼻窦CT扫描,术前,术后鼻内窥镜检查及嗅觉测试,二级分别施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及传统鼻腔,鼻窦手术,对中鼻甲病变采取完整保留和部分切除二类方式。结果:经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随访半年以上的52例(101侧)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64.4%,29.7%,5.9%,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为63.1%,30.0%,0.0%,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为66.2%,36.7%,0.0%,33(例)62侧经传统鼻腔,鼻窦手术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为30.6%,48.4%,21.0%,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47.4%,3.3%,0.0%,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63.2%,23.3%,0.0%。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较传统鼻窦手术更有效地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从而提高I型,II型鼻窦炎治毹愈率,本研究表明中鼻甲形态的转归,嗅觉恢复与鼻窦炎治愈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中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对额窦的影响。方法:对87例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5例鼻窦炎(无额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FESS)中,29例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后7例出现额窦炎;26例术中未行中鼻甲部分切除者5例出现额窦炎。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无鼻窦炎患者中,无论行中鼻甲部分切除与否,无一例术后发生额窦炎。结论:中鼻甲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进行肠道病毒检测,15例肠道病毒为阳性,阳性率为23.1%(15/65)。发病2周内肠道病毒阳性率为38.2%(13/34);发病一个月以上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4%(2/31),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果提示RT-PCR方法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病毒检测方法,适合于中耳积液中肠道病毒的检测,肠道病毒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过程中,特别是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鼻甲外移是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其可导致医源性鼻窦炎或粘液囊肿 (或息肉 )的形成。由于中鼻甲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且对其功能尚未完全明了 ,因此采用中鼻甲切除避免上述并发症的方法未得到广泛的赞同。本文提出一种所谓“控制性 ( coritrolled)粘连”防止中鼻甲外移的简单技术 ,从而保留中鼻甲作为将来手术标志并保存其功能。具体方法 :内窥镜下筛窦或蝶筛窦切除术后 ,若中鼻甲松动 ,则用镰状刀在其前下部分的内侧面作 4个长约 5cm的粘膜浅表切口 ,同时在与中鼻甲切口相对的中隔粘膜也作类似的切口 ,再…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应用近拟尺度原理对一组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进行了分析。92例鼻窦炎患者术后71.7%头痛消失,15.2%头痛缓解;鼻塞消失为73.9%,部分缓解为10.9%,术前下鼻甲肿大为+++的有67.4%,术后为2.2%。表明用内窥镜进行鼻窦手术,视野清楚,对病变切除彻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保存鼻腔鼻窦的正常功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董晶  徐永晶 《耳鼻咽喉》2000,7(6):330-332
目的:探讨电动微切吸器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方式。方法:介绍电动微切吸器技术在70例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方式及其优点。结果:术后随访70例病例6个月以上,70例(118侧)中,治愈115侧(97.5%);好转2侧(1.7%);无效1侧(0.8%)。结论:对不同分期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窦内镜手术时,尽可能保留中鼻甲或合理地处理中鼻甲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