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ACS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1次/晚;B组给予氟伐他汀80 mg,1次/晚;C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1次/晚,并加用普罗布考250 mg,2次/d.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清晨空腹取血,测定hs-CRP和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前3组间各项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血脂指标和hs-CRP水平较A组均降低(P<0.05),TC及HDL-C水平较B组均低(P<0.05),而TG及LDL-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中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各组hs-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或大剂量氟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ACS患者血脂及hs-CPR水平,尤以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炎性因子及心功能变化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吴中生 《海峡药学》2012,24(4):199-20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s-CRP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TC、TG、LDL-C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67% VS 71.2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hs-CRP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4.
张旭  孙振学  吕豪 《河北医药》2012,34(2):175-17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IL-6及hs-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下降与IL-6及hs-CRP下降无相关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IL-6及hs-CRP水平,20 mg优于10 mg,其抗炎作用不依赖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A组(n=38)和B组(n=38),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B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改善,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84.21% νs60.53%).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hs-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升高趋势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UA有效,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2组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血脂、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d水平下降,而对照组患者TNF-α水平上升;观察组患者IL-6水平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降低,而对照组患者hs-CR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HDL-C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上升幅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降低血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田静文  方颖  周爱英 《中国药业》2004,13(12):65-6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初期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ACS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25例)、氟伐他汀治疗组(B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C组,2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NO,ET-1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治疗后3 d NO,ET-1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治疗后3 d NO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ET-1水平A,B两组治疗后虽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均可明显升高NO水平,对改善内皮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8.
李跃林  罗艳利 《河北医药》2007,29(8):811-8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瘦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健康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及不稳定心绞痛(UA)组30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并测定治疗前后瘦素水平变化.结果 (1)患者血清瘦素水平AMI组高于UA组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常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也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较常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瘦素在ACS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病情相关,可作为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 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按照ACS治疗方案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周.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高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同时患者血浆MMP-2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治疗ACS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且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脂、hs-CR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hs-CRP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对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2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卒中复发率,血脂水平及治疗后患者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1)治疗组复发率为4.7%,对照组为18.3%(x2=5.7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能力显著好于对照组(x2 =24.18,P<0.05).结论 单独应用阿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降低卒中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R〈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具有抗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应用不同剂量非离子低渗造影剂碘帕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术前1 d 80 mg,术前2 h 40 mg),常规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术前1 d 20 mg).其中对进行单纯造影与造影后直接PCI术的患者根据造影剂用量的不同,分为≤120mL组和>120 mL组,分别于术前、术后测定血清肌酐(Scr)、BUN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按Cochcroft-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患者S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Ccr均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升高(P<0.05),而强化剂量组hsCRP水平变化相近(P>0.05).强化剂量组的患者造影剂使用剂量的大小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120mL组和>120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剂量组肾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Scr、BUN及hsCRP水平≤120mL组较>120mL组升高(P<0.05),Ccr≤120mL组较>120mL组下降(P<0.05).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发生对比剂肾病(CIN)患者有12例,发生率为12%;>120mL发生对比剂肾病患者有8例,发生率为14%.结论:术前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高剂量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口服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比分析两组心绞痛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两组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ET-1、NO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浆N-末端脑钠肽、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hs-CRP、TNF-a、IL-6水平以及LVI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hs-CRP、TNF-a、IL-6水平、LVIDd、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减少炎性因子的刺激作用,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通过大样本研究拟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改善脑卒中预后及降低复发率的研究.方法 将入选300例脑梗死合并存在不同程度颈部斑块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100例.强化降脂组给予氟伐他汀80 mg/d+阿司匹林100 mg;常规剂量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100 mg;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观察:用药第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血脂水平、颈内动脉斑块变化(CIMT)、斑块面积、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结果 强化降脂组治疗后IMT(1.06±0.36) mm、斑块面积(8.09±0.47)mm3、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12%)、血脂水平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IMT(1.19±0.39) mm、斑块面积(9.91±0.78)mm3、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18%)、血脂水平后较阿司匹林组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IMF、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脂组治疗后较常规剂量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改善更明显(P<0.05),与另外两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降血脂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使用予氟伐他汀常规剂量及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并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循环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80mg/d的氟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40mg/d的氟伐他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C、LDL-C、HDL-C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患者下降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他各项检查指标相比,治疗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没有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短期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并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患者4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氟伐他汀缓释剂组,治疗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颈动脉彩超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厚度及数量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TC、LDL-C、TG的降低程度与氟伐他汀缓释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缓释剂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和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阿霉素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力衰竭对照组、小剂量氟伐他汀组和大剂量氟伐他汀组,除正常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外,余3组均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正常对照组与心力衰竭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小剂量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5 mg/(kg·d),大剂量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20 mg/(kg·d).6周后检测大鼠局部心肌组织AngⅡ及BNP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对照组AngⅡ和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力衰竭对照组比较,大、小剂量氟伐他汀组AngⅡ和BN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剂量氟伐他汀组心肌组织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AngⅡ和BNP水平,说明他汀类药物能改善心功能,延缓左室重构,并且大剂量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予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