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O)不需要体外循环,减少了体外循环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减少,恢复快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我院自2000年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共计67例,现就其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3.
赵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04-105
目的探讨冠心病多支病变,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OPCABG)冠状动脉搭桥。结果 24例患者中,3例术中出现血压骤降,2例患者冠脉搭桥后出现室性早搏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其余患者均平稳。结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而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管理。方法 106例冠心病病人行OPCAB,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用丙泊酚、咪唑安定.维库溴铵、芬太尼和异氟醚诱导及维持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其是术中搬动、抬高心脏循环功能紊乱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 病人均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过程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4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下完成手术,1例术后使用IABP辅助循环,20例术中需要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支持循环。术后3例由于严重低心排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OPCAB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手术中搬动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明显受影响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26例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外科手段,有助于恢复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血供,挽救“冬眠”心肌,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相比,在操作过程中心脏处于跳动状态下,心脏仍有血供,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要明显降低。我院心脏外科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共完成2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8.
冠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及麻醉已占到冠脉搭桥手术及麻醉的80%以上。我院自2007年3月-2009年3月共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4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脉注射液对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均西医常规治疗)随即分成两组,在患者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术后均应用参麦注射液者进入A组,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进入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1周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评价其早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 A组术后与术前比较,SV及EF均增高,且 P<0.05,B组略有下降,但P>0.05。术后A组与B组比较,EF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要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OPCAB术式基础上应用参麦注射液患者心功能恢复优于单独行OPCABG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曹彬  Vivek Jawali 《江苏医药》2005,31(9):690-691
目的探讨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病人术中观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在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下对32例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病人行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均无气管内插管。结果搭桥98支。除2例因术中发生室颤转为体外循环外,其余均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在外科监护室和病房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6±3·4)h和(4·48±2·3)d。无手术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病人行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可观察到脑栓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6例拟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对照组103例,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测定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和肺功能。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有明显降低,并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2.659,P〈0.05),两组LVEDD和NT—proBNP术后均有明显升高,并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t=3.226、2.726,均P〈0.05)。术后两组的肺功能均有明显降低,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2.620、2.094、3.016,均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不仅创伤小,而且对心、肺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逐渐倾向于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快通道心脏麻醉是利用改良的麻醉技术,在心脏手术后早期(1~6 h)拔出气管插管,从而缩短了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病房的停留时间,其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2011年1月~2013年1月,作者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45例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竞余 《河北医药》2013,35(4):574-575
冠心病外科治疗主要包括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G)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OPCABG有降低高危患者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点[1,2],已成为当今心脏外科搭桥的首选,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在术中不得不紧急施行体外循环抢救患者生命并完成手术。2009年10月至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克诚  杨大斌  苗锋  贲晨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40-204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结果 患者中19例痊愈出院,随访1~2年心绞痛症状消失。1例术中室颤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脑死亡;1例术后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住院时间、经济支出减少,且手术的并发症降低,心功能可得到较好保护,更合适高龄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方法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种术式的区别。 方法  体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各 2 0例 ,麻醉用国产咪达唑仑 0 1~ 0 2mg/kg、芬太尼 3 0~ 5 0 μg/kg、异丙酚泵入及 0 5~ 1 5 %异氟醚吸入等 ,在切皮前、开心包后心脏操作前、鱼精蛋白中和后 10分钟及术毕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在心脏操作前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都没有明显变化 ,鱼精蛋白中和后MAP、CVP、HR、CI都有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而体外组的MPAP、PVR、RVSWI升高比非体外组明显 (P <0 0 1)SVR下降比非体外组明显 (P <0 0 5 )。 结论  本麻醉方法能够使病人安全度过体外和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 ;非体外组手术操作心脏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 ,但是暂时的。操作结束后体外组的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和右室每搏作功指数高于非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更需要麻醉和手术医师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实施"快通道"麻醉的管理及术后拔管时间.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8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78±42)min、(6.5±2.0)h、(16.2±6.3)h.术后71例病人在6小时内拔管.76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实施"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7.
林芬  陈健  张新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194-194
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术后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良反应。因而 ,越来越多的心外科医师选择了在非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伴随着手术方法的进步与更新 ,手术护士在手术中的配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近两年来我科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5例 ,现将手术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中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38~ 77岁。术前 5例病人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史。其中 2例合并有高血压 ,2例合并有高脂血症。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冠状动脉单支阻塞者 1例 ,冠状动…  相似文献   

18.
马东晖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7):85-85,87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但此类手术的特殊性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两年我院对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全部采用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护理在手术配合的意义。方法回顾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32例,利用器械作用下使动脉搭桥吻合处的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下做血管吻合、手术护士心神领会的熟悉掌悟技术程度。结果 32例患者术中、术中手术护理密切配合流畅,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是该手术的重要环节、应引起护理人员在密切配合中高度重视、熟习手术流程,注重细节,精心做好一切准备。  相似文献   

20.
周庆  杨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27-2428,243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组),8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苏醒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带管时间、搭桥数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ICU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带管时间、搭桥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较好,住院费用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