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特征和中医阴虚血瘀的典型证候表现.阴虚是消渴之本,血瘀是消渴之标,阴虚血瘀是其根本病机.滋阴生津、活血通脉是中医调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血瘀征象.特别在病情严重或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中更为突出,其治疗须转变从阴虚燥热论治的观点,拓展思路,确定从阴虚血瘀论治,用之临床,得益非浅,今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病理和活血化瘀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瘀病理和活血化瘀疗法作一探讨。1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念多认为是阴虚燥热。然而临床观察DM-2型患者以肥胖者居多,少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阴虚燥热症状,而常见形体肥胖,精神抑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暗黑,胸胁闷痛,四肢刺痛,舌质暗淡或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或细涩等气虚血瘀证候。 笔者以为,糟尿病血瘀证的形…  相似文献   

4.
结合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基本病机,认为肾虚血瘀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补肾活血法为该病治疗之本,当贯穿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过程的始终,临床灵活辨证施治,可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结合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基本病机,认为肾虚血瘀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补肾活血法为该病治疗之本,当贯穿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过程的始终,临床灵活辨证施治,可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多与气阴两虚和痰浊血瘀有关。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治法有调气、活血、滋阴、补阳之别。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变等方面,不论是采用单味药还是复方药物均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的相关研究应结合和借鉴世界最新的研究理论,利用我国研究和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所具备的民族优势,走一条依据高新科技有效结合民族科技特色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亚军  周君富 《医学综述》1996,2(10):515-517
<正>糖尿病血管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肾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至少是后者的2倍.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视网膜病、视乳头水肿及玻璃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血瘀证类型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3种类型,每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阳虚血瘀组(P <0.05)。3组患者发病的 BMI、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较高,其他指标在不同血瘀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五脏阴虚血瘀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阴虚血瘀证,是临床疑难病证中常见证型之一。我们使用滋补五脏之阴、活血行瘀法治疗本证屡奏良效。现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教学体会探析如下。1五脏阴虚血瘀证11心阴虚血瘀证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阴虚血瘀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类型,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中医药治疗对血管性痴呆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优势。根据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肾虚、血瘀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构成其主要发病机制;在益肾活血的基础上,结合辨证论治是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消糖片治疗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中药消糖片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消糖片主要由太子参、麦冬、生地、丹参、桃仁、枳实等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作用。用消糖片治疗 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血糖及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优于消渴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运动等健康教育,并予西药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同时口服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血糖水平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和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CV-FPG),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PG、SDBG和CV FP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FPG、SDBG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口渴多饮、乏力倦怠、多食易饥、五心烦热和肢体麻木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方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和血糖波动,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阳通络法组方汤剂(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阳虚血瘀证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效果。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8月入我院门诊及住院DPN患者共6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医学治疗+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1次/d;观察组给予标准医学治疗+中药口服并沐足治疗,1剂/d,水煎400 m L,早晚各服用1次。药渣加适量水再煎30 min后泡足,水温38℃~40℃,泡25~30min,1次/d。2 w为1疗程。结果:1.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2h 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Toronto临床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肢端发凉、感觉异常)及总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而对照组无变化,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络法组方汤剂联合标准医学治疗治疗阳虚血瘀证型DPN的临床效果可能优于西药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瘀泄浊饮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气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KD3-4期气虚夹瘀证患者60例,按随机化方法随机分成西医组(30例)和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消瘀泄浊饮。连续治疗12周,所有患者在服药时、服药后12周检查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eGFR。评价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比总结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均显著优于西医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血肌酐、血尿素氮、中医证候积分,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eGFR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西医基础治疗加用消瘀泄浊饮治疗CKD气虚夹瘀证患者,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炎是以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量增多,并有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形成包块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机体脏腑功能虚弱与气血瘀阻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因病机。随导师,I盆证之时,深悟导师从虚、瘀论治本病的理念,虚则补之,瘀者祛之。益气活血,病状自瘥。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标实多为血瘀;现代医学已证明,本病早期就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治疗上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8.
龙克栓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龙克栓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龙克栓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30例,并与消栓口服液3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2组药物对血脂影响不大;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仅用活血化瘀药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注重补气,说明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