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就该篇所论,"藏象"的研究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2.
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从体用观看《内经》藏象学说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用观出发,通过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思想基础和内容的分析,对藏象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实质做了新的解释。提出藏象之“藏’”是指人体内隐而不见的“气”,“象”是人体之气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象”不但包括脏器的各种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包括有形的脏器本身。中医学的五脏,实指五种流布全身的气。藏象学说的实质,是对气及其运动的认识和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4.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内经》藏象体系研究思路之反思贵州550002贵阳中医学院刘可勋主题词《内经》,藏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内经》中的藏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藏象学说虽然散见于《素问》、《灵枢》有关各篇,但它们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理论原则也是前后一贯的...  相似文献   

8.
9.
《内经》藏象理论的社会官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君臣相傅论脏腑,同中国社会制度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官制源于传统文化,而官制文化又作为文化背景对藏象理论产生一定影响.如<论语·季氏>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至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张复周礼,维持君臣父子格局,提倡社会、家庭君主制、等级制,一切认识事物的方法、行为的准则均按此"礼"进行.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到对人体本身的认识,促成了对人身之主宰、君主观念的建立.<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关"十二官"的论述,就是运用"社会关系模式"来类比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中医药院校的理论提高课程,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内经》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经》各篇章论述切入的不同角度展开讲解;联系《内经》相关篇章,对藏象内容的梳理比较;关注《内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和中医理论形成的意义;关注《内经》藏象理论的临床指导,结合实践运用进行讲解等,对《内经》藏象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经》"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国医论坛》2007,22(4):13-14
慢性肾炎为现代医学病名,病机复杂,病情多变.运用《内经》"藏象"理论分析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病机虽与中医五脏皆有关,但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内经》"肾藏象"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进 《光明中医》2010,25(2):189-191
《内经》以分类方法认识病因,主要有病因的阴阳分类法、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和病因的"藏象"分类法。"藏象病因"认识论是《内经》的一个最有特色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分类方法,是将病因的研究纳入"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与"藏象"紧密关联,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辨证思路和模式:分析病因,解析特性,"同气相求",归类五行,进而准确把握病位,洞察病机,诊治疾病,具有重要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周易》象的概念来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藏象的认识方法和内涵,从而提出《内经》藏象的“四象理论”,即性质象、形态象、职能象、时空象。这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研究《内经》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16.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蕴涵有证的雏形,并在解剖学、藏象学、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中医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易》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为《内经》理论所运用,河图象数含五行阴阳精义,藏象学说直接采用河图象数,据河图数理渗透于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内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久为肠澼提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发展与五脏有密切联系.脾失健运为发病之根本,肝失条达贯穿其中,肺失宣降为重要诱因,心失濡养是重要影响因子,肾阳不足为日久不愈之关键.以脏象理论指导临床论治UC,构建清晰、系统的治疗框架,为临床上复杂的UC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禄颖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5,35(2):116-118
从《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陈无择首提三因论、明确外所因之六淫,以及确立内所因七情病因等几个方面对于《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三因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并成为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看五脏六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虽代有发展和争鸣 ,终不离《内经》之旨。近现代来 ,中医藏象实质的现代化研究受到重视 ,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引起许多争论。笔者认为 ,研究之前 ,争论之余 ,重读《内经》 ,推敲经旨 ,赋予其坚实的立足点 ,方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学。笔者仅从《内经》对五脏六腑的形态、功能描述和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3方面浅述。1 形态学描述《内经》理论形成时期 ,人们已经开始基于医学目的进行解剖。《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经》所述的解剖内容 ,既包括内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