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运用整体护理程序进行院外急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即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激增,车祸创伤人数日趋增加,群体性伤员的救治处理能力已成为衡量院外应急反应能力的标准之一,且能否在“黄金1时间”之内给予恰当治疗,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群体事件损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抢救急危重病的作用得到认可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加强和完善基层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尤其对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各区县的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不一;城乡交通可达性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复杂的边疆大省,其意义则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是常见的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脑血管急症,其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以往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人员培训一般根据年初申报的项目、上级机关和急救中心的临时通知来决定,此外还有学术活动以及各站组织的站内学习等,大多数是为完成培训任务而临时组织,比较随意,日.并未对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是否适合作深入探究,因此存在局限性,为改善培训质堤,加强培训管理,中心进行了建立培训管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院外急救反应时间的统计分析,总结规律,寻求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的方法。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每日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按照周一至周日进行分组,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周一至周五与周六周日的急救反应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北京市院外急救反应时间周一至周五与周六周日存在差异;周一至周五无差异;周六与周日无差异。结论 推动院外急救体系建设,多手段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升院外急救服务能力,满足百姓的院外急救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院外急救投诉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防范对策,以降低投诉的发生.方法 以投诉记录为依据,总结分析2008~2010年3年的投诉原因.结果 医患沟通不到位,收费项目不理解,救治和转送不规范,出车速度慢是投诉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沟通,规范救治,文明服务,减少投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伤的伤情既复杂又严重,死亡率高,后期可发生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多发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和正确转送,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进院外急救车内急救设备管理的效果。方法 本院自2022年2月对急救车内的急救设备进行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前(2022年1月)作为常规组,规范管理后(2022年2月)作为规范管理组,记录实施规范设备管理前后的设备故障率,统计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呼吸机、血糖监测仪等急救设备的使用率。自制急救设备质量管理水平评分表,由医护自评与科主任及护士长对采取规范管理措施前后包括医疗舱环境、设备使用、制度实施和优质服务等4个项目进行评分。结果 规范设备管理后,急救设备的故障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急救设备使用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规范管理组的医疗舱环境、设备使用、制度实施、优质服务等各项设备质量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规范院外急救设备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医疗设备质量,提高急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院外重度颅脑损伤的特点、急救处置方式,探讨院外与院内联合救治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8月在院外重度颅脑损伤、并送达脑系科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4例特点,将不同院外处置方式的病例分为2组,A组(n=54)按常规转运方式,B组(n=60)转运同时直接与院内手术医生建立联系。2组患者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例受伤至入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比较。A组显著小于B组(P〈0.01)。A组患者成活率(59.26%),显著低于B组成活率(76.67%,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加强现场急救和初期诊治,尽早做到全面诊断,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早手术。急救中心、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颅脑外科病房的无缝隙链接模式,能够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成活率及生活质量。做到院外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不仅需要建立一个院外急救医生与院内专业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还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才能让这种模式长期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院外急救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所有11个地区(市)院外急救资源状况,为优化急救模式、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以行政发文、设置统一问卷方式对全省11个地区(市)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中心基本情况、硬件配置(急救仪器与药品、车辆、通信装配)及人员队伍组成等。结果浙江省院外急救模式目前为独立型、指挥型及依托型多种模式并存,以独立型和依托型为主;68个急救机构共有急救车689辆,地市级机构车辆装备优于地市级以下;急救专职人员缺乏,对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的熟练掌握率分别为63.25%、58.11%、16.47%。结论浙江省急救机构的现状有待改进。医护比例不合理。专职急救医学人员缺乏,技术也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增120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29届奥运会期间新增120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方法29届奥运会前夕,来自北京4家二、三级医院儿科、肿瘤科、神经科和精神科等的12名医生(男5人,女7人,平均34岁,本科4人,硕士7人,博士1人),13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31岁,中专3人,大专7人,本科3人),均为非急救医学专业人员,接受北京120急救中心急救专家3d的院外急救理论强化培训,跟随急救车实习1月。随后,查阅医疗工作记录,以评估他们的急救能力。结果25名医护人员均考试合格,随后独立担当起院外急救任务。每人每月平均救治患者约110人次;抢救危重症患者2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100%;2min出车率100%;医疗文书的甲级率100%;投诉率为0,满意率98.5%。结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临床医务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急救培训,都可以成为合格的院外急救人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院外急救人员工作性质和目前北京市院外急救人员配置现状,分析北京市院外急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现共有院外急救人员1192人,男性超过半数,94%为助理医师和医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人员数量短缺,高素质人才比例低;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复合型院外急救人员缺乏;院外急救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队伍建设建议,如设置相应的教育培训体制,调整院外急救人员的配置,制定相关的保障激励政策.从而增加院外急救人员数量,提高质量,为院外急救工作提供合格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苏州市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分布,为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更好的配置急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苏州市急救中心提取2018年院外急救患者病历资料和前五年的出车量数据,进行出车量和流行病学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外急救出车辆在五年间增长了近2倍,院外急救患者男女比为1.44:1,年龄集中在25~4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群,院外急救一年中的需求高峰在7~8月和12月一次年1月,一天中的需求高峰时段为8:00~8:59和20:00~20:59,年度疾病谱前3位次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院外急救的需求量在每日、每月和疾病谱的分布有相对明显的规律,急救中心和有关部门可以此为依据,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降低回车率,提升院外急救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促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迅速、准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安全的监护转运,为医院内的救治赢得时机。方法采用填写急救资源调查表调查的方法,从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保障、运转资金保障、救护车与医疗装备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截止2008年底,云南省基本上已建立了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三级院外急救网络。但全省急救中心的财政经费投入和从事院外急救工作的人员均不足,在岗总人数中编制内人员占48%、编制外人员占52%;“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73.8%,计算机调度系统的拥有率仅为3.2%;急救中心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也不足,州(市)级急救中心平均有救护车4.6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4套,县(市、区)级急救中心平均只有救护车1.3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1套。结论云南省院外急救资源极其缺乏,必须增加人员编制,保障运行经费,建立先进的调度系统,装备相应的救护车和医疗设备,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2008—01—01-2008—12—31接诊的31833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种类、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段,分析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厦门市地区实施的院外急救患者中,有完整数据记录者31833例,男女比例为2.14:1,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急救病种前4位的依次为创伤(41.25%)、心脏病(11.62%)、脑血管病(10.79%)和外因中毒(10.06%)。院外病死率在肿瘤(9.12%)、其他(6.84%)、心脏病(5.16%)及呼吸系统(4.33%)疾病类型较高。总的发病时段分布呈从0~6am至18~24pm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疾病的院外急救有各自的高峰时段。结论厦门市院外急救患者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院外急救多发病种及发病时段等特征。方法分析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兰州市呼叫“120”并实施院外救治的25992例城市及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992例患者中男15855例,女10137例,男:女1.56:1;年龄分布≥60岁37.51%,40~59岁29.48%,20—39岁28.98%,〈20岁4.03%。前三位疾病类型为创伤(30.85%)、神经系统疾病(16.31%)和循环系统(13.36%)。院外病死率在以下疾病类型较高:肿瘤(8.77%),其他(死因不明及转院、出院回家途中死亡患者)(6.46%)、循环系统疾病(4.95%),呼吸系统疾病(4.37%)。总的发病时段呈0~6时和18~24时两个高峰时段,各时段内发病数呈逐渐增多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0~6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类系统疾病0~6时发病低于其他时段,其他时段差异不明显;肿瘤类疾病6-12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中毒、创伤、理化外因、儿科类疾病18—24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结论城市及周边地区人群中呼叫“120”的急性危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56:1;青中年人群占大多数(58.46%)。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发病类型前三位。呼叫“120”的患者人数呈现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不同类型的疾病高发时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北京市院外急救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院外急救事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筛选北京市120/999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平台中的部分指标,收集2019-2020年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主成分分析,将8项原始数据转化为3个主成分.结果 急救资源配置、急救运行效率、院外院内衔接等因...  相似文献   

19.
上海院外医疗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公共安全和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当前院外急救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上海市院外医疗急救系统正在探索实施分类救护的模式,以缓解供需矛盾,完善院外急救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校院外急救培训的实践及应用价值。方法对高校院外急救培训的3种模式进行了实践与分析。结果军训拓展模式最具普及价值,周期短、集中、量大、首次通过率高(97.1%),遗忘率也高(65.5%),但可用复训或复核机制弥补;志愿者模式心态积极、热情高、培训灵活,遗忘率最低(48.3%),优秀率达16.5%,但其规模较小,约束性相对较弱(补测率4.6%);课目协会模式则较为正规化,急救理论知识掌握详尽,操作训练充分,有利于技能的实际运用与拓展。结论3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培训师资的选择应注重能力的全面性,理论讲授要简明防累赘,救护技能的实际操作练习应力求常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