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瘤,较少见,易误诊误治。结合本组4例,对本病的解剖特点与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了讨论。指出,该肿瘤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有搏动,常伴有压迫症状,病因尚不明;颈动脉造影对诊断有较大帮助;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预后良好。本组4例随访1.5~6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A及MRA的对术前劲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诊断为颈动脉体瘤的术前CTA和MRA的影像资料,术前行多层螺旋CT对肿瘤行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颈动脉CTA检查9例,行MRI及MRA检查3例。结果两种检查均清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CTA和MR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红 《云南医药》2007,28(1):76-78
颈动脉体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较为少见的化学感觉器肿瘤,在颈部神经节瘤中最常见,与植物神经节有关。因其生长部位解剖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故术前对肿瘤充分了解和准备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发生于颈动脉体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或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临床上甚为少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22%[1],易被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颈动脉体瘤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与头颈部非颈动脉体瘤副神经节瘤(非CBT)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3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比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CBT组患者女性更常见(P<0.05)。非CBT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更常见(P<0.05)。非CBT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性较CBT组低(P<0.05)。非CBT组患者S-100的阳性表达率低于CBT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首选外科手术治疗。非CB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8%)高于CBT组(6.98%)(P<0.05)。结论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预后与其发病部位相关;非CBT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准确性较低,诊断更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临床拟诊CBT的5例行颈部双源CT检查,根据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及可行性。结果 5例DSCT检查结果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界线清晰的软组织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瘤体血供丰富。4例单侧瘤体较小CBT呈现典型的"高脚杯"征。1例双侧瘤体较大,虽未见到颈总动脉分叉处典型"高脚杯"征,但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生性的肿瘤,动脉管腔无明显狭窄。5例均可做出CBT的诊断,均在保留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基础上完整切除瘤体。结论 DSCT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的优点,对CBT的诊断、分型、判断手术难易情况及评估风险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 1989~ 1999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 9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3例 ,均为单侧发病 ,年龄 2 6~ 5 5岁 ,平均 36岁。均以颈部肿块就诊 ,伴压痛、声音嘶哑各 1例 ,伴头昏者 2例 ,均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前均行B超检查 ,4例诊断本病 ,6例行颈部CT检查 ,4例诊断本病 ,4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 ,3例诊断本病。 1例术前未明确诊断 ,拟颈部肿块探查术后证实。二、方法 :9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切除 ,其中 2例行低温麻醉 (32℃~ 35℃ )。 6例行外膜下瘤体切除术 ,术中未阻断颈动脉血流 ,2例因瘤体部分包绕颈外动脉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4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青钦颈动脉体瘤属比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瘤,瘤体生长缓慢,病程长,多在数年以上,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我院1992~1996年有4例颈动脉体瘤均手术将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要点。方法 对13例颈动脉体瘤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特征以及外科手术技术要点。结果 13全均有下颌角后方肿块;7例经B超及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4例行颈动脉造影、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1)富含血管;(2)颈动脉分叉增宽;(3)颈内动脉通畅性显示良好。12例完整切除肿瘤(仅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另  相似文献   

12.
周志宏  徐建国 《江苏医药》2002,28(10):790-791
颈动脉体瘤 (CBT)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手术切除迄今仍为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 1999~ 2 0 0 1年 ,我院实施CBT手术 2例。由于CBT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病理特点 ,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2例男女各 1,年龄分别为 4 9岁和 6 1岁。 1例左颈部包块 10年 ,逐年增大 ,曾在外院全麻下手术未切除 ,后行血管硬化剂注射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有时昏厥 ,视物模糊逐渐加重 ;我院行CT、磁共振检查 ,诊断为左CBT (8cm× 7 5cm×6 5cm大小 )。另 1例右颈部肿块 10年 ,近…  相似文献   

13.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患者主要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笔者搜集所在医院2007-04~2008-10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例颈动脉体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I在颈动脉体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超声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诊断颈动脉体瘤,且具有安全、无创、经济、重复性好的优点,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结果 5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及大部分栓塞48例,部分栓塞2例;病人术后随访造影动脉瘤未显影,并未见与支架辅助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对2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颈总动脉压迫训练,术后病情观察,保持正确的体位及呼吸道通畅、做好伤口护理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5例患者全部痊愈,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偏头痛及左侧面部麻木感1例,出现声嘶、吞咽困难、呛咳1例,经综合治疗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准确的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9例。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结果17例栓塞操作顺利完成,2例发生术中再出血,给予及时填塞,出血停止。19例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复查DSA或CT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一种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深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为颈部少见乃至罕见肿瘤 〔1〕,以往较少报道 ,颈动脉造影可对此肿瘤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彩超为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就我院 1994年以来彩超诊断的 8例颈动脉体瘤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8例颈动脉体瘤均为我院住院手术病人 ,女性 5例 ,男性 3例 ,年龄 2 5岁~ 5 8岁 ,年龄中位数为 3 5岁。右侧肿瘤3例 ,左侧者 5例 ,瘤体 2 5 cm~ 70 cm。采用 Dornier AI- 5 2 0 0型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7.5MHz探头 ,患者取仰卧位 ,适度垫高颈肩部 ,二维图像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及内部回声 ,热敏图片及彩…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有效地防止、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1977年至2003年经治的32例颈动脉体瘤和10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疗体会。结果 手术治疗42例,共43侧。经过充分准备和正确围手术期处理,虽然术中有18例修补、结扎甚至切除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动脉,除1例死亡外术后均未发生脑缺血、偏瘫等严重颅脑并发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3月-20年,愈后良好。结论 正确的困手术期处理:术前精确诊断,必要时行颈动脉压迫训练建立确实的大脑血管侧枝循环;术中妥善处理颈总、颈内动脉;术后严密观察,正确及时可靠的处理,能够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对5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血压监测,Matas压迫训练及健康指导,术后做好体位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及饮食护理,观察伤口出血,预防伤口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并做好其观察和护理。结果 本组出现神经损伤1例,经及时治疗及护理改善了症状。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除舌偏斜外,其它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手术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因此,准确的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