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波市北仑区1985-2005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北仑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85-2005年北仑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1年间北仑区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35.63/10万,每隔2-3年出现一个高流行年,1999年后伤寒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分布呈现春季单峰。发病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72.54%),本地户籍发病远大于外来流动人口。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危险因素分析提示伤寒流行与生吃、半生吃毛蚶、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有关。结论北仑区属于伤寒高流行地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饮食行为干预、加大贝壳类海产品监测,是控制当前北仑区伤寒高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追溯菌株的流行优势型,了解菌株的耐药性,分析流行因素,为查明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产品检测采用GB、PCR和mini VIDAS联合检测方法;病人、从业人员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操作规程或GB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TP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基因分型采用PFGE方法。结果:从11类1500份海产品中检出6株沙门菌,检出率为0.40%,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检出率为0.13%,肠炎等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20%,伤寒沙门菌1株,检出率为0.07%;住院病人及暴发疫情标本中分离到沙门菌593株,其中伤寒沙门菌25株,占4.2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占0.17%,甲型副伤寒沙门菌567株,占95.62%;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病人胆汁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18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3株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对常用多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1株分离于水产品伤寒沙门菌出现多重耐药。14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个PFGE型,36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2个PFGE型。结论: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与食源性有关,同源性试验提示菌株来是同一克隆系的可能性较大,优势流行型为PFGE 2型,且发现宁波地区副伤寒疫情的流行强度与此型细菌相关。检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伤寒出现多重耐药株,应引起我们的关注。PFGE分型有助于病原的追溯,分析菌株的变迁,为流行病学进一步分析病因提供支持,在确定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分子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为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20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5株伤寒沙门菌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方法对11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红霉素、萘啶酸和利福平100%耐药,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仅为58%;5株伤寒沙门菌对红霉素和利福平100%耐药,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0%敏感;不同地区间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大部分药物敏感率一致,只有多西环素存在较大差异;11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共产生20种PFGE带型,并主要集中在2种同源性较高的型别。结论2008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菌株为优势株,不同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率一致;高发地区(台州)的菌株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与菌株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890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本省伤寒、甲型剐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各市(地)疾控中心提供的890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药敏实验方法参照K-B琼脂扩散法。结果 我省近几年来流行优势菌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伤寒沙门菌,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其耐药性均有一定差异,爆发型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爆发型菌株。结论 应根据不同菌型、地区及不同流行强度的伤寒、副伤寒做出相府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多种方法同步检测海产品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查找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的病因,提高检出率.方法:采用国标法、mini VIDAS仪器法和PCR 3种方法同步检测11种生吃、半生吃海产品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菌株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以及血清分型.结果:mini VIDAS仪器法和PCR 2种方法从1份牡蛎样品中检测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为0.73%.结论:多种方法同步检测有利于提高生吃、半生吃海产品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沙门菌的检出率.用mini VIDAS或/和PCR过筛检测,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的特点,阳性时再用国标法分离,可及时获得菌株,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值得应用,尤其适用于杂菌量较多、目标菌易被掩盖以及不适宜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其它沙门菌生长的样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集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监测病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分离培养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FGE技术对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34株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1.2%和86.7%,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5.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只耐1种抗生素的菌株最多,多重耐药菌在伤寒沙门菌中占2.6%,而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占13.3%。2015年伤寒沙门菌的全敏感菌株构成比较2012年增加了44.3%,同年副伤寒沙门菌中出现了耐5种和6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8种PFGE型别,多重耐药株与其他菌株条带相似性低,不同型别与耐药谱有对应关系;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8种PFGE型别,不同型别间变异度较大,与耐药谱无对应关系。结论 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体随时间降低,耐药种类数有所增加。伤寒沙门菌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无耐药谱对应性;而甲型副伤寒菌株PFGE带型较少,有耐药谱对应性。需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型别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甲型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下称甲副)引起,是宁波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市的甲型副伤寒以食源性为主,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生吃、半生吃贝类海产品有关。对该类海产品的甲副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国标方法,但尚无从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检出甲副的报道。为查明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病原,提高食品中甲副的检出率,我们应用3种方法同步检测生吃、半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中甲副,并对增菌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地区,近年来甲型副伤寒逐渐成为本地区流行菌株。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近年来甲型副伤寒散发病例及爆发疫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全面监测我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以便科学指导临床治疗合理用药及疫情控制,特收集了2002-2008年杭州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株,开展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监测,动态分析耐药谱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外环境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最佳增菌液、增菌时间、分离平板 ,提高外环境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方法〕11种不同种类不同产地沙门菌增菌液用不同来源不同菌量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作增菌效果比较 ;制备贝壳类海产品、大便、水模拟标本作不同增菌液不同菌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 ;不同菌量模拟标本三种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比较 ;模拟标本不同增菌时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比较。〔结果〕11种增菌液 ,其中一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不生长 ,二种较差 ,八种较好 ;在模拟标本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中 ,亚硒酸盐增菌液对海产品、大便标本增菌效果较好 ,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对水样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较好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沙门菌显色平板上菌落特征明显 ,分离效果优于SS平板 ;贝壳类海产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模拟标本 37℃增菌 6h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量最多。〔结论〕贝壳类海产品用亚硒酸盐增菌液 37℃增菌 6h ,水样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4 2℃增菌 12~ 18h,用沙门菌显色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初步掌握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13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方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聚类分析。结果: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利福平100%耐药,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44.4%,其中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37.5%,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100%耐药,乙型副伤寒对奈啶酸无耐药株。所有菌株对其他11种抗生素均敏感;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共产生16种PGFE带型,有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伤寒沙门菌的PFGE带型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台州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其流行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全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合实验研究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科学评价.结果 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从2001年开始逐年抬升,发病率从2001年的22.83/10万上升到2004年的61.55/10万,2007年降到9.02/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后者又以X2基因为主.发病季节提前,发病点多面广相对集中,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0~59岁之间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34%,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饮用水污染和生食或半生食贝类食品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病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推进饮用水安全卫生与改厕无害化建设、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是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3.
We carried ou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50 file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yphoid or paratyphoid fever, confirmed bacteriologically, between January 1992 and December 1996 at Libreville. Young adults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affected. These infec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unstable living conditions and lack of cleanliness. Neurological (17%), digestive (12%) and cardiovascular (3%) complications we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aggravating the disease. The following serotypes were identified: Salmonella typhi (47%), S. paratyphi B (25%), S. paratyphi C (20%) and S. paratyphi A (8%). Salmonell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schistosomiasis (13%), nematodiasis (2.3%), sickle-cell anemia (7%) and HIV infection (8%). The mortality rate was 3.3%. Fluoroquinolones are the molecules of choice for treating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  相似文献   

14.
The sensitivities of whole blood and clot cultures were compared in 155 patients with typhoid or paratyphoid fever. Salmonella typhi or S. paratyphi A were isolated from 98.7% of 5 ml 1:10 blood:broth ratio blood cultures and 94.8% of 5 ml streptokinase clot cultures (P greater than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peed of isolation. Whole blood culture and clot culture were of nearly equal sensitivity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伤寒病原菌、耐药性及噬菌体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展对伤寒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及伤寒噬菌体的分型研究,摸清伤寒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伤寒沙门菌分型用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用WHO推荐的改良K—B法;噬菌体分型用96型伤寒Vi-II型噬菌体分型法。结果:血清学分型为: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分别占75.1%、12.2%、0.9%,其他型占11.8%。561株伤寒杆菌噬菌体分型率为81.3%,分出25个噬菌体型,其中以D1型、M1型、D2、型J、1型、E1型为主要流行型,分别占18.6%、15.6%、15.4%、12.7%和11.0%。另外,E4、K3和32型在国内和省内为首次报道。不同年份、不同流行地区分型率以及强势噬菌体型分布不同。对磺胺甲基异噁唑、红霉素伤寒耐药菌株分别占96.5%、89.5%;而甲型副伤寒100.0%为耐药株。对复方新诺明伤寒、甲型副伤寒杆菌耐药株分别占79.4%、58.3%。M1型多重耐药现象依然严重。结论:疫情强度与强势流行株及强势株的耐药有关;伤寒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头孢他定药物敏感,其结果可供临床治疗与现场防治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菌株耐药情况,为做好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对各市州分离上送的6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10年间湖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9 888例,死亡0例,年均发病率1.47/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5—9月为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地区。2011—2020年湖南省共报告4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暴发场所均为学校,传播途径均为水型传播。67株伤寒、副伤寒菌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厄他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为97.0%;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性较低(<10%)。55.3%菌株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现1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湖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呈持续低发状态,局部地区存在暴发。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7.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8.
1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忠县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因素 ,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结果 发现患者 961例 ,罹患率 3 68% ,其中血清学诊断 68例 (肥达反应阳性 ) ,病原学诊断 17例 ,其余病例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胶乳试验和流行病学史诊断 ;病例主要集中在场镇的 3所中小学 ,占 90 5 3% ;暴露因子分析显示 ,供应开水和未供应开水的学校罹患率分别为 0 2 1%、 2 6 2 8% ,两者发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0 5 ) ;常饮生水和不饮生水者罹患率分别为4 4 88%、 12 79%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0 5 ) ;走读生和住校生罹患率分别为 17 5 6%、2 8 2 7% ,住校学生发病显著高于走读生 (P <0 0 0 5 ) ;饮用水中检出伤寒沙门菌。结论 饮水污染是本次伤寒副伤寒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