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阴阳体质学说的引述,并结合对《黄帝内经》中崇阳恋阴思想与阴阳体质学说冲突的分析,从人性论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体质学说的哲学基础,指出董仲舒的“气禀人性论”从性的内涵、以天有阴阳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分水岭,强调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医阴阳理论具身认知不离《素问·著至教论篇》天文、地理、人事的范围,也可称之为医道发展的"天地人"隐喻认知模式,按照此模式对中医阴阳学说重新进行解构,发现日月、四时、水火、山、男女、守使、门、容器等隐喻是中医阴阳学说内涵的最基本隐喻,从侧面反映出阴阳学说的形成是"天地人"隐喻认知的产物。基于此种模式可以发现阴阳学说的同一内容可以源于多种不同的具身经验,阴阳学说中某些内容的矛盾可能由于隐喻种类的不同,阴阳可以称之为"纲纪""根本"等属性很可能源自始源喻属性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从《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方面探讨其易理基础,窥视易学的阴阳观、太极一元论、三才统一论、圆道观、象数理论模型是建构《内经》理论体系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本科或大、中专各版《中医基础学》教材中的阴阳学说一节,在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之利用阴阳学说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时,也承《内经》此篇之说,将酸、苦、咸味药归为阴类药,辛、甘、淡味药归为阳类药.笔者对于淡味药有渗泄作用,却为何归为阳类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5.
从《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方面探讨其易理基础,窥视易学的阴阳观、太极一元论、三统一论、圆道观、象数理论模型是建构《内经》理论体系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指出:“不识阴阳,焉知医理?”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大家学好阴阳学说,特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一、怎样理解阴阳和阴阳学说 首先要明白:阴阳与阴阳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根据古书记载和史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在当时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邹衍。由于阴阳学说从一开始就带有朴素的唯物性质,所以它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恩格斯曾说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阴阳学说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阴阳学说渗透到《内经》,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不仅包涵哲学的涵义,更重要的是赋于它医学的内容.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并作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象思维是中医学独特的思辨模式,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探析《黄帝内经》象思维对中医研究至关重要,《黄帝内经》象思维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时空性等特点,有别于西医思维模式。阴阳是对自然形象的抽象概括,《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藏象的诸多功能是通过象思维的思辨方法演化而来的,其成为《黄帝内经》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阴阳学说与张仲景医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对阴阳在《伤寒论》中运用作了概括分析,阐述阴阳在《伤寒论》中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箱庭疗法是在继承传统箱庭疗法治疗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易道哲学及禅学思想为指导,融合中医学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空间分析技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技术。本文以传统箱庭治疗理论、阴阳五行平衡理论、阳主阴从理论及禅悟理论探讨了中医箱庭疗法的治疗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医箱庭疗法的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3.
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都属病机中第一层次的基本病机,而按“气分阴阳”理论,阴阳失调可与气的失常中的气量失常统合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而气机速度失常则是垂直于该平面的第三条轴,由此构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病机展示模式。根据气所处位置不同,又可将气分为五脏之气,每一脏的气的失常及阴阳失调病机都可以此三维模式较好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骨密度与骨质疏松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59例,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脾胃气虚五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各证L1—L4骨密度的平均值、L1骨矿含量值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个证型骨密度平均值依次为: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气虚证,年龄45岁以下者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45岁~69岁组和70岁以上者,45岁以上患者骨密度均值接近。结论骨密度与骨质疏松肾虚证有相关性,骨密度水平可以作为骨质疏松肾虚证临床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关、阖、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对其理论内涵的解读历代分歧甚大。本文通过还原其出处经文《灵枢·根结》《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的成篇背景,提出关、阖、枢应视为经、络、皮部联系系统的功能模式,其中阳经之气受天阳之气的影响而布散于表,开气门而与天气相通,主外之皮肉筋骨;阴经之气受水谷之气充养,回输腑脏。阴阳经又以关、阖、枢的形式气化相通,构成人身内之脏腑、外之皮肉筋骨与外界沟通之门户。《素问·皮部论》补充了内外邪气按三阴三阳关-阖-枢传变的模式,并为用调经刺络法治疗外经病和脏腑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明代医家张介宾“阴阳一体”论的理学背景,以及在医理阐释中的发挥。张介宾以阴阳论为指导,构筑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在医学理论中充分发挥“阴阳互根”的思想,提出了“阴阳相济”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医基本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使人们产生了阴阳应是均等的认识,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理论错误理解,产生重养阴、重清热的错误理念,中医学术发展走了弯路。从《内经》以来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角度,阐明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阳为阴根、阳主阴从,阳非有余而是阳常不足;在治疗时应注重扶阳,尤其肾阳。扶助肾阳,附子为第一品药,恽铁樵称其"最有用,亦最难"。从选证、炮制、用量、煎煮、配伍、中毒症状与解毒诸方面,阐述了附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那么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那么都是阴。从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人体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中医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阴阳的核心是"精、气、神"。着重阐述中医阴阳理论和养生的关系,为养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20.
介绍赖新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心得与选穴原则。赖老师结合失眠的疾病特点,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五脏相关,与阴阳相应。失眠为病,虚实相兼,五脏既损,治以安和五脏,调和阴阳为主,故治法上兼顾五脏、气血、阴阳,使气血生化有源,阴阳转化有度,则病乃愈。针刺治疗上主张取穴精准,以辨证归经为基础,使补泻得当,配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