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05年9月采用经股静脉-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以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s病人9例。结果7例病人导管均成功插入海绵窦,其中6例病人栓塞后完全治愈,另1例病人不全栓塞,但病人突眼、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完全好转。1例病人由于术中眼静脉痉挛导致插管失败,术后症状加重,但2个月后眼部症状完全恢复正常。1例病人由于插管失败,改行眼静脉切开穿刺插管成功栓塞。随访4~51个月,9例病人均未复发。结论对于岩下窦插管困难、面静脉和眼静脉扩张明显而无明显迂曲的CSDAVFs病人采取经面静脉-眼静脉栓塞治疗,其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反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3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单纯用颈动脉压迫法治疗。结果:28例中,23例应用上述方法治愈,治愈率为82.1%。4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好转。结论:应用颈动脉压迫法及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1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经动脉途径,采用真丝线段或真丝线段加NBCA胶栓塞治疗。其中3例同时经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GDC、MDS和游离弹簧圈)或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海绵窦结果本组。11例中有1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其中8例解剖治愈(瘘口消失);1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填塞病变侧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11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14例,残留少量眼上静脉引流1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残留瘘口消失)。术后眼部症状加重1例,经对症治疗术后6d症状逐渐改善;展神经麻痹1例,自行恢复。随访3~2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Onyx经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2例.11例患者术后眼球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4年,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缓解10例. 结论 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对部分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7.
经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 方法 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9例.均经静脉途径予以栓塞治疗. 结果 本组9例中治愈8例,症状好转1例,无加重和死亡.随访2个月~3年,无复发及加重者. 结论 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双侧CS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14侧CSDAVF中,完全栓塞13侧,次全栓塞1侧。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加重1例,外展神经麻痹加重1例。术后随访6个月,14侧瘘口均未显影,1例动眼神经麻痹基本恢复,1例外展神经麻痹部分恢复。结论 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CSDAVF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单侧更常见;有效使用弹簧圈及Onyx胶对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和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EDC、游离弹簧圈和丝线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应用两种静脉入路对13例病人的17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0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3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岩下窦的引流(1例)和翼丛引流(2例)。栓塞术后最常见症状为头痛伴呕吐。1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在栓塞治疗后其它眼部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随访3个月到26个月未见复发。3例残留瘘口的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残留瘘口消失,1例仍有翼丛引流。其他病例未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方法,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眼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眼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总结3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均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结合游离弹簧圈为主要栓塞材料进行栓塞,1例加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2例治愈,1例症状缓解后经抗凝、压颈治疗症状消失。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永久并发症。结论直接暴露眼静脉、穿刺眼上静脉或经面静脉至眼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次全闭塞3例。4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绵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策略。方法对18例海绵窦区DAVF病人根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分别采用经动脉或静脉入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共行19次栓塞。完全闭塞11例,部分闭塞7例。随访3个月~5年,治愈病例无复发,好转病例无恶化、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DAVF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各种弹簧圈如GDC、EDC、Matrix、FreeCoil和丝线等多种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对18例、21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6例治疗后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无静脉引流;2例虽将海绵窦瘘口密实填塞,但仍有低流量翼丛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减轻,压颈1周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2例术前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栓塞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未恢复。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后自行恢复。有7例为外伤性,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经弹簧圈治疗未成功。有11例为自发性,除3例岩下窦引流不明显,经硬导丝努力打通该通路,余者岩下窦均引流明显,导丝较易通过。随访3个月至24个月,6例病人术后3个月回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复发;余者因术后无症状未回医院复查。结论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外伤性CCF,为经动脉入路失败后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自发性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巧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经DSA确诊的CS-DAVF患者34例,其中17例经动脉入路,15例静脉入路,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采用Onyx栓塞17例,弹簧圈栓塞6例,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1例采用Gluebran栓塞。结果 17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患者中,Class分级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6例,3级栓塞1例;15例经静脉脉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2例,3例栓塞失败;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例,2级栓塞1例。31例成功栓塞的患者术后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Onyx误栓同侧大脑中动脉。18例经DSA随访3~36个月,14例1级栓塞的患者未见复发;4例2级栓塞者2例瘘口完全闭塞,2例仍见瘘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S-DAVF首选方法,依据供血动脉、瘘口特点及引流静脉选择不同途径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岩下窦(IPS)的DSA图像,探讨其对血管内治疗CCF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76例CCF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过程及全脑DSA图像。依据Barrow分型将患者分为直接CCF组(52例)、间接CCF组(24例)。比较2组患者患侧IPS的显影情况,比较IPS全程显影患者中直接CCF、间接CCF患者IPS汇入颈内静脉(IJV)的位置,分析经IPS行血管内治疗CCF的疗效。结果间接CCF组患者中IPS显影不良者所占比例(45.8%,11/24)明显高于直接CCF组(17.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全程显影的56例CCF患者中,除1例患者IPS直接汇入椎静脉丛(VVP)而与IJV无连接外,直接CCF组、间接CCF组患者中IPS颅内汇入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间接CCF患者均首选经IPS栓塞,其中13例IPS全程显影者超选时均比较顺利(开通率为100%),微导管到位耗时较短(平均32 min);11例IPS显影不良的患者术中使用泥鳅导丝引导以及微导丝成袢技术成功开通5例(开通率为45%),微导管到位耗时较长(平均69 min)。结论间接CCF有较高的IPS闭塞率,造影侧位及3D成像可见IPS与颈内动脉岩骨段呈近似平行关系,掌握IPS的走行及其末端汇入IJV的位置关系,对于经静脉途径将微导管通过显影不良的IPS进入海绵窦进行介入栓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