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检测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相对无创的方法, 本文从miRNA的特点入手, 对外周血miRNA在肾移植术后AR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了解大鼠肾移植AR病理进程.方法异基因移植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同基因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肾移植术后第1、3、5、7天取移植肾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标准进行诊断,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术后第1、3、5、7天异基因移植组和同基因对照组的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50±0.54)、(1.33±0.82)、(3.50±1.05)、(4.33±0.82)和(0.33±0.52)、(0.67±0.52)、(0.67±0.52)、(0.67±0.52).异基因移植组与同基因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基因移植组中两两比较结果第3、5、7天评分与第1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与第5、7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基因对照组各天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大鼠间组织相容性高,SD大鼠作为供受体的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轻微,可作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SD大鼠间肾移植AR发生快,程度重,是良好的AR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5.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CD44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CD4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CD44的含量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分为四组,采用改进的Blom法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水平的变化。结果: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显著高于同品系移植组、手术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均P<0.05);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呈正相关(皮质:r=0.734,髓质:r=0.670,均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指数无相关性(P>0.05);血清中可溶性CD44分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急性排斥反应及Banff指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D44分子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排斥反应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双肾移植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操作难度小,成功率高,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A可明显抑制该反应。 相似文献
8.
张勇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4,2(6):24-27
本文主要阐述了血小板活化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认为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效果,并简要叙述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4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9年5月间肾移植术后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患者28例的CD44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8例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25例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9.29%;10例慢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3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0%;3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5例CD44分子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6.7%;两两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与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CD44分子有可能成为一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好的早期诊断急性排斥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剂赛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应用1剂赛尼哌的肾移植患者资料,同期30例未应用赛尼哌患者作为对照,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感染及赛尼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赛尼哌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3例(26%),对照组为17例(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作用方面、血液系统损害、肝功能损害、感染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Wistar同基因组 (Ⅰ组 ) ,SD→Wistar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SD→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 (Ⅲ组 ) ,SD→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 (Ⅳ组 ) ,在移植后 1,5 ,7,15 ,30d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Ⅳ组大鼠移植后 4 /6生存期大于 10 0d ,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 7± 4 1)U/L~ (36 0± 10 4 )U/L ,平均BIL(13± 5 )mmol/L~ (38± 11)mmol/L(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 0分~ (3 3± 1 6 )分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 γmRNA表达明显减弱 ,IL 10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2型偏移 ,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BO血型基因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引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技术检测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87例肾移植受者及其对应的48例供者ABO(A1、A2、B、O1、O2)血型基因,分析供受者ABO血型基因相合组与错配组受者AR发生、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PCR-SSP测定ABO血型基因推定的表型和血清学方法测定ABO血型表型完全相符.供受者ABO血型基因相合组受者50例,发生AR 6例,经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后临床逆转.ABO血型基因错配组受者37例,发生AR 11例,经MP冲击治疗后,临床逆转10例,周期性反复发生AR 1例.错配组与相合组受者A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与12.0%,P<0.05).错配组1例A2O1血型基因受者接受A1O1血型基因供肾后,受者血清检测发现抗A1抗体,抗体效价IgG 1:64,IgM 1:16,移植术后3~10个月周期性反复发生AR,且周期逐渐变短,激素疗效逐渐降低,术后1年SCr达441μmol/L.结论 检测供受者HLA时同步检测ABO血型基因具有很强的可行性.A2血型基因受者适宜选择O型供肾.供受者ABO血型基因错配是介导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检测供受者ABO血型基因,降低ABO血型基因错配率对预防AR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可能机制,及其在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AHR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29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监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检查移植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C4d的沉积、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AHR诊断标准参照Banff 2005标准,并结合受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296例受者中,术后共有25例发生了AHR,发生率为8.4% (25/296).术前PRA阳性者和阴性者术后AHR的发生率分别为23.1%(6/26)和7.0%(1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AHR和未发生AHR受者的DSA阳性率分别为88.0%(22/25)和0.4%(1/271),出现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80.0%(20/25)和6.7% (4/60),两者间DSA阳性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或)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19例AHR被逆转,其余6例因治疗无效,发生移植肾破裂,导致移植肾被切除.结论 PRA和DSA在肾移植术后AH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术后应立即开始监测PRA和DSA,以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AHR的目的,进而改善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慢性排斥的后期药物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例术后6个月-8年7个月发生慢性排斥的肾移植患者进行治疗,21例经治疗后血清肌酐明显下降,并稳定,6例病情有反复。比较不同时期的免疫抑制剂用量,发生稳定组在慢性排斥发生后1、3、6个月时环孢素A、强的松、硫唑嘌呤的用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不稳定组在上述时期的免疫抑制用量不高于或于治疗前。认为长期应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环孢素A)是维持慢性排斥治疗效果的关键,并应充分重视硫唑嘌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移植肾组织中B7蛋白表达的特点,以期阐明其在急性细胞性排异中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急性细胞性排异(ACR),无急性细胞性排异(N-ACR)和正常对照肾组织中B7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浸润淋巴细胞数和肾小管上HLA-DR抗原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ACR组肾间质CD4+,CD8+和B细胞数较N-ACR组和正常对照明显增高,与此相一致的是肾间质表达B7-1和B7-2的细胞也较N-ACR组增高,但B7-2增加更明显。AC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及B7-1的表达较N-ACR组明显增高。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可能通过HLA-DR和B7-1表达的上调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主动参与上述免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 (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 (3个月 )急性排斥反应 (AR)的情况。方法 :将 112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MMF(2 .0 g/d)组和硫唑嘌呤 (Aza)组。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环孢素 A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观察 3个月 ,MMF组 6 0例 ,AR发生率为 16 .7% (10 /6 0 ) ,Aza组 5 2例 ,AR发生率为 42 .3%(2 2 /5 2 )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MMF组 5例出现血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下降 ,3例出现腹泻 ,在 MMF减量或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未见有 MMF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病例 ;Aza组有 9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 :MMF具有预防和减少肾移植术后近期 AR效果 ,MMF的安全性可靠 ,副作用轻且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17.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OKT3对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对4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性排斥反应7例,急性排斥反应37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6例加速性排斥反应及31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84.6%。25例对OKT3治疗产生迅速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7±4天,12例发生延迟性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34±3天(P<0.01)。作者认为: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效果显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患者对OKT3治疗的延迟性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排斥损害有关。产生低滴度抗OKT3抗体的患者可再次接受OKT3治疗。 相似文献
18.
Serum HGF levels in acute renal rejection after living related renal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ngo Takada Mikio Namiki Shiro Takahara Kiyomi Matsumiya Nobuyuki Kondoh Yukito Kokado Kunio Matsumoto Toshikazu Nakamura Akihiko Okuyama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1996,9(2):151-154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a long sought-after hepatotrophic factor,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act as a renotrophic factor in regeneration of the kidney. We investigated serum HGF levels in 16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jection, the serum HGF level was markedly increased (over 1 ng/ml), and its elev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serum creatinin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In contrast, serum HGF levels were continuously low in patients without rejection. We conclude that serum HGF may become a clinically useful mark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renal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环孢素A和骨化三醇联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CsA)和骨化三醇 [1,2 5 (OH) 2 D3 ]对预防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协同效应。方法 以SD大鼠和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 ,采用Kamada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受者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对照组 ;Ⅱ组和Ⅲ组移植后分别接受全剂量CsA和全剂量骨化三醇治疗 ;Ⅳ组移植后接受小剂量CsA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观察移植后生存期及移植后 5、7、12d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IFN γ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 Ⅳ组 5 / 6受者长期存活 ,生存期较Ⅰ组显著延长 (P <0 .0 5 ) ;与Ⅱ组或Ⅲ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排斥反应平均病理学分级分别为 0 .6 7,1和 0 .6 7级 ,较Ⅰ组减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Ⅱ组或Ⅲ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Ⅳ组肝组织IFN γmRNA表达处于低水平 ,较Ⅰ组明显受抑制 (P <0 .0 5 ) ;与Ⅱ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Ⅲ组比较 ,除移植后 7d外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小剂量环孢素A和骨化三醇联用 ,可以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 ,延长受者生存期。两者具有明显的正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