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采血护士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方法:对本站32名采血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职业安全防护,锐器刺伤发生率的调查,对采血流程进行危险性分析,找出控制点,制定出安全防护措施。结果: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与往年相比下降57%,采血护士应进行常规的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和复训,防止职业暴露,减少职业危害。结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2.
职业暴露导致医护人员自身感染的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工作中,所以护士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确保自身健康。1.1生物性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较多,如吸痰、采血、静脉留置针、留置胃管、导尿、灌肠等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极易造成自身感染。医护人员是感染HIV、HBV、HCV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中常见职业暴露危害的分析,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能有效的得到防护。方法:找出职业暴露中的危险因素,提出应对防护措施。结果:对手术室工作中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应对防护能力得以提高,减少了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结论:重视和有效的职业防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而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及危害,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性的认识,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促使临床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不断的完善护理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为临床护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流动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现状并讨论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32例流动采血护士过去一年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同时进行流动采血车负责人关键人物访谈。结果:针刺伤、血液接触、接触血液污染物品的暴露强度分别为2.1次、4.8次、3.7次;暴露原因依次为个体防范意识不高(45.0%)、管理措施不到位(36.5%)、采血技能欠熟练(26.2%)、传染病防治知识淡化(22.4%);职业暴露后未处置、处置不到位、处置到住的比例分别为33.2%、46.2%、20.6%。结论:流动采血护士职业暴露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加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应对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7.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原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杨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78-79
医院是救治伤病患者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危害因素存在的地方,广大医务人员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各种职业危害之中,是高职业危害群体,职业健康问题已在许多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明确了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李文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208-209
手术室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工作环境的不安全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严重损害手术室护士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职业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简介职业暴露的概念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如:感染的危险因素、物理性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因素及社会心理性危险因素。探讨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和防护措施:避免针刺伤、锐器伤、防止血源性传播,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教育,提出防范措施,掌握预防缓解及技术,提高自我防护职业安全,预防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多是由于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近年来,我院在职业暴露与防护方面加强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现总结如下。1职业暴露的损伤因素[1]1.1生物因素:包括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如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2]。护士大多工作在病房,由于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差,病原微生物易通过口鼻腔致呼吸道感染。1.2化学性因素:⑴护理工作中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可在消毒液的配置、使用过程中发生,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 相似文献
12.
我院作为省会一家传染病医院,2011年成功进行了351例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手术,其中携带有HBV病毒172例、HCV病毒18例、HIV病毒131例、梅毒30例.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流行趋势相当严峻,呈逐年上升趋势,做为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病人开放性的伤口、血液、体液、手术配合中传递锐利器械、缝针、刀、剪等极易造成意外损伤,因此手术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当务之急应加强和提高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防范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赵霞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4)
口腔科门诊护士长期暴露在致病菌、尖锐器械、高温、高压、高腐蚀及嗓音等危险因素当中,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防护措施,才能保障医院的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4.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务人员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而被感染的危险,已成为医疗领域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职业性问题.据文献报道,美国的医院工作人员肝炎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4倍 西方一些国家对AIDS患者群体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研究,HIV职业暴露获得感染的概率为0.3%~0.5%.由于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多种有创操作,直接接触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在职业暴露面前,临床护士普遍存在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这种淡薄与医院领导及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缺乏、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以及医院对防护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少,护士在工作中不注意防护,屡有职业暴露且暴露后处置不当.职业感染造成的伤害日趋严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俊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20):164-165
内窥镜护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而常常暴露于职业危害中,长期接触会损害身体健康。本文着重概述了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行为教育干预对未注册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相关知识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141名未注册护士为调查对象,施行教育干预的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干预前、干预后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干预后未注册护士正确认识职业暴露的思想意识及防护知识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未注册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进行早期教育培训,可提高未注册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避免或降低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在治疗、检查、护理、助产等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有被感染的危险。本人对我科护士的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现状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调查对象为我院妇产科26名在职在岗护 相似文献
18.
在采供血过程中,采血护士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可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由于人群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感染率的升高,加之3种病原体感染存在窗口期问题,防护意识淡漠,防护行为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采血护士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现状,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因素对护士的影响,探讨职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内科112名临床护士采用调查问卷随机抽样法,对2007年和2008年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加强标准预防教育后,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明显减少。结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应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以促进职业安全,使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较多,要全面提高感染科护士的知识培训、自身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