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1988年2月~1998年8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168例,行空气灌肠复位183例次,成功164例次,再手术24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8例中,男121例,女47例,发病年龄4个月~5岁,其中2岁以下142例,占84.5%。发病6~48小时就诊167例,48小时以后1例。168例共行空气灌肠复位183例次,164例成功,再手术24例。再手术病例中首次灌肠失败12例,再次灌肠失败9例,盲肠穿孔1例,阑尾坏死1例及1例首次灌肠复位后因回盲部水肿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误诊复发肠套叠未再灌肠者。2 讨论自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应用临床以来,约90%的患儿可免除手术,肠套叠死亡率亦由…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6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斌  谢家伦  徐哲 《新医学》2007,38(8):526-527
目的:探讨需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疗特点,以加深对继发性肠套叠的认识.方法:对62例需行手要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3例原发生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较典型,术湔均能通过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或钡灌肠明确诊断.9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和(或)探查,9例继发性肠套叠经手术确诊.所有患儿术程顺利,仅需手法复位的43例病程(30±3)小时,而病情重需行肠切除的19例病程(54±6)小时;10例合并肠坏死,此10例年龄(4±1)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2)日出院.对继发性肠套叠患儿均予治疗原发病.所有患儿随访1~3年,3例淋巴瘤患儿于术后2~3年因原发病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儿均无再发肠套叠.结论: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多能于术前明确诊断,病程偏长者病变较严重.继发性肠套叠症状多不典型,一般需剖腹探查,对非手术治疗不能复位或原因不明确的肠套叠患儿,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患儿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肠套叠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但部分患儿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本院自2003年以来共收治院内外首次就诊时误诊的婴儿肠套叠17例,为探讨误诊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以期提高对婴儿肠套叠的诊断水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对象: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个月1例,~3个月3例,~6个月10例,~12个月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6h~7d,平均48h。既往身体健康。2)临床表现:在肠套叠的4个主要症状即阵发性哭闹不安(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中,本组病例仅有3个症状者4例,即尚未出现便血或不能触及腹部肿块;仅有2个症状者9例,…  相似文献   

4.
大龄儿童肠套叠误诊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龄儿童肠套叠并不少见 ,且临床表现不典型 ,特别肠道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继发性肠套叠逐渐增多 ,极易漏误诊。 1990年以来 ,我院共收治肠套叠患儿 15 0例 ,其中 5~ 13岁大龄儿童35例 (2 3.3% )。术前明确诊断肠套叠者仅 7例 ,误诊率为 80 %(2 8/ 35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1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9.5岁。发病时间到手术时间 4h~ 3个月。有典型腹痛、呕吐及血便三联征者 ,并 B超检查显示靶环征或套筒征 ,而确诊的仅 7例 ,占 2 0 % ;2 2例患者表现为其中 2个症状 ,6例仅表现为反复腹痛。体检发现腹块者 2 1例 (6 0 % ) ,部分…  相似文献   

5.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肠梗阻原因,6~10个月婴幼儿最常见[1]。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2]。X线下空气灌肠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为患儿家长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万一复位失败,也能立即改行手术,不延误治疗。现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5年11月诊冶的49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并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5年11月共收治急性肠套叠49例,其中男40例,女9例;1周岁29例,1~2周岁12例,2周岁以上8例;入院时发病在24h内的32例,24~48h的16例,48~72…  相似文献   

6.
小儿肠套叠12例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兴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500-4500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最为多见,2岁以后逐减。本资料收集2005-01-2010-01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60日龄~2岁,发病时间2~72 h,其中阵发性腹痛、腹泻、发热、哭闹不安5例,腹痛腹泻合并呕吐2例,解果酱样血便2例,腹痛腹泻合并腹  相似文献   

7.
1994年至 2 0 0 1年我院共收治肠套叠患儿 10 8例 ,并发肠坏死 2 1例 ,占19% ,均经手术证实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中男 14例 ,女 7例 ,男女比为 2∶1,3个月~ 4岁。其中生后 3~ 10个月的婴儿 17例 ,占 81%。具备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及血便症状[1] 9例 ,未触及包块 8例 ,无血便 4例。 14例发生中度脱水酸中毒 ,7例表现中毒性休克。病程为 2 0h~ 7d。2 术前护理2 1 纠正脱水及休克 患儿不能准确诉说病情 ,轻者哭闹 ,重者精神萎靡呈嗜睡状 ,呼吸粗 ,心率快 ,哭闹反而减轻[2 ] 。此时要及时补液 ,用碱性药物 ,纠…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04年我院共诊治小儿肠套叠91例,65例经灌肠复位治愈,26例经手术治疗,手术病例占28·5%。现将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7例,男女比例2·7∶1;年龄4·5个月至12岁,其中1岁以内21例,占80·77%。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10天,平均3·45±0·52天。1·2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24例,呕吐24例,便血16例,腹泻12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例,腹部可触及包块9例,肛门指诊指套染血18例。26例中同时具备哭闹、便血、腹部包块者6例,占23·1%。1·3诊断与分型X线立位腹平片提示肠套叠18例;经X线气钡灌肠明确肠套叠11例。2…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 2 0 0 1- 0 1以来收治的小儿肠套叠 12 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85例 ,女 36例。年龄为 2月龄~ 3岁 ,2岁以内者112例 ,其中 10月龄以内者 6 1例。 12 1例中误诊 2 7例 ,误诊时间 <12 h者 2例 ,12~ 2 4 h者 5例 ,2 4~ 4 8h者 11例 ,4 8~ 72 h者 5例 ,>72 h者 4例。本组确诊 94例 ,临床表现 :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 ,其中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物最具特征性 ,经空气 /钡灌肠复位成功 85例 ,其中 1例复位后 2 4 h出现腹膜炎并逐渐加重情况 ,最终手术确诊为阑尾炎坏死穿孔 ;9例复位失败 ,即行手术治疗 ,术中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要点,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5月~1998年5月15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152例肠套叠患儿空气灌复位成功120例,病程小于24小时者成功率显著增高.大于48小时者成功率明显下降,且并发症(结肠穿孔3例)明显增高.全组无死亡.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早期病人(小于48小时)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大于48小时者应选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肠套叠1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肠套叠是常见的一种小儿外科急腹症,但不少病例在小儿内科首诊,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危及患儿生命。现将近几年来的11例肠套叠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个月以下3例,7~12月6例,12个月以上2例。病程24小时内8例,24~48小时2例,48小时以上1例。临床表现:呕吐8例,阵发性哭闹5例,血便或粘液便4例,腹部肿块3例,腹泻3例,低热4例,气急1例。部分病例还伴有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幼儿,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于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515例,其中复发性肠套叠58例,共复发95次,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及少年期肠套叠诊治7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及少年期肠套叠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都有其特点,现结合我院收治的70例临床资料,对其诊治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990-01~2000-12我院收治4~14岁肠套叠患者70例,男4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岁.病程6h~4a.发病24h内诊断者12例,病程超过3d者47例.有典型腹痛、呕吐及血便三联征者仅9例,47例表现为其中2个症状,14例患者仅表现为反复腹痛.就诊时能触及腹部包块者54例(77.1%).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2/2006年收治小儿肠套叠套叠12h以上者10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1例,女39例,1岁以内59例,1岁以上41例。肠套叠12~24h 74例,24h以上26例。阵发性哭闹者90例,血便者65例,呕吐者84例,触及腹部包块者63例,体温升高者20例,精神状况较差者21例。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诊治小儿肠套叠的难点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经验教训,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42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33例无肠坏死单纯复位后,将末段回肠缝固在升结肠内侧壁;9例有肠坏死行肠切除,一期肠吻合8例,回肠造瘘1例;12例附加阑尾切除.一期肠吻合术后,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再次手术,行回肠造瘘,3例回肠造瘘患儿于术后6个月闭瘘.随访4个月~3年,42例患儿均无再发肠套叠.结论:没有开展灌肠复位的基层医院,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条件又受限时,应尽早明确急性肠套叠的诊断,避免误诊,及时手术,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套叠是是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以5~10个月的小儿发病率最高[1],多数预后较好,但其中发病时间长,经手术脱套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儿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现将我科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例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疗价值。方法对经确诊并在超声下加压水灌肠复位的67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肠套叠患儿均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100%;61例在超声下加压水灌肠复位成功,复位率91.1%。其中起病在16 h之内确诊,复位时间短,复位率100%;起病在16~24 h确诊者,复位时间延长,复位率91.3%;起病在24~48 h者,复位时间明显延长,复位率71.4%;起病超过48 h,患儿一般情况较差,均选择手术复位。结论超声诊治小儿肠套叠应越早越好,超声下加压水灌肠复位是诊治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套叠是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尤其是婴幼儿,如果误诊,极易形成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而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院误诊的8例婴幼儿肠套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其中3~ 6个月5例,7~12个月2例,1~2岁1例。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拒食4例,便血7例,腹部包块6例,腹泻3例,发热5例。本组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0h,其中12h以内4例,12~24h3例,72h1例。2误诊分析2.1对婴幼儿肠套叠缺乏足够认识,肠套叠属于机械性肠梗阻,但因梗阻时其远端有便质仍可排出,加上套入部分肠管血循环障碍,肠坏死的血性渗出物及脱落的粘…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1998-12-2005-12小儿肠套叠1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2例,年龄3月龄~7岁。首次诊断为急性腹泻病10例,疑诊肠套叠2例,急性坏死性肠炎1例,急性菌痢1例。临床表现为腹痛(阵哭)11例,呕吐10例,腹泻12例,便血8例,发热4例,腹部包块4例,而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四大症状体征共存者2例。其中起病至血便出现时间(包括肛诊带血)2h~4d,平均27.5h;腹部包块出现时间6h~4.5d,平均48.3h。  相似文献   

20.
小儿急性肠套叠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89年 1月~ 1998年 12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 10 7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 10 7例 ,男 5 6例 ,女 5 1例 ;年龄 3个月~ 2岁 ,<6个月5 5例 ,6~ 12个月 40例 ;>1岁 12例。发病至治疗时间最短 6h ,最长 6d ;其中以小儿腹泻收治儿科 14例 ,经气钡灌肠套叠头部肿块呈杯口状充盈缺损确诊转外科治疗。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有腹痛或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等四大症者 78例 ,占 72 9% ;最早出现且突出的症状是阵发性哭闹不安与腹痛表现者98例 ,占 91 6 % ;呕吐 82例 ,占 76 6 % ,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