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饮食之养、助、益、充1.1现代医学对食物与疾病相关性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但摄入养分过多或不足,可引起疾病。如长期进食超过机体需要的营养量而引起脂肪堆积会致肥胖。另外,人们饮食中脂肪和精制糖类的不断增加,纤维和复合糖类成分的不断减少,也是促  相似文献   

2.
试论《内经》五行互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海、制化等内容,而对“五行互藏”讨论很少,未曾引起注意。所谓“五行五藏”,是指五行的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五行者,水火水金土也”,“第人皆知五元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这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一书中对“五行互藏”作出的简明定义。“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内经》中早有蕴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就是采用“五行互藏”理论和方法提出的中医特有的体质类型学说─—“阴阳二十五人”。后世医家根据“五行互藏”…  相似文献   

3.
五元学说是藏医学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了藏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药剂学、治疗学等整个学科领域;但目前对此学说的理解存在偏差,尤其是藏医五元学说与中医五行学说的异同存在一些模糊的观念。本文从藏医药学中五元的基本涵义、五元学说的来源、藏医学中五元学说、五行学说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脏腑相生相克理论,介绍了运用五行学说中相克关系的临床体会,进而提示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脏腑相生相克理论,介绍了运用五行学说中相克关系的临床体会,进而提示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是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由最初的五行配属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的心配土说,到东汉演变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心配火说;由最初的哲学思想,到西汉初运用到医学,均有一定的时间性.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黄帝内经的主要部分成书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是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由最初的五行配属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的心配土说,到东汉演变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心配火说;由最初的哲学思想,到西汉初运用到医学,均有一定的时间性。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黄帝内经的主要部分成书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8.
五行学说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思华 《中医杂志》1994,35(8):493-495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延用至今。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似有曲解,对其科学内涵亦褒贬不一。笔者不才,愿就五行学说的学习心得一抒己见,以求正于同道。1 对五行学说的一般认识一般认为,“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据《难经》之旨 ,以五行互藏阐述五脏的色、臭、音、液 ;用五行生克乘侮论脏腑病机五行传变和脉象、俞穴十变 ;延伸了五行确立的治则治法 ,这些内容均可丰富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经》全文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内经》中存在几种用时间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即根据阴阳变化节律推测、五行生克推测、象数及经验推测疾病预后等。  相似文献   

12.
五行学说不仅是《黄帝内经》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作为核心思想指导后世医家实践,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张仲景运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实践,根据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诊断,选择治则治法,判断转归预后以及确立饮食禁忌。而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仲景学术思想的源泉不单单局限在一家的学说之中,而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铸就了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郁祥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3):154-155
中国传统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取象比类法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探讨了取象比类法的本质特征,从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此方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孙晓生 《新中医》2011,(2):130-132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奇  李玉玲  黄智斌  陈延  李秋萍 《河南中医》2016,(10):1686-1688
土居中央,为脏腑之中轴,机体气机的升降斡旋,无不赖中土之作用得以实现。中土为患,其症状表现纷繁芜杂,《黄帝内经》多有具体论述;从运气角度而言,土气不足为"卑监",太过为"敦阜",土运之年民多病湿,甲己失守,则后三年化为土疫,这便是李东垣从中土立论的理论依据之一。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饮食无损中焦、胃气是养生的基本原则;"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养气、和气使脾胃安,以后天之气养先天之气也是防病养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永哲 《河南中医》2006,26(5):8-10
《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作为其医学理论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思想。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源于天地,并分享了一些天地的特性,天与人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并且,人与天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通。以何相通?气也。天人相应,以天作为人的根据,这正是《黄帝内经》认识人体的起始角度。  相似文献   

18.
李志安  李军赛 《河南中医》2016,(12):2061-2062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变情况下,最易发生"急""缓""湿""气逆""燥"五种病证,《黄帝内经》提出了甘缓急、酸收敛、苦燥湿、苦泄气、辛润燥五治则。由于五味各有其作用机制,因而在组方配伍时,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用。总结起来有辛开苦降、辛甘发散、辛散酸收、酸苦泄热、甘苦合化及酸甘化阴六种配伍方法,临床中须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9.
论阴阳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阴阳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用于揭示与人体生命相关事物或生命活动本身的奥秘,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模式,并渗透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医学的所有领域和各个层面,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叶庆莲 《河南中医》2007,27(3):14-16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