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炜  韩明向 《新中医》2014,46(6):19-20
介绍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的经验。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责之于外邪袭肺。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运用温肺蠲饮、温脾益气、温肾化饮、温阳行瘀等温法辨治痰饮咳喘。  相似文献   

2.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从痰饮角度分析过敏性鼻炎的病机,认为本病属于外邪深伏,影响肺气宣降,日久导致肺脏正气不足,痰饮停聚,一旦受外邪引动容易反复发作,故以化痰祛饮为治疗思路,立温化寒饮、清热化痰、培土生金三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江坚  周雪 《陕西中医》2020,(10):1458-146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耳闭”范畴,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所致,故也属于“痰饮”范畴,其虽为局部水液潴积,但究其根源,乃体内津液运行失衡,与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上以痰饮为切入点,以温肺化饮、健脾温阳化饮、温补肾阳为治法,选用温阳化饮的方药对OMSC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减少鼓膜穿刺次数,降低复发率。故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理论基础坚实可靠,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亦是多种疾病常伴症状。历代医书多以“久咳”、“久嗽”等记载,引发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临床上往往囿于“炎症”之说,而采取寒凉降泄、清热化痰治疗,效果欠理想。《金匮要略》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目前关于温法在治疗慢性咳嗽中的应用,理论研究及实践均有不足,兹将临床用“温法”治疗慢性咳嗽验案三则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间质纤维化为疑难致死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有良好前景。本文作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肺间质纤维化证候的基本特征是虚实夹杂,阳虚寒凝为本,痰滞血瘀为标,从而提出全程温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甚好。本文即从理论及临床方面探讨以全程温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可行性及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陈美兰 《江西中医药》2004,35(10):47-47
笔者10余年来,以辨证为依据,对内科杂病及久治不愈的多种慢性病有寒湿之象的患者,加用桂枝、干姜、细辛等温化寒湿之品,收效颇著,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法”是中医治法的八法之一,它是通过温里、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用治寒证的一种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是温法的立法依据.由于面部五官裸露在外,与不良天气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容易罹患多种外感疾病.而眼、耳的慢性退变与肝肾阳气亏损,筋脉失养有关.外感寒邪及阳气亏损是五官科众多疾病发生之根本,在治疗中必须重视寒邪导致气血不畅这一重要环节.外感寒邪当解表散寒,内伤诸证多需温肾填精.兹将临床用“温法”治疗五官疾病验案六则整理如下,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0.
11.
清代医家叶天士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后世医家多认为其用药偏苦辛寒凉,但其对于温法的应用亦有独到之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温法相关医案的整理及归纳,探讨叶天士从与五味相合配伍运用温法的学术思想,为现今临床温法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二陈汤原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为治疗湿痰之主方,亦是治痰的基础方。笔者运用其收到良好效果,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得心集》为旴江名医谢星焕凭借从医多年累积的诊治心得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该书集百家之长,通晓医病之理,尤其对痰饮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选取《得心集》中关于治疗痰饮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治疗思路,挖掘其独特的诊疗经验特点,为后人治疗痰饮病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痰饮病治验     
男,5岁,2006年2月27日就诊。主诉:喉中有痰1年余。患儿近1年内无明显诱因出现喉中有痰,无咳嗽,无发热,无明显上感症状。平素惠儿小腹发凉,手足发凉,当平卧时,腹中水声漉漉,平时不贪凉食,进食凉性食物后症状加重,纳眠可,二便调。近一年,患儿及家长多方求医,曾服用祛湿化痰药物,效不佳,症不减。遂来我处求治。症见:喉中有痰,无上感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5.
龚剑  张青秀 《北京中医》2006,25(3):185-185
医圣张仲景说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验之临床,对痰饮量少的患者确有良效,但如果痰饮甚多,将是杯水车薪,几乎无效。昔贤张子和《儒门事亲》有云:“饮当去水,温补转剧”,“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其上焦枯,其下寒栗。”  相似文献   

16.
黄祥武擅用温法治疗皮肤病。运用温阳散寒法治疗湿疹,温阳固表法治疗荨麻疹,温阳潜阳法治疗痤疮,结合验案分析其经验。  相似文献   

17.
汪惕 《江苏中医药》2006,27(12):44-45
温法是中医八大治法之一,有温中散寒、温经祛寒等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寒热错杂、阳气不展、气化不及者,适当参入温法,可收到显著效果。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8.
龚剑  张青秀 《北京中医药》2006,25(3):185-185
医圣张仲景说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验之临床,对痰饮量少的患者确有良效,但如果痰饮甚多,将是杯水车薪,几乎无效.昔贤张子和《儒门事亲》有云:"饮当去水,温补转剧","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其上焦枯,其下寒栗."笔者遵照此说,用攻下、涌吐法治疗由痰饮证引起的多种疾病,取得较好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痤疮有较好的疗效,而温法已逐渐成为痤疮的常用治法之一。温法主要适合于阳虚、阳郁型痤疮,其中属表邪郁滞者可治以辛温发散,属阳虚寒凝、痰瘀互结者可治以温化痰瘀,属下焦阳虚、虚火上浮者可治以引火归原,属脾虚清阳不升、郁而化火者可治以升阳散火。此外,在使用大队寒凉药治疗阳证实证痤疮时也可少佐辛温之品以助温通,并防止凉遏。温法治疗痤疮的理念丰富了痤疮的中医辨治理论,临证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