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目的 回顾性调查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探讨近年住院病例UC的特点.方法全国选取11个地区23家医院,调查1990-2003年期间住院符合UC诊断的3100例患者的诊断、治疗、逐年住院情况和同期内镜检出率,并粗略估计患病率.结果 近14年UC住院例数和内镜检出例数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UC粗略患病率为11.62/105.住院UC患者以轻度(35.4%)和中度(42.9%)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6%)和初发型(34.6%)为主,暴发型仅占2.4%.主要症状有腹泻(75.8%)、腹痛(67.3%)、血便(63.3%)等.肠外表现(14.0%)和并发症(9.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5.0%)及病理(62.3%).UC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66.8%)和类固醇激素(42.8%)为主.仅2.1%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6%,手术率3%,死亡19例(0.6%).结论 UC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暴发型少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国内轻中度患者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及类固醇激素为主,手术率、死亡率及癌变率均较国外低.  相似文献   

3.
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转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重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转归,寻找提示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住院重型UC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对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手术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重型UC患者占同期住院UC患者的28.5%(41/144),其中17.1%(7/41)伴肠道外表现;92.7%(38/41)为全结肠型病变,初发型、慢性持续型及慢性复发型分别占36.9%(15/41)、36.9%(15/41)和26.8%(11/41);控制急性发作主要药物为激素,占61.0%(25/41);31例(75.6%)重型UC经药物治疗缓解,7例(17.1%)最终手术治疗.发病年龄轻、全结肠病变、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是提示药物疗效差、需手术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重型UC,除积极系统的药物治疗外,应及时评估药物疗效及手术需求.  相似文献   

4.
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仍不是十分清楚.关于该疾病的假说主要集中在粘膜损伤的启动及持续机制上.病因学假说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lly acid,SCFA)的代谢障碍[1],细菌的化学趋向性多肽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的丧失[2]、细菌内毒素[3]、细菌产生的硫化物[1]及免疫网络的失调和肠腔粘膜免疫活性的增强[4]等.有许多证据支持上述假说,但也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就SCFA在UC病因及治疗上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病例的资料,以进一步了解昆明市UC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 选取昆明市1998年1月~2007年3月期间7家大型综合医院379例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UC诊治标准,分析UC患者的治疗状况.结果 379例UC患者有...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主要药物仍为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类固醇类,现就其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学特征和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部分机制。方法 应用SASP 1g ,每日 3次 ,治疗活动期UC 6周 ,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 结果 轻度UC治疗前黏膜固有层血管炎为 48.2 % ,治疗后为 17.4% (P <0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6 8.0 % ,治疗后为 2 6 .7% (P <0 .0 0 1)。治疗前 ,血管壁轻度坏死 1例 ,中度 2例 ;血栓形成中度 2例 ;在6周末 ,所有标本均未发现有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治疗前轻度UC腺体异常为 30 .4% ,治疗后为13 .0 % (P <0 .0 5 ) ;治疗前中度UC为 42 .0 % ,治疗后为 40 .0 % (P >0 .0 5 )。轻度UC治疗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 98.2 % ,治疗后为 80 .4% (P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 10 0 .0 % ,治疗后为 91.1% (P <0 .0 5 )。对隐窝脓肿的影响 ,轻度 :从 2 1.4%降到 4.4% (P <0 .0 5 ) ;中度 :从 48.0 %降到 13 .3% (P <0 .0 0 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 :治疗前为 2 .0 0± 0 .84,治疗后为 0 .91± 0 .46 (P <0 .0 0 1) ;中度 :治疗前为 2 .49± 0 .84,治疗后为 1.31± 0 .75 (P <0 .0 0 1)。结论 SASP能明显改善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黏膜腺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从而减少炎症性反应物产生与前列腺素的合成 ,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太清楚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50年来糖皮质激素(GC)一直是治疗该病,尤其是控制急性发作的最重要药物之一.有报道约30%重症UC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而被称为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GRUC)[1],已引起临床专家的重视.其治疗棘手且预后较差,故应予及时认识,早期转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邓卫萍  杨红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11,16(9):544-546
手术是溃疡性结肠炎(UC)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生严重并发症者的治疗选择.目的:分析UC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纳入1998年8月~2009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UC患者312例,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27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类临床资料.结果:住院UC患者手术率为10.9%,手术死亡率为5.9%,重度UC患者手术率为23.9%.手术组13例患者为激素抵抗,8例为激素依赖,9例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激素治疗有效者主动要求手术治疗.手术组平均住院次数显著多于非手术组(P〈0.05),术前Hb、白蛋白显著低于非手术组(P〈0.05),CRP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重度结肠炎、全结肠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疾病严重程度高、病变范围广、对激素抵抗的UC患者,手术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一氧化氮异常及丁酸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0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探讨其病因及病理学机制、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一直是 UC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10a 来发现,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一种在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气体分子,参与食管、胃、肠、肝、胆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NO 与 UC 的关系也引起关注.结肠粘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se,iNOS)活性的变化,对于了解 UC 的病理学机制及观察药物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 UC 的动物模型中,通过 NO 的代谢产物(NOP)的亚硝酸浓度及iNOS 活性的变化,了解 NO 在 UC 中的致炎作用;探讨丁酸钠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甲硝唑锡类散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甲硝唑锡类散灌肠治疗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选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将54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甲硝唑锡类散灌肠,对照组用庆大霉素、利多卡因灌肠,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5.4%(P<0.01),结肠镜下肠黏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2%、69.2%(P<0.05).结论 甲硝唑锡类散灌肠治疗急性期UC疗效明显优于庆大霉素、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1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有助两者的鉴别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例IC和30例UC患者,对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组发病时间[(5±7)d]明显较UC组发病时间[(953±1354)d]短.IC组中6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性早搏、腹部手术史等疾病史中的一项或几项,明显高于UC组的20%;IC组以急性发病、腹痛(85%)、血便(60%)及腹泻(50%)多见,而UC且以腹痛(83%)、腹泻(63%)、黏液脓血便(57%)及里急后重(20%)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内镜表现方面,IC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形溃疡为主(60%),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的1/4~1/2周(80%),呈节段性分布(60%),与邻近正常黏膜分界清楚(75%),而UC则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43%),病变多累及肠腔全周(90%),炎性息肉明显多见(37%).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血管扩张充血(90%)、间质严重水肿(95%)在IC中多见,血管壁增厚(50%)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窝脓肿(47%)则在UC中多见.两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特点、肠镜下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IC和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迄今病因未明.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显示出独到之处,现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叶酸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我国常见多发病,病因复杂,且尚未完全明了,治疗方法繁多.为探索更佳治疗途径,1990-01/1997-01,笔者以叶酸口服为主,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 36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工作中,常加用益生菌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但其在UC的治疗中到底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哪一阶段起作用,目前尚无定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益生菌与安慰剂在成人U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益生菌与安慰剂在UC治疗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结果 14项RCTs共计86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关于UC诱导缓解的研究有9项RCTs,关于维持治疗的有5项RCTs.比较其在UC诱导缓解中的作用,发现益生菌对比安慰剂的缓解率分别为45.5%、34.7%, RR=1.36,95%CI:1.11-1.66),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χ~2=11.81, P=0.16, I~2=32%);比较其在UC维持治疗中的作用,发现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9, I~2=72%),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单独应用益生菌较单独应用安慰剂有效(P=0.004),而益生菌联合应用其他药物(5-ASA、美沙拉嗪、激素和硫唑嘌呤)与安慰剂联合其他药物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95);比较益生菌与安慰剂在UC治疗中的安全性,发现二者副作用相近,分别为23.1%、15.3%,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6).结论在UC诱导缓解中,无论单独应用益生菌还是益生菌联合其他药物的作用比安慰剂效果好;在UC维持治疗中,单用益生菌的作用比安慰剂效果好,但合用其他药物时,益生菌无明显优势;二者在UC治疗中的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性肠病(IBD)1个月的疗效及1年后的转归.方法 1998年1月至2006年9年确诊为克罗恩病(CD)患者5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4例,评估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和1年后的疗效.Logistic回归分析决定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 共有21例(38.2%)CD患者和20例(13.0 %)UC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2例UC患者失访).经1个月治疗后,21例CD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71.4%),部分缓解3例(14.3%),无效3例(14.3%);18例UC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83.3%),部分缓解3例(16.7%).随访1年时,21例CD患者中,维持完全或部分缓解11例(52.4%),激素依赖6例(28.6%),被迫接受外科手术者4例(19.0%),18例UC患者中,维持完全或部分缓解11例(61.1%),激素依赖3例(16.7%),手术4例(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1年后的疗效有关(OR=1.320,95%CI:1. 032~1.690,P=0.027).结论 IBD患者对首次激素治疗有效,近期疗效良好.但无法长期维持缓解状态,亦无法降低手术风险.其预后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20%~30%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往往需手术治疗,老年人UC发病率虽不高,但病情严重,我科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60岁以上UC患者8例均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4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5-氨基水杨酸(5-AS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维持治疗及影响UC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10-08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4例缓解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分析病例114例.其中,男64例,女50例,年龄16-76岁.结果:选择应用5-ASA诱导缓解治疗病例75例(65.8%).结果显示:(1)UC复发与性别无关;(2)病程>5年的UC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病程≤5年的UC患者(62.1%vs35.7%,P>0.05);(3)轻度UC患者5-ASA维持治疗剂量>2g/d者复发率显著低于≤2g/d者(10%vs33.3%,P<0.05);(4)轻度UC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中度和重度患者(24.6%vs83.3%,80.6%,P<0.05);(5)直肠型UC患者复发率(19.2%)较低;(6)诱导缓解治疗达到黏膜愈合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4.8%vs89.6%,P<0.05);(7)UC患者诱导缓解后第2年始复发率随时间逐年上升.结论:黏膜愈合及疾病活动程度是影响UC复发率的重要因素,5-ASA是轻-中度UC维持缓解治疗的首选药物,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