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内镜经鼻眶内手术的关键解剖标志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3例(6侧)新鲜尸头,颈总动脉、椎动脉以及颈内静脉硅胶灌注后,采用STORZ 内镜系统和内镜手术器械,行内镜经鼻入路眶内区的入路解剖,并应用Storz Image 1系统采集高清图像。选择两例患者采取此径路进行手术。结果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眶内侧壁和部分眶下壁骨质,以及深层的眶骨膜、肌锥外脂肪。并能深入暴露内直肌、上斜肌和下直肌。经内直肌和下直肌之间的潜在间隙进入肌锥内,去除眶脂体显露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眼动脉及其分支下内侧肌干、视神经和动眼神经的分支。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处理眶内病变,选择眶内肌锥内球后金属异物和累及翼腭窝和颞下窝的眶尖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顺利,达到了预期手术目的,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深入把握眶内关键解剖结构,选择恰当病例进行内镜下经鼻入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及微创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是显露腹侧颅底并处理相关病变非常适合的入路,探讨多模态电磁导航在辅助新鲜尸头EEA解剖中的作用。方法 探索新鲜尸头标本的多模态重建;验证电磁导航在EEA中深部结构测量的精确性;利用电磁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结果 新鲜尸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T1序列可用于多模态重建,其他序列失败;电磁导航测量结果与毫米软尺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证实电磁导航适合用于新鲜尸头EEA深部测量。结论 CT及MRI的T1序列可用于对新鲜尸头EEA的深部多模态电磁导航测量;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为后续颅腔内解剖测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梁强  李强  丁永忠  谢民  周旺宁  段磊 《解剖学报》2014,45(2):263-26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研究,进一步明确海绵窦内神经血管关系,为海绵窦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8具成人尸头(共16侧海绵窦)上应用0度和30度柱状硬性内窥镜,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海绵窦区解剖研究。结果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相关解剖标志有利于解剖定位。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海绵窦区解剖及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经鼻一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参数。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在神经内镜下及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鼻-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按手术步骤分鼻腔内、蝶窦内及蝶鞍和周围结构3部分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中的关键结构。蝶窦后壁常见的解剖标志有鞍底、斜坡凹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蝶骨平台;其中,斜坡凹陷是确定鞍底最可靠的标志。此入路可分别向前、中、后颅底方向扩展,内镜下可清晰显露硬脑膜下及海绵窦内部分结构。结论:采用内镜经鼻-碟窦入路是显露颅底中央区病变的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扩大经鼻手术入路中的几个重要解剖标志,为经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10 例尸头标本进行扩大经鼻入路神经内镜解剖, 操作方法为双鼻孔入路,颅底开放范围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及中上斜坡,外侧完整暴露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斜坡段。 结果 确认了筛前、筛后动脉的正常解剖位置,探明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的解剖构成,内镜下观察重新对海绵窦进行解剖分区,并从经鼻内镜视角对展神经进行解剖分段。 结论 熟悉上述经鼻入路重要解剖标记,对于提高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电磁导航观察并测量经鼻内镜入路(EEA)至腹侧颅底重要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数据。方法 在10具新鲜尸头上利用电磁导航测量中央、旁中央腹侧颅底的解剖结构,其中颈内动脉(ICA)最为重要。结果 电磁导航有助于判断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腹侧颅底的ICA分为5段+7大分支,各自的长度、走行等均做了测量和记录。结论 ICA的识别和保护是EEA处理腹侧颅底病变的关键,电磁导航辅助可以提高EEA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防腐固定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已防腐固定尸头标本的血管灌注方法。方法:用乳胶染料对已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20例标本进行动、静脉血管灌注。结果:经过灌注的标本,血管特别是大血管充盈饱满,血管着色好,便于辨认,而且不影响其真实性,解剖操作时,对寻找、观察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变异非常方便。结论:灌注前标本的浸泡、血管的冲洗、灌注的压力是影响灌注好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 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模拟内镜下经单鼻孔经鼻中隔与蝶窦前壁手术入路,评价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方法 内镜下分别对每组15具成人尸头行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及蝶窦前壁入路模拟手术,分别测量切口距离外鼻孔距离、鼻孔至鞍底平面上(手术路径上)手术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及距离、以及其他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单鼻孔鼻中隔入路和蝶窦前壁入路切口处距离外鼻孔距离分别是(5.19±0.15)cm和(6.91±0.14)cm,手术路径上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分别是(44.77±2.04)°和(38.54 ±1.40)°,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1.25±0.15)cm和(0.59±0.52)cm。两种入路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中,相对蝶窦前壁入路经鼻中隔入路是一种损伤小,切口距离鼻孔短,定位明确而且操作空间及视角较大的手术入路,可双器械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单侧性唇腭裂胎儿宫内手术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制作和观察21~32周正常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比较他们唇腭部血供的来源及吻合情况。 结果 ①正常胎儿唇腭部的血供主要由上唇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和腭大动脉组成。两侧上唇动脉在中线附近吻合成上唇动脉弓,并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浅深两层血管网,且上唇动脉鼻中隔支也与腭大动脉穿支相互吻合;②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唇腭部血供由于患侧裂隙的阻隔,导致左右上唇动脉不能吻合成弓,患侧腭大动脉穿过骨残端与患侧鼻腔内的血管相吻合。 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胎儿唇腭部血管非常丰富,尤以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为血供主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 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基于头部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复杂的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手术规划,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本实验选取一名男性患者,65岁,体重70 kg,身高170 cm,无头部外伤史、手术史、颅脑疾病家族史。行头部CT平扫,排除脑组织器质性疾病。已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头部CT图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5.0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将手术仿真成功的三维模型组件在3-Matic 7.0进行测量,对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手术规划设计及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建立了与CT图像测量结果一致的颅骨、鼻窦及肿瘤的三维立体模型;建立了与手术入路一致的仿真鼻部通道的三维模型;确定了复杂鼻部肿瘤的手术方案及预后评估。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测量结果为X轴最大值为64.78 mm,Y轴71.21 mm,Z轴86.46 mm,总体积为58.88 ml,其形态、大小与术前三维重建测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根据三维立体模型分析得出的数据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顺利完成手术,对个体化鼻窦肿瘤手术设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颞肌瓣的显微和内镜解剖,为使用颞肌瓣(TMF)进行内镜下颅底重建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6例共12侧新鲜灌注的头颅标本上进行颞肌瓣的解剖,测量颞肌瓣的长度和宽度,显露颞肌瓣的血供;将获取的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路径转位至鼻颅底区进行颅底重建,分析其所能覆盖的颅底区域。结果 获取的颞肌瓣平均长度为(11.7±0.7)cm,宽度为(9.2±0.8)cm。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路径可有效地转位至鼻颅底区,覆盖前颅底、鞍区和斜坡区。结论 将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径路转位至鼻颅底区进行有效的颅底重建,在内镜颅底手术后的颅底重建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应用鼻内自体材料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52(41.6±12.5)岁。缺损部位位于筛窦顶壁4例、筛板3例,位于额窦顶、蝶窦顶、额隐窝各1 例。颅底骨质缺损周径小于10 mm者6例、10~20 mm者4 例。通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初步判断颅底缺损部位,按照不同部位颅底缺损的大小及脑脊液鼻漏的严重程度,采用鼻内镜下不同的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其中6例应用自体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4例应用自体中鼻甲黏膜瓣。术后定期行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1~2.5 h,术中出血20~50 mL,住院时间7~14 d。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理征均阴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均低于1.7 mmol/L,术前头痛症状消失。出院前鼻内镜检查术区,无一例修补材料坏死、脱落。出院后6 个月随访,均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利用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治疗脑脊液鼻漏安全、可行,术中取材方便、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utiliz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FD) techniques to construc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asal cavity airflow pre and post virtual functional endoscopic surgery (FESS). A healthy subject was selected, and CFD techniques were then applied to construct an anatomically and proportionally accurate three-dimensional nasal model based on nasal CT scans. A virtual FESS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numerically on the normal nasal model using Fluent software. Navier-Stokes and continuity equation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compare air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pressure in both the pre and post FESS models. In the post-FESS model,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airflow distribution in the maxillary, ethmoid and sphenoid sinuses, and a 13% increase through the area connecting the middle meatus and the surgically opened ethmoid. There was a gradual decrease in nasal resistance in the posterior ethmoid sinus region following FES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this technique as a powerful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tool to ai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