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并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的杂交技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术后、死亡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3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围手术期无死亡;治疗后患者大部分患者的肢体发凉、麻木、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治疗后ABI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6个月通畅率96.97%,术后1年通畅率93.94%。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杂交技术治疗切实可行,使其下肢动脉血流灌注有效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曲探讨经皮介入诊治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应用经皮介入诊治术对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诊疗,一临床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陆床症状体征,应用踝/肱指数等来评价疗效。结果7O例患者术后动脉造影显示均能血管再通,54例患者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68例患者术后静息痛明显缓解,24例(24/26)患者术后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27±0.15)提高到术后的(0.68±0.13)。结论经皮介入诊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0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aBi。结果术后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较对照组,联合组上述指标升高水平更显著(P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明显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 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供血,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CTA)检查,后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2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6.7%;术后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8.38±1.78)分下降到出院前的(2.83±1.75)分(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78)分上升至出院前的(0.92±0.049)分(P<0.001);术后随访6~12个月,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血流通畅,2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CTA检查为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另1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好转出院。结论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短段的病变,长段(>8cm)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尝试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应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治疗于我院的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的治疗方法.对比治疗前后踝/肱血压指数和间歇性跛行距离.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患侧肢体温度较术前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有患肢溃疡的患者于术后1月左右愈合.26例患者静息痛消失,10例好转,2例无效,于术后1周截肢治疗.出现坏疽的患者经截肢治疗后创面均愈合.随访患者半年,术后踝/肱指数平均为(0.58±0.15),间歇性跛行距离平均为(500.3±132.7)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及踝/肱血压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适合在此类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在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期间经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简称CTA)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或闭塞的15例患者共16条患肢的介入治疗资料。髂动脉闭塞2例(2条),股浅动脉闭塞13例(14条),闭塞长度为11.2~31.8(21.4±5.8)cm。15例均行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结果15例16条患肢中有13例14条患肢闭塞动脉再通成功,14条患肢共植入支架25枚。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0.12)升高至(0.7±0.20)。术后随访1年一期通畅率为71.4%.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一种创伤小、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6年7月180例接受PCI术病例,依据手术进入途径分为桡动脉组87例、股动脉组93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7例出现桡动脉痉挛,股动脉组4例出现下肢皮下血肿。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支架施放部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卧床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施行的急诊例数方面,股动脉组明显高于桡动脉组(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PCI,效果相近,同样安全有效,而外周血管并发症较轻,并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FI)的优劣。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82例,按照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R组)217例,股动脉组(F组)16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R组94.5%(205/217),F组96.9%(15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R组2.7%(6/217),F组11.5%(19/165);CAG操作时间R组(16.7±7.5)min,G组(14.3±5.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相近,但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改良口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经验及方法。方法对26例垂体腺瘤采用改良口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只分离右侧鼻黏膜及保留软骨性鼻中隔。结果 15例全切,7例次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及病残发生。结论改良口鼻蝶入路既达到手术显露的目的,又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剥离鼻黏膜造成的损伤,保留了鼻中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5例急性锁骨下动脉损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外伤后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外伤性锁骨下假性动脉瘤,1例外伤性锁骨下动静脉瘘.实施了腔内支架治疗,成功实施9例,1例造影后发现血管完全断裂后立即转为开放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随访4~30月,所有支架置人病例血管通畅,无严重狭窄及闭塞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损伤,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崭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股动脉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溶栓等内科综合措施治疗腊国动脉以下部位急性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对 15例该部位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采用穿刺患侧股动脉滴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元激活剂 (rt PA)进行溶栓 ,结合抗凝、扩管等治疗。结果 :本组 12例血管再通 ,溶栓再通率 80 0 % ;尿激酶再通率 6 6 7% (4 6 ) ,rt PA 88 9% (8 9) (P >0 0 5 )。溶栓 72h未再通者继续溶栓仍未再通。本组未发生肢体坏疽及出血并发症 ,患肢运动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经股动脉溶栓治疗对腊国动脉以下部位的单支动脉急性栓塞效果良好 ,结合长期抗凝治疗能有效防止再栓塞  相似文献   

18.
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髂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应用最多,成功率最高,技术最普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治疗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开发阶段。尽管股浅动脉腔内治疗的中远期通畅率低于手术转流,但其具有微创性和可重复的优势。腘动脉狭窄的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小腿动脉狭窄闭塞的中远期疗效还缺少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但因其可解决部分患者糖尿病足长期不愈的痛苦,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方法 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肾功能情况,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7 d内和7 d后行肾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共有148处冠状动脉狭窄和113处肾动脉病变植入支架,即刻手术均成功.术后30 d随访,l例患者于术后15 d因自行停止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心肌梗死,其余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65例高血压患者中,7例(10.7%)血压恢复正常,11例(16.9%)抗高血压药物减量,其余47例(72.3%)患者的血压无变化.2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术前血肌酐水平为(158±57)μmol/L,术后为(142±7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