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是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对患者的危害大、治疗难、病程长、耗费多、病死率高。目前,随着肠瘘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及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以及早“引”、中“堵”、后“补”的阶段化治疗方案的实施,使得肠外瘘的治疗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成功治疗肠外瘘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笔者治疗的12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伦新强 《广西医学》2003,25(7):1180-1184
我国现有的住院病人中有 4 0 %~ 5 0 %属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 ,而实际能获得这一治疗的不足2 0 % 〔1〕。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 ,应用临床营养支持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 ,是临床外科近 30年来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目前已推广到内科、儿科、妇产科及神经科。从 2 0世纪 80年代起我国的肠外营养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就有关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全静脉营养配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全静脉营养的概念及作用临床营养支持的两种形式为肠道营养 (enteralnutrition ,简称EN)和非肠道营养 (parenteralnutrition ,简称PN)。PN常用全静脉…  相似文献   

3.
赵文水 《黑龙江医学》2003,27(8):637-638
高位肠瘘 (十二指肠瘘或高位空肠瘘 )是腹部外科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 ,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极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在临床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高位肠瘘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我科近 8年收治 1 2例高位肠瘘病人 ,均采用了营养支持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 2例病人 ,其中男 7例 ,女 5例。其中 ,十二指肠瘘病人 9例 ,高位空肠瘘病人 3例。 1 0例为外伤所致 ,2例为医源性损伤。2 治疗方法1 2例病人 ,其中 ,9例十二指肠瘘病人 ,采用了肠外营养 (PN)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肠外瘘病人营养相关并发症实施集束化护理,有效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1例肠外瘘病人(NS2002大于等于3分)进行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干预,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常规护理的18例肠外瘘病人给予营养支持进行对照。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肠外瘘病人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66.67%下降到28.57%,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对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一旦发生,病程迁延,自愈率低,病死率高,而且治疗的费用昂贵。然而随着对肠外瘘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进步,营养支持的改进和治疗策略的改变,其疗效得到明显的改善,病死率已由过去的40%~65%降低到5.3%-21.3%。随着肠外瘘治疗理念的深入贯彻,使许多病人在基层医院得以治愈,我院自2005年3月~2006年4月收治肠外瘘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江良  王正 《浙江医学》1991,13(3):21-22
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78年1月~1988年12月间收治的49例外科重危病人采用经空肠造瘘灌注营养(Jejunostomy Feeding,JF)的结果,以配对49例为对照,探讨其临床价值。 (一)临床资料 JF组49例(表1),占同期空肠造瘘术的52.1%(49/94);选择同期配对病例49例  相似文献   

7.
外科营养支持的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营养支持疗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一起被列入20世纪的重大医学进展。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能起到“人工胃肠”作用的、以中心静脉置管提供营养支持为途径的肠外营养支持理论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在降低外科危重病人感染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对外科危重病人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外科危重症监护中心的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A组在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B组作为对照组。测定APACHEⅡ评分、免疫球蛋白、白蛋白、氮平衡、感染例数及住ICU天数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APACHEⅡ、免疫球蛋白、白蛋白、氮平衡等指标无差异性,但A组病人感染例数及住ICU天数明显低于B组。结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添加谷氨酰胺能减低其感染发生率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正> 食道瘘、胆道瘘、肠瘘是消化道外科中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0~70%。居外科消化道病死率之首。对于这类病人,临床上可采用“肠外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我院自1975年以来,先后对3例发生消化道瘘患者,以营养灌注液为主并辅以其  相似文献   

10.
TPN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全肠外营养支持,改善危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外科100例危重病人进行TPN支持,最长l80天,最短5天。根据病人代谢特点,研究不同TPN配方进行治疗。结果 通过100例危重病人的TPN支持,提高了瘘口、切口的愈合能力,改善了全身营养状况,缩短了住院日期,降低了死亡率,晚期癌症病人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 全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6年12月肠外营养支持病人的资料。选择其中肝功能不全84例、肾功能不全49例,监测肠外营养(PN)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重点研究PN的适应证、个体化方案、营养制剂及输入途径、时间等。结果:肠外营养病人663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放弃治疗6例;经中心静脉输注281例,外周静脉输注382例;肝功能不全病人PN第5天ALT、AST与PN前比较未见明显升高,虽略有下降,但高于正常值;肾衰(透析)病人49例,PN5dCREA较PN前下降,但高于正常值(P>0.05),其余未见严重不良反应。653例患者均恢复肠内营养(EN),病情好转或痊愈。结论: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了病人的能量需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为预后及肠内营养打好基础,是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耐受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 ,制定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 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 ,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 ,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在术后早期 (1~ 3d)采用全肠外营养 (TPN) ,并辅以人血白蛋白 ;在术后 3~ 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 (EN)结合肠外营养(PN) ,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未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 2例生存超过 2 0 0d ;2例现仍存活 ,生活质良好。 1例已度过 3年 ,1例…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我院通过评审或鉴定上报的科研成果38项,现将部分成果简介如下: 1.肠外瘘的治疗腹部外科中心黎介寿等自1971年以来,反复通过动物实验和收治来自全国各地356例肠外瘘病人的临床实践,重点研究了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瘘口处理、腹腔感染的防治及其并发症治疗等;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整套肠外瘘治疗方法,治愈率为91.5%,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国外报告治疗896例,治愈率为74%),1985年3月获军队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及免疫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4 3例胃肠癌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营养组 (n =2 2 )术后 1d开始静脉营养支持 ,持续 7d ,对照组 (n =2 1)术后常规补液 ;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 7d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营养组术后机体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对照组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且营养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 ,其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维持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有助于促进术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5.
肠内营养支持的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临床营养支持越来越为广大临床医师重视 ,它是外科住院病人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现代概念的临床营养包括肠内营养 (Enteral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 (PasrenteralnutritionPN)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近 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PN能为危重病人和胃肠道功能不全的病人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 ,在改善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 ,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长期应用标准的全肠外营养会导致肠黏膜萎缩 ,通透性升高和免疫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易位[1] 。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16.
李菲  田梅  吕超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13-1014
<正>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与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与临床应用至今,临床营养支持已从外科推广到内科、儿科、妇产科及神经科等多个科系领域。二十多年来,临床营养支持已挽救了无数肠功能衰竭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医学界越来越高的重视及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肠瘘病人肠外营养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肠瘘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一旦确诊肠瘘既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又要加强局部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12例病人实施营养支持治疗10例病人瘘口自行愈合,1例结肠瘘经营养改善后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及时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使大部分肠瘘病人获得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外瘘是一严重并发症,80%是由于手术引起,如果处理不当,病人常因严重的全身消耗、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及继发感染,最终将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60年代肠外瘘的死亡率为40%-50%,主要死于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及感染。其中营养不良所致的死亡约占总死亡率的48%。因此,营养支持对肠外瘘病人甚为重要。我院外科自1995-06以来,应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胃肠道外瘘病人6例,提高了胃肠道外瘘的治愈率和缩短了治疗时间,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胃肠道外瘘病人,其中男5…  相似文献   

19.
外科重症感染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会出现因细胞因子介导,由炎症介质与神经内分泌激素共同作用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加重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对于这些危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尤其是早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环节.但如何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成为临床医师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代谢支持策略已成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 90年代初制备肠外营养液 ,并应用于临床。 10多年来 ,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多种疾病造成的小肠功能受损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的病人 ,使他们因有肠外营养支持而得到早日康复。现将我院从 1996~2 0 0 0年 5年中肠外营养液在普外科的应用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 132例外科使用肠外营养液的患者中 ,年龄 19~ 6 8岁 ,平均年龄 5 1.4岁 ;其中男性 6 9例 ,女性 6 3例 ,均使用肠外营养液时间 11.8天。1.2 疾病分类 短肠综合征 4 1例 ,重症胰腺炎 2 0例 ,胃肠肿瘤 34例 ,肠道炎性疾病 2 9例 ,肠外瘘 8例。1.3 并发症 共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