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病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主要表现为发热(49例)、咽峡炎(48例)和淋巴结肿大(45例)等。在这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有32例(61.54%)患儿的病情被误诊,其中有20例(6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6例(18.7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有4例(1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有2例(6.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川畸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临床医生在对此病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时需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进行分析,若无法确诊,应对其进行多次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此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误诊的原因。方法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20例作了外用血象分析,15例作了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结果外周血象分析20例,经反复检测,血淋巴细胞大于0.60的18例,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大于0.10的16例,偶见2例。血嗜异凝集试验检查15例,凝集价在1:56以上10例。结论传单特征性的表现是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0.10-0.60)对疑似本病应反复检查外周血象。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凝集价在1:56以上是可靠的诊断指标。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与许多疾病都有相似之处 ,因此较易误诊。我科 1995年 1月至1999年 12月所收治的传单病人中 ,有 18例早期误诊。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6个月至 13岁 ,平均 4 .5岁。其中婴幼儿误诊 10例 ,达误诊率的 55%。18例均伴不同程度的发热及浅部淋巴结肿大。病程不同时期伴咽峡炎症状 6例 ,咳嗽 7例 ,喘 2例 ,恶心、呕吐 5例 ,肝肿大 4例 ,脾肿大 1例 ,肝功异常 1例 ,肢体运动障碍 1例。误诊情况 :18例中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原因,以总结早期确诊本病的经验。方法:对1990年至2000年间收治的4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临床症状各异,但掌握其特点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掌握影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四大特点,才能减少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6.
女患,12岁。因高热、咽痛7d,伴淋巴结肿大5d于1999年1月23日入院。缘于1999年1月16日无何诱因出现高热,体温在39℃左右,咽痛。在当地医院应用双黄连治疗1d,次日应用磷霉素钠1d,无好转。第3、4日应用先锋静滴2d,体温下降,咽痛加重,颈侧部肿痛明显。第5、6日各应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应用5mg地塞米松后体温降至正常。在当地医院化验WBC39.8×109/L,初诊为恶性淋巴瘤。为系统诊治来我院,门诊以“白喉”收入我科。查体:一般状态好,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腋下,双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约1cm×0.5cm大小,无触痛,活动良好。咽赤,扁挑…  相似文献   

7.
<正>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 EB 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我科1986年1月~1989年1月共收治24例.现将其典型病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iesis,简称IM)是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没有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经过,约有1/5的患者嗜异性凝集试验(HA)阴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近10年来共收治IM患者33例,入院时误诊12例,误诊率36.36%,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2007年2月我院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81例,误诊2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误诊的IM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的IM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扁桃体Ⅱ°以上肿大,83.3%有咽痛,58.3%有皮疹,50%有肝和(或)脾肿大,33.3%有胸闷、心悸,16.7%有关节疼痛,16.7%有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12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均≥10%,白细胞计数升高83.3%,肝功能均不同程度异常,心肌酶谱异常41.7%,血嗜异性凝集试验58.3%阳性,EB病毒IgM抗体75%阳性.结论:IM多为散发病例,涉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4岁。20余天前因发热,皮肤紫癜伴黏膜出血就诊于当地卫生院。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半月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小儿科。血常规检查:WBC8.3×109/L;Hb105g/L;PLT50×109。血涂片瑞特染色检查时发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于当日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住的13例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没有特异性,部分患儿缺乏典型的临床经过,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嗜异性凝集试验(HA)的结果与临床不尽一致,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近10年共收治I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11月我科2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误诊情况。结果:误诊时间4~14d,经多次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论: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仔细的体格检查,反复多次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的观察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及临床体征,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是小儿期较常见的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脾脏肿大为特征,其他脏器也可有损害,病情表现多样,易误诊。我们于1990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传单患者60例,误诊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中,男16例,女14例,<2岁9例,2~岁12例,7岁以上9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13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脑炎及肝炎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心肌炎1例,急性肾炎2例,小儿肠炎1例。2主要误诊病种分析2.1支气管肺炎13例均有发热、咳嗽、…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将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为急性、自限性病程,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实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两者较为重要。本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做一陈述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性,19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7天入院。平素有慢性扁桃体炎。7天前患者发热,体温38℃左右,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样,食后即吐,并上腹疼痛不适、纳差、乏力,但无腹泻。按“胃肠型感冒”处理,予青霉素、头孢哌酮等抗感染1周。仍发热、呕吐,且上腹疼痛加重,拟诊“肠套叠”予灌肠,病情未减轻,故入内科病房。查体:T39.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