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电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辐射就是电磁辐射。长时间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会造成伤害。同时对心血管系统也会造成伤害而引起心电图的改变。为了解电脑对操作者神经系统和心电图的改变,对45例电脑操作者进行了体检,同时对42例勤杂人员也进行了体检,两组均为女性。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某公司电脑操作者45例,年龄20岁~30岁,工龄2a~12a。勤杂人员42例,年龄、工龄于接触组相仿,均为女性。1.2方法一般检查采用问诊,血压、神经系统和心电图检查。2结果2.1神经症状发生率见表1。表1接触组与对照组主要神经症状比较例(%)组别例数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食欲不振接触组4524(53.3)15(33.3)26(57.8)27(60)6(13.3)对照组424(9.5)5(11.9)4(9.5)3(7.1)2(4.8)2.2心电图检查结果见表2。表2接触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改变发生比较例(%)组别例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ST-T改变低电压早搏接触组454(8.8)2(4.4)3(6.7)3(6.6)2(4.4)对照组421(2.4)1(2.4)0(0)2(2.4)0(—)从表2可以看出接触组心电图异常人数15例,异常率为31.1%,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克拉玛依地区人群高血压发病特点。方法在克拉玛依市四个区对年龄≥25岁自然人群按整群随机抽样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男性为35.68%,女性为27.21%,总标化患病率31.43%。在小于50岁时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大于女性,50~55岁以后女性收缩压超过男性收缩压,舒张压在50~55岁达到最高值,1和2级高血压占绝大多数,与非高血压者相比往往伴随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并且高血压中-高和极高危组占78.45%,低危组仅占21.55%,脉压差大于50mmHg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危险性。结论本地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很高,应积极综合干预,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院前心血管急症的相关性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有效急救,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我院887例院前心血管急症患者资料。结果:发病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病种是: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心血管急症发生病中,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6~65岁(占36.2%);心律失常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6~70岁)(占50.0%),急诊高血压高发年龄在66~70岁(25.0%)。结论:心血管急症是目前院前急症救治最主要的急危重症,而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救治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农村居民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率及其与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延边地区20~7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5 903人为研究对象,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水平在延边地区不同民族、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正常高值血压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1.6%,40.4%,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43.1%,42.6%,汉族男性粗患病率显著高于朝鲜族,而朝鲜族年龄调整患病率则显著高于汉族;朝鲜族和汉族女性正常高值血压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4.9%,38.1%,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38.1%,39.0%,汉族女性年龄调整患病率显著高于朝鲜族.朝鲜族及汉族男性年龄调整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不论朝鲜族或汉族,其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正常血压组比较,朝鲜族和汉族正常高值血压组的BMI,WHR,TC,TG平均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率在农村中较高,且在低年龄组较频发;控制和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对预防正常高值血压发展成为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某五金厂噪声对作业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某厂噪声作业工人391人及对照组215人进行血压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 噪声组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逐渐增加,接噪工龄≥5年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噪声组的心电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要改变是窦性心动过缓、ST及T段改变、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接触噪声对心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危害程度与接触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退休职工514例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对5 14河南师范大学退休职工体格检查结果登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性别对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率的影响是显著的(P<0 .0 5 ) ,对高脂血症患病率的差异不显著(P>0 .0 5 ) ;随着年龄的增长3种病症发病人数逐渐增多,而76岁以上组有所下降。结论 老年女性易罹患高血压、高血糖,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应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养老院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及治疗情况,为开展慢性病管理和养老院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21例患者血压记录资料,按性别、年龄、高血压分期及并发症和降压药物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调查对象220例中发现高血压121例,占55.0%;男性确诊高血压72例,患病率为59.5%,女性高血压患者49例,患病率为40.5%;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检出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患病率为69.92%,本组各年龄段高血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分期以Ⅲ期最多,占45.5%。121例高血压患者中服降压药治疗者103例,占85.1%。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应用,以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最高,达79.21%,用药方式以二联用药最多。结论:高血压在养老院老年人群中的发病比例较高,我们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基本合理,在老年人高血压防治中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向精细化管理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有逐渐增高趋势。高血压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据NHANESⅢ资料[1] 显示 ,美国 >6 9岁的老年白人中 ,高血压患病率为 5 0 %以上。它构成了心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对 6 0岁以上老年人轻中型高血压患者进行男女性别之间血压 ,波动规律对比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 6 6例 ,年龄 6 0岁~ 98岁 (平均 70 5岁 ) ,女性 5 7例 ,年龄 6 0岁~ 83岁 (平均 6 8岁 ) ,分两组观察。男性D组 ,女性A组。检查前三天停服任何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年延安市在岗人群血压值的变化规律和高血压患病现状,为制定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主要调查身高、体重、血压等项目。结果延安市在岗人群高血压粗患病率17.96%。其中男性标化率25.56%高于女性标化率9.29%(χ2=165.64,P〈0.001)。50岁以前血压平均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高血压患病率明显提高(男性为36.81%,女性为38.26%),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0.06,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2χ趋势=1296.24,P〈0.001);高校教师高血压患病率最高(35.62%),医生最低(7.91%);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31.91%显著高于体质指数正常者10.51%(χ2=175.19,P〈0.001)。结论延安市在岗人群血压值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的粗患病率接近全国15岁以上水平,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高血压易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高级知识分子;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15年的变化情况.方法 1992年,在成都成华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了35~64岁男女两性共1365人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队列.2007年对该队列人群进行了第2次危险因素调查.两次调查资料均完整者1061人.本研究对该1061人15 年前后的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①15年间男女两性各年龄组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年龄越大,升高幅度越明显.舒张压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但增幅呈U字形:45~54岁组增加的幅度最小.②2007年与1992年相同年龄组间比较(2007年50~64岁组 vs.1992年50~64岁组),无论男女两性,收缩压均明显增加,且男性收缩压的增加幅度大于女性;对于舒张压,男女两性均增加,但女性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15年间男女两性各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均增加,其中男女两性均是年龄较小组高血压患病率增幅最大,但年龄较大组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④15年间高血压总的患病率男性由13.2%增加到51.2%,女性由14.0%增加到45.1%;在相同的年龄组(2007年50~64岁组 vs.1992年50~64岁组),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在2007年均明显高于1992年.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升高,但各年龄组之间升高趋势不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年龄较小组别增加幅度最大,但年龄越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高.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在2007年均明显高于1992年.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arterial compliance of noise expos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ing loss,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of female workers who exposed to occupational noise in a textile mill.Methods The noise levels in the workplace were measured with a HS6288 sound level meter. Cumulated noise exposure (CNE)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oise intensity and the exposure period. Hearing ability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were measured in 618 noise exposed workers. The database was set up with EpiData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AS software 9.1.3. Results The noise levels were 80.1dB(A) to 113.5dB(A), of which the levels at 92.5% of the noise monitoring sites were over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incidence of high frequency hearing loss (HFHL) was 24.43% and language frequency hearing impairment (LFHI) was 0.81%.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was 7.93%. Bo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in the high frequency hearing los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hearing group (P&lt;0.05), while C(1) (large artery compliance) and C(2) (small artery complianc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lt;0.05). The high frequency hearing threshold (HFHT) of the hyperten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 (P&lt;0.05), while C(1) and C(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lt;0.05). C(1) and C(2)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HFHT, SBP, DBP, mean of arterial pressure (MAP), pulse pressure (PP) and pulse rate (PR) (P&lt;0.05).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blood pressure and PR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1) and C(2). LFHT was an influence on C(2) and HFHT on C(1).Conclusions Textile mill noise pollution is very serious and has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worker’s auditory function. The female workers with low artery compliance or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might be suffering from hearing loss; those with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 might be suffering from hypertension if she is constantly exposed to loud industrial noise.  相似文献   

12.
超重和肥胖对血压影响的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 (BMI)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对超重和肥胖人群实施行为指导。方法 :对本社区 30岁~ 5 9岁居民 86 6人进行 BMI、血压测量及问卷调查。结果 :BMI正常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最低 ,男约 17.2 9% ,女约 13.14 %。 BMI超重组高血压患病率男性约 33.0 4 % ,女性约 2 7.94 %。 BMI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男约 6 0 .71% ,女约 4 4 .0 0 %。BMI超重组 ,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 :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加强对超重 ,肥胖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保持 BMI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劳动环境中铅浓度与机体血铅含量的关系,以及血铅与其他生物监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56名铅接触工人和82名对照者,根据铅接触工人劳动环境中空气铅浓度分为高、中、低浓度接触组。结果 接触组的症状计分、血铅、尿铅和卟啉代谢(如血锌原卟啉、尿δ-氨基酮戊酸)皆显著升高,并呈接触效应关系,锌原卟啉与空气铅、血铅和尿铅较其他指标关系密切。结论 血铅和血锌原卟啉测定可作为职业性铅接触者可靠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讨论 X 线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设计对从事 X 线工作的医务人员38例,进行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将所得结果与38例正常对照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单位一附院血流变室一附院心内科。研究对象试验组为38例从事 X 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男31例,女7例),年龄在20~60岁,从事 X 线工作的时间为1~37年。对照组为37例,大多为健康献血者,年龄20~60岁。处理方法受试者均取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毛细管法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及红细胞压积,并用双缩脲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结果从事 X 线工作者血浆比粘度在20~29岁组低于对照组,而40以上者高于对照组。如岁以上者的血沉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年龄越大,接触 X 线时间越长,血浆比粘度越高,血沉越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对女工的早期危害,为女工劳动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应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核心测试组合(NCTB)”对某电信局寻呼台64名VDT作业女工的神经行为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接触组消极情绪状况中的紧张、愤怒、疲劳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积极情绪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反应时、最快反应速度和最慢反应速度,均显著慢于对照组(P〈0.01);数字译码、视觉持留记忆、手提转敏捷度测试中的惯用手和非惯用手操作、目标追击-Ⅱ测试中的正确打点数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数字广度测试中的顺序、总和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控制了年龄混杂因素条件下,简单反应时中的最慢反应速度,工龄≥5年组显著慢于工龄〈5年组(P〈0.05);数字广度(总和)得分,工龄≥5年组显著低于工龄〈5年组(P〈0.05)。结论电信VDT作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沙市青春期儿童肥胖与血压的关系,为预防青春期儿童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18所中学生,对其初一至高二的全部学生进行血压和体格测量,并进行血压和营养状况的评价。结果:(1)18922名12~17岁儿童青少年中,检出患高血压者1276人,占6.7%,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7.6%和5.8%;(2)肥胖组各个年龄段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性别同龄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且差异有显著性。(3)男、女生和所有儿童合计分析,均显示肥胖组儿童的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对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长沙市12~17岁青春期儿童高血压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青春期儿童血压水平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是青春期儿童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AMI)病人T波交替变异性(TWA)与心脏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1名AMI病人进行TWA导联数目,左室射血功能(LVEF),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对临床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进行观察。根据LVEF将病人分为二组;LVEF〈50%,(A组)和LVEF〉≥50%(B组),比较二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二组病人在LVEF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A组的TWA,TWA导联数目,CK-MB峰值及达到CK-MB峰值的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同时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结论AMI病人的TWA与LVEF及CK-MB的释放量有密切关系,TWA和LVEF均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力因子,表明AMI病人的LVEF越低,易形成TWA,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百色市社区中老年糖尿病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WHO诊断标准 ,随机抽样2 0 1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分析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确诊为糖尿病 16 8例 ,患病率为8.35 %。以 40~岁组患病率最低 ,6 0~岁组和 70~ 79岁组较高 ,80岁以上组为最高。糖尿病人血脂异常 117例 ,占糖尿病患者的 6 9.6 4%。体重指数 (BMI)≥ 2 5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腰臀比值 (BMI) <2 5的人群的 2 .6 3倍 ;腰臀比值(WHR)≥ 0 .9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WHR <0 .9人群的 2 .9倍。在糖尿病者中 ,合并有高血压的是非高血压的 3 .4倍。吸烟与饮酒的量越大 ,年限越长 ,糖尿病患病率越高。运动方式以跑步为主的人群 ,糖尿病患病率较以散步为主的低。结论 高龄群体具有高患病风险的特点 ,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与饮酒 ,以及缺少运动或达不到有效运动量 ,是中老年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