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23年5月9日就诊并发心包积液的恶性间皮瘤1例。患者因“咳嗽伴发热、胸闷腹胀半月”就诊,B超提示心包积液,予穿刺置管引流,细胞学涂片见大量散在或成簇可见明显大核仁的肿瘤细胞,细胞边界不清,胞浆浓稠,一个或多个细胞核,行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示,AE1/AE3(+)、EMA(+)、CR(+)、CK5/6(+)、HBME-1(部分+)、D2-40(部分+)、WT-1(部分+)、KI67(约40%+)、Vim(部分+)、Desmin(-)、TTF-1(-)、NapsinA(-)、CK7(-)、CD5(-)、CD117(-)、S100(-)、MelanA(-)、HMB-45(-),诊断为恶性间皮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PM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对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进行标记,检测AE1/AE3、CK5/6、EMA、Vimentin、CEA、Calretinin、HBME-1蛋白表达,分析PMM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结果免疫组化蛋白表达结果,AE1/AE3阳性8例,CK5/6阳性6例,EMA阳性6例,Vimentin阳性8例,Calretinin阳性7例,HBME-1阳性7例,CEA8例均阴性。结论免疫组化能明显提高诊断腹膜恶性间皮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王欣  孙晓虹  吴淑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3):309-311,F0004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女3例,男1例.发病年龄33~58 岁.位于会阴部2例,胸壁1例,背部1例.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的坚实性孤立性结节状肿块.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含有均质的嗜酸性胞质,胞核位于一侧,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少见肉芽肿样改变.瘤细胞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CD34、上皮膜抗原(EMA)阳性例数分别为4/4、4/4、2/4、1/4,均不表达MyoD1、S-100蛋白、SMA、HMB-45、desmin.2例死于发病后8个月以内,1例发病4个月后出现肝转移灶,12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14个月仍生存.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瘤细胞有弥漫性深染嗜酸性癌样胞质,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瘤细胞共同表达Vim和CK,半数病例瘤细胞表达CD34,部分病例瘤细胞表达EMA;诊断需与一些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其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冰冻组织切片诊断卵巢少见肿瘤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卵巢肿瘤的冰冻标本进行大体认证、显微镜下形态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部分病例外院会诊,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诊断为卵巢微囊性间质瘤,镜下弥散增生的细胞呈网格状、血窦样、微囊样方式生长,主要组化结果:CK(部分+)CK7(-)ER(-)CK20(-)VIM(强+)EMA(-)Ki-67(5%+)AE1/AE3(部分+)SMA(+)α-inhibin(-)CD10(+)β-catenin(+)WT-1(+)CyclinD1(+)。1例为卵巢低级别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伴广泛上皮及平滑肌分化,镜下异型细胞舌状浸润生长,细胞胞浆丰富,透亮,核大深染,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改变,部分组化结果:CK7(+)Ki67(+5%)CK20(-)ER(部分弱+部分强+)PR(-)EMA(局灶+)CA125(+)WT-1(+),AE1/AE3(+)CD10(-)Vimentin(+)SMA(灶+)CyclinD1(+)Desmin(局灶+)GATA3(散在+)HMB45(-)。3例患者为成人型粒层细胞瘤,镜下局灶肉瘤样弥散生长,有些区域小梁状...  相似文献   

5.
朱瑞萍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685-686,F000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指标calretinin、vimentin、CK5/6、AE1/AE3、EMA、CEA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25例肺腺癌中calretinin、vimentin、CK5/6、AE1/AE3、EMA、CEA的表达情况。结果calretinin、EMA、CEA、vimentin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皮瘤最敏感的抗体是vimentin和AE1/AE3,而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alretinin。在肺腺癌中,敏感性最高的抗体是AE1/AE3,其次是EMA、CEA,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EA。结论calretinin、vimentin、CEA一组抗体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恶性间皮瘤和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4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Pan)、CK(H)、CK(L)、EMA、TTF-1、Syn、CgA、NSE、CR、MC、CD34、Vim.结果 女性33例,右肺25例,右肺下叶15例,左肺下叶11例.立方形细胞和圆形细胞构成乳头状、实性区、硬化区、出血区4种相互移行的组织结构,乳头状结构最常见,出血性结构最少见.表面立方形细胞表达EMA、CK(Pan)、TTG-1,间质内圆形细胞表达EMA、TTF-1、Vim;两种细胞均无间皮及血管内皮标记的表达,个别病例两种细胞不同程度散在表达Syn、NSE、CgA.结论 立方形与多角形细胞均为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表现不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超声表现、临床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声像图表现为腹膜弥漫性增厚,腹膜实性团块,网膜及肠管饼样增厚,腹水。本组患者腹水发生率100%,腹水内未见分隔。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方法之一,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为临床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滑膜肉瘤(PPS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SS18-SSX融合基因检测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PPS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6岁,主要症状有咳嗽、咯血及胸痛,X线表现为患侧肺野团块状阴影,CT检查显示病变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均光滑,未见毛刺征。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SS18-SSX融合基因。结果 11例PPSS中7例为单相型滑膜肉瘤,由形态一致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细胞胞质稀少、边界不清,呈片或束状排列;4例为双相型滑膜肉瘤,由不同比例的上皮和梭形细胞成分构成,上皮成分形成腺样或裂隙样结构,或排列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TLE-1、CD99和Bcl-2,不同程度表达CK、EMA;1例表达S100,1例表达CD34,2例表达SMA,均为局灶性表达;所有肿瘤细胞均不表达TTF1、STAT6、Desmin、CR、D2-40、CK5/6、WT-1。FISH检测显示11例PPSS中10例可见SS18-SSX融合基因。结论 PPSS是罕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形态可呈单相型、双相型,故应与发生于肺的恶性间皮瘤、纤维肉瘤等肿瘤相鉴别,SS18-SSX融合基因检测联合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骆丽  刘凤阁  杨建杰 《疑难病杂志》2013,(12):936-938,F0003
目的探讨免疫标记物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和转移性卵巢浆液性腺癌(OS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包埋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MM20例和OSA35例患者腹水中AE1/AE3、Vimentin、CK5/6、Calretinin、WT.1、HBME-1、CK7、CK20、CEA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率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alreti—nin、CK5/6、WT-1、HBME-1、CK7和CEA在PMM与OSA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1/AE3、Vimentin和CK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PMM最敏感的抗体是AE1/AE3(100.0%)和Calretinin(95.O%),其次是CK5/6(90.0%)和WT-1(90.0%),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alretinin(94.3%)和CK5/6(94.3%);对OSA敏感性最高的抗体是AE1/AE3(100.0%)和CK7(100.0%),其次是CEA(88.6%),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EA(95.0%)和CK20(95.0%)。结论Calretinin、CK5/6和CEA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PMM和OSA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抗体;AE1/AE3和Vimentin阳性的细胞,结合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可以初步区分PMM和O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总结附睾和睾丸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收治的1例附睾恶性间皮瘤和1例睾丸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流程和治疗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疾病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2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经术前检查后分别行附睾及睾丸切除术。附睾病理标本结果:附睾恶性间皮瘤,肿瘤侵犯睾丸白膜;免疫组化结果:CK(+),VIM(+),CK7(+),CK5/6(+),WT-1(+),CR(+),D2-40(+),KI67(+30%);术后给以辅助化疗治疗,随访至第19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睾丸病理标本结果:睾丸恶性间皮瘤;免疫标记:CK(+),Vimentin(+),CD117(灶+),D2-40(+),CD34(血管+),CD31(血管+),CR(+),KI67(+20%);患者分别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生殖系统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术前诊断困难,易出现复发转移,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可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