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时间的选择及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EPBD持续时间为30 s的患者列入30 s组,将EPBD持续时间为60 s的患者列入60 s组,两组各54例。两组均行ERCP取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憩室旁乳头比率、结石直径、胆管直径等一般资料,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术中活动性出血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取石情况,穿孔、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不同EPBD持续时间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多准则决策模型。结果 60 s组患者的一次净石率高于30 s组(P<0.05),机械碎石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30 s组(P<0.05)。应用Meta分析方法分别合并两组患者的风险-效益值发现,60 s组的效益平均值、风险平均值均高于30 s组,且效益-风险总值68高于30 s组的58;60 s组优于30 s组的概率为100%。结论 选择EPBD时间维持在60 s可有效提高一次净石率,降低机械碎石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减少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联合球囊扩张( EPBD )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 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 P<0.05)。 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 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张中平  叶小锋  丁红英 《中外医疗》2011,30(26):95-95,9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1次取石成功75例患者,1次取石成功率为93.8%。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肯定,可以保留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且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09~2011年间收治的1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9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剖腹取石术,实验组使用ERCP联合EST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对照组成功率97.96%,手术时间(175.34±58.46)min,并发症率8.16%,肛门排气时间(3.7±0.9)d.住院时间(18.36±6.2)d.实验组成功率93.88%,手术时间(41.53±19.65)min,并发症率2.04%,肛门排气时间(2.5±0.6)d.住院时间(8.7±3.4)d.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病患痛苦,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0mm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152例,其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51例、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组(EPBD组)51例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组(ESBD组)50例。对3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133例(87.5%)一次性取尽结石,17例二次ERCP取尽结石,1例残留结石较小(直径4mm)术后自行排出,1例结石巨大(直径23mm)转外科手术取石。ESBD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优于EST组和EPBD组(P=0.013);机械碎石使用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低于EPBD组(P=0.041);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ESBD组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ST组和EPBD组(P值分别为0.044、0.032);EST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2.0%和3.9%,高于EPBD组和ESBD组(均为0),无法进行统计比较。结论 胆总管较大结石(直径≥10mm)ERCP手术方式中,ESBD较EST和EPBD,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和较低的机械碎石使用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6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联合组,每组81例,EST组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法,联合组采用SEST联合EPLB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机械碎石使用率,同时记录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9.28±8.71)min,明显短于EST组的(50.36±10.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0.12%,高于EST组的71.60%,机械碎石使用率、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1.11%、4.94%,低于EST组的41.98%、1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5%,明显低于EST组的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联合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高,结石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价值。方法:用ERCP+EST取石对74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必要时行内镜鼻胆管引流。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4.6%(70/74)。术后并发胰腺炎5.4%(4/74),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10.8%(8/74),消化道出血2例。结论: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系数较高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155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全部造影成功,确诊为胆总管结石153例,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 胆总管结石153例,取石成功148例,成功率96.7%;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高淀粉酶血症6例,EST术后并发症为5.9%(9/153),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十二指肠镜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BD)组。ESBD组在先行乳头小切开后行球囊扩张;EST组按常规操作。观察两组病例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平均取石时间、碎石器使用率及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EST组和ESBD组分别有46例(92%)及48例(96%)一次性取净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机械碎石分别有8例(1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4例,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1例;ESBD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胰腺炎1例,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4%和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5.3±13.0)min和(30.5±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括约肌切开术相当,但平均操作时间及使用机械碎石的机率与EST相比较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潘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9):1126-112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总管取石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例ERCP取石患者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11例发生并发症经及时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指导、术中熟练配合、术后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与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种术式治疗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58例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LTCBDE组26例,LCBDE组32例(其中2例为 LTCBDE组术中中转)。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腹腔感染、胆道出血、残余结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LTCBDE组术后无胆漏、残余结石及胆道出血,LCBDE组术后出现1例胆漏、2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术后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病例。LTCBDE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均少于LCBDE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T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 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和总胆红素(TB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的胆总管结石8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组(45例)和开腹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治疗前后CRP、PA和TBI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除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外,LTCBDE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1)。LTCBD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RP和TBI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PA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LTCBDE组的降低和升高水平比开腹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切,可能与CRP、TBIL降低和PA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50-5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康复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97例进行研究,其中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5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两组的血清GGT及AL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22%,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相对减少结石残留及结石复发,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李奇  李治  李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49-15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0年我院收治的10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因有2例患者的结石〉2cm,改用外科开腹手术,对照组患者取石的成功率为100%,治疗组为97.8%。但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是一项安全、可靠性较强、禁忌证较少、对胆管括约肌无损伤的治疗胆总管小结石的有效方法.但还需更深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晓烽  周建波 《河北医学》2000,6(8):677-679
目的县市级医院推广应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EST)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方法:用电子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继行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及胆总管取石。结果:行EST取石24例,成功23例,成功率95.8%,转外科手术1例,占4.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成功率低、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值得在具备条件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ENBD患者鼻胆引流管冲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第一管冲洗液打入20mL,抽出15mL,在冲洗过程中始终保持胆管处于有少量冲洗液的状态,以避免胆管被抽空时患者产生疼痛感。结果观察组引流效果肯定,导管冲洗时患者的舒适度及患者的接受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此方法提高了导管冲洗时患者的舒适度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减轻了患者冲洗导管时的恐惧心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异常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术的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胆道镜发现胆总管结石为金标准,评价患者术前GGT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术前检测GGT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情况如下: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最佳诊断点的临界值为93.5 U/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47%和56.7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21.34%~24.25%和93.72~95.95%,准确率为69.35%;去除泥沙样结石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计算所对应最佳诊断点的临界值为93.5 U/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36%和74.0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24.14%~33.58%和94.24%~96.29%,准确率为74.2%。结论 GGT为胆总管结石诊断的灵敏度指标,但对于泥沙样结石的特异度不高。当GGT>93.5 U/L时,应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应进一步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或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并可作为胆总管探查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军强 《医学争鸣》2005,26(18):1656-1656
0引言我院从1996年以来对3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2):128-130
目的:探讨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再手术的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腹腔镜再手术的临床资料,对穿刺孔的选择、腹腔粘连分离、胆总管显露、胆总管取石、一期缝合与T管放置及腹腔镜肝切除中的技术要点归纳总结。结果:25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加行腹腔镜左外叶切除术,1例加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主要关键技术有:选择脐孔作为观察孔,其中21例采用闭合法建立气腹、4例采用开放法建立气腹;采用电凝或超声刀细心分离腹腔及肝下粘连,均能显露肝门及胆总管;采用加压冲洗法、胆管挤压、胆道镜网篮取石法进行取石;根据情况,胆总管可放置T型管或行一期缝合。结论:掌握复发性胆管结石腹腔镜再手术的关键技术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