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目前,UC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微生物有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小檗碱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主要成分,可用于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治疗。研究发现,小檗碱对UC有明确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抗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但各方面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就小檗碱治疗UC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清肠栓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常用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瘀生新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对左半结肠以下部位、病情为轻一中度的UC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符合我国人群UC的发病特点;而且远期疗效满意,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安全无毒、使用方便.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对UC的治疗机制能起到多因素、多靶点的治疗效果,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血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以及保护肠黏膜等,因而能在抗炎、愈溃两个方面发挥较好的效验.但尚待进一步开展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和作用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是全世界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形式[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中药、保留灌肠、调节情志、饮食调理等治疗UC.溃疡性结肠炎属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压力是本病发病和复发的诱因,患者大多有特殊的心理因素的影响[2],仅予以药物治疗是不足够的,还须配合合适的护理.近期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是缺乏的,尤其是专科护理[3].本文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显著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药物-成分-基因-疾病"网络图,探讨中药药对"白术-白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自定义筛选条件:OB≥30%,DL≥0.18,筛选出"白术-白芍"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中搜集UC的疾病靶点,并制作venny图寻找共同靶点,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层次分明的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关键靶点进行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共筛选出"白芍-白术"药对主要成分有9种,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靶点44个,GO富集分析得到74个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121条通路,即药对的主要成分可以直接或通过121条信号通路间接作用于UC的相关受体靶点,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结论:"白术-白芍"药对对难治病UC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是靶点多样、通路复杂、层次分明的特点.本次研究实现了中药药物有效成分与疾病基因的有效对接,为中医药在UC治疗作用中提供依据,提高了依据的可信度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白附子提取物抗 HIV-1 的作用,寻找新型高效的抗 HIV-1 中药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植物化学技术对禹白附进行提取分离,再通过细胞生物学方法[细胞病变观察法(CPE)法和MTT法]检验提取物的抗 HIV-1 作用,并结合作用靶点的研究对提取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发现禹白附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 HIV-1 作用,筛选出3个抗 HIV-1 作用显著的有效部位,其中两个有效部位的作用靶点分别为 HIV-1 的 gp-41 跨膜蛋白和 Vif 表达蛋白。结论 禹白附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 HIV-1 作用,为进一步寻找高效低毒的抗 HIV-1 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很多中药及提取物具有多重作用,可以从多层次抑制AP的进展。将对近年来中药在AP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概括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毒素肝损伤中医病机和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结合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来探讨中药提取物姜黄有效活性成份姜黄素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寻求姜黄素抗内毒素肝损伤的中医理论依据。认为姜黄素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微观"阴阳平衡而发挥抗内毒素肝损伤,其作用途径和机制可能与中医药物归经理论有关。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结肠镜检查是评估UC疾病和黏膜活动性的金标准,然而其有创、昂贵和耗时的特点使其不能频繁进行。因此,有效、获取简便、能够连续获得的生物学标志物对判断UC活动性意义重大。本文对评估UC活动性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临床常见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炎性肠道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易复发,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多认为脾虚是UC的根本病机,脾虚失运,升降失司,易成泄泻。因此,以脾为本,从脾论治是治疗UC的关键。现代研究发现,运用从脾论治理念治疗UC时,可通过维持肠道菌群稳态、调节线粒体代谢及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平衡,影响UC的发生发展。探讨从脾论治在UC中的作用,依据从脾论治UC的相关机制,将健脾作为从脾论治UC的核心,配合燥湿、疏肝和温肾等治法,以期为有效治疗UC提供新的诊疗角度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凋亡、自噬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新形式。细胞焦亡的发生依赖于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的激活,切割关键蛋白GSDMD使胞膜上形成孔道,诱导细胞内容物大量释放产生级联效应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焦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可以引起的强烈的炎症刺激进而引发UC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调节肠道稳态和肠道微生物群来预防和治疗UC。近些年随着中医学者的不断探索发现中医药在防治UC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中就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和中药复方干预细胞焦亡的发生对UC作用的实验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探索细胞焦亡机制和中药治疗U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治疗进行了较多研究,兹就中医药对UC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UC的发病机制及动物模型UC是一种病因学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认为肠粘膜免疫紊乱在UC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项利娟[1]等认为白介素(IL)一族构成细胞网络在UC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推崇生物学治疗,随着对细胞因子IL一族在UC中的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IL受体拮抗剂、抗IL单克隆抗体、人类重组IL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效,将对UC的治疗有所突破。蒋益[2]等认为U…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近五年中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调节血脂紊乱、保护肝功能、抗氧化、抗炎和改善胰岛素抵抗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因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滞后,使西药的药物治疗作用缓慢且缺乏特异性。据大量报道中医药主要采用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内服加灌肠法治疗,其毒副作用小,疗效高,见效快,治愈率高。但中药治疗如何与西药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之间结合应用以及如何防止复发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我国慢传输型便秘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及病理机制不明确,国内外尚无系统有效的根治方法。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得到了广大便秘患者的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味中药或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干预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研究更加成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复发性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目前氨基水杨酸盐类、皮质类固醇类和免疫抑制剂仍然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因其存在原发无反应、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治疗药物的新剂型、生物制剂等治疗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并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显示出优势,而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等亦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复方组分,其组分中含多种化学单体,这些成分可在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等部位发挥一定的调节效应,具有改善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许多国家常用的神经及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同时也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中药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药物严格的质控及深入的机制研究。本文选取银杏叶提取物这一传统中药,介绍其对神经及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初步反映目前国际化中药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7.
徐艳华  陈晓云 《重庆医学》2011,40(3):293-29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此病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而亚洲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1].由于致病因素不尽相同,发病的具体环节不同,最终导致UC和CD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CD病变可达上消化道,病因与特殊微生物关系密切,且家族倾向更明显,使用抗生素有潜在预防和治疗CD的作用,但对UC患者尚无乐观的报道[2].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中药具有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小、多系统、多靶点调控的优势,在治疗慢性、复杂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中药治疗已成为UC替代治疗和补充治疗的常见方式。中医药治疗UC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对常见中药成分所涉及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有效成分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迁延难愈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西医尚无良好根治手段,中医药对于减轻肠道 炎症、调节肠道免疫水平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诸多进 展,该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历史沿革、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 治疗 UC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 UC的临床治疗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筛选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从野生地椒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丙酮3种萃取组分,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作为研究对象.将各萃取组分与肿瘤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计数存活肿瘤细胞数,分析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考察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去甲斑蝥素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形态学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正丁醇和丙酮萃取物对两种白血病细胞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是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中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