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以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诊断,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CT扫描结果发现患者肿块呈现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34例患者病灶边界较不清晰,延迟后有37例患者扫描内部强化显著,肿块呈现出向心性强化;MRI扫描结果发现肿块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36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处强化;与单纯CT诊断相比,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可明显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早期病症诊断率,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比较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符合率。结果CT显示肿块呈现近似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影,12例动脉期边缘明显,45例呈现不均匀分割状强化;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48例早期边缘呈现环形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现不均匀向心性强化。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和MRI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诊断证实,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记录肿瘤一般情况与2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单纯螺旋CT、单纯MRI、螺旋CT联合MRI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52例患者中,经CT平扫,肿瘤病灶与肝组织界限不清者约77%,肿瘤病灶与肝组织界限清晰23%;肿瘤形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约67%,其他病例肿瘤类型呈圆形、类圆形;增强扫描后发现肿瘤内部逐渐强化。与CT平扫相比,MRI平扫的肿瘤形态与之相同,但MRI图像质量更清晰,T_1WI低信号,T_2WI不均匀高或略高信号,大部分早期信号边缘强化,延迟扫描后病灶呈渐进性强化。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联合诊断符合率为94%,高于单纯螺旋CT诊断(65%)与单纯MRI诊断(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MRI均是诊断肝内胆细胞癌的有效方法,单纯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诊断,而CT联合MRI诊断用于该疾病诊断时,可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诊断。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后均行手术以及放疗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肿块清晰度明显高于CT(P0.05),病灶强化以及在早期呈现向心化强化的例数要多于CT(P0.05)。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采用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与CT相比,检查结果更加清晰准确,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余帮龙  母其文  张福洲  祝林 《西部医学》2017,29(9):1307-1310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LAVA序列及其重建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影像资料。均作CT平扫及增强、MRI常规平扫检查并运用MRI中的LAVA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观察CT及MRI平扫图像特征和各期强化特点。结果 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MRI平扫其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22例可见病灶中心斑片状或条状较低信号,经CT发现16例周围胆管扩张,T2WI则发现19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而经LAVA及其重建发现22例胆管扩张。MRI中32例在平衡期强化向中心扩大。仅4例在强化平衡期未向中心扩展,而在CT增强中,有6例无向心性强化。包含LAVA序列及其重建的MRI诊断符合率达到91.6%。结论 MRI的LAVA序列及其重建可以发现较细的胆管扩张,其扫描速度快,可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强化特点。是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和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2例中1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总共发现27个病灶,其中15个病灶位于左叶,9个病灶位于右叶,3个病灶同时跨左右叶分布;大小3-15cm不等,平均7.4cm。21例CT扫描平扫为低密度肿块,1例因有脂肪肝,病灶呈稍高密度。肿块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动脉期17例表现为从病灶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为边缘明显强化,4例为无明显强化;1例有邻近肝组织过度灌注征象;门脉期22例病灶均呈轻中度强化,呈向心性,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强化影,延迟扫描病灶仍持续强化,并进一步向中央充填。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13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结论 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病理学证实为IHP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结果:CT平扫结果显示肿块呈较低密度或近似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早期强化明显者仅14例,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45例;MRI平扫结果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边缘强化44例,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48例;CT、MRI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单独诊断( P<0.05);64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优于MRI检查( P<0.05)。结论:64层螺旋CT和MRI均是诊断IHPCC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图像质量更高,临床上结合CT和MRI检查能够提高IHPCC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