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以8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及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情况和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评价法(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偏瘫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8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前、干预7 d、14 d后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比较干预前、后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差异,进行胫骨结节下10 cm小腿周径测量。结果:对照组干预7d的DVT发生率为18.18%,明显高于观察组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4 d的DVT发生率为25%,明显高于观察组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14d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4 d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7 d、14 d与干预前的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且能改善患侧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轻患侧下肢肿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P<0.05),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未见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及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DVT的效果较常规护理更佳。  相似文献   

6.
马萍 《中外医疗》2016,(16):162-164
目的:探究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脑梗塞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护理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运动护理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及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和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68.86±23.80)分比对照组(38.80±22.70)分优,血流峰速度(25.98±4.50)m/s比对照组(23.82±4.20)m/s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77%﹑7.69%与1.92%均比对照组34.21%﹑39.47%与26.32%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股静脉血流,促进运动功能提高,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护理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早期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Fugl-Mryer评分、股静脉血流指标及血流峰速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7.50%(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ugl-Mr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脑梗患者接受早期运动护理,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还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科学合理的运动护理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有抑制的作用。方法:选取80例脑外科脑出血手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除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术后治疗与护理之外,给试验组患者制定并实施早期活动护理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早期活动护理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的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痛苦及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偏瘫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12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A组,n=110),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气压泵和其他康复治疗措施;护理干预组(B组,n=102),除常规治疗外,进行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B组(χ~2=4.456,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脑出血偏瘫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循证护理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14.58%,研究组为2.08%,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其发生率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俊荣 《中外医疗》2013,32(9):134+136
目的观察和分析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在本院骨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DVT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输入白蛋白、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便秘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提高骨科手术预后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宝丰分院行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67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69例)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 将15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4 h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7天时间内给与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15 d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5 d的DVT发生率为1.3%(1/78),对照组11.5%(9/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老年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沈益 《中外医疗》2011,30(33):154+156-154,15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经过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加上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曲淑彦  奚静  陈加俊 《吉林医学》2011,(8):1594-1594
<正>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1]。多数患者合并一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出现昏睡及昏迷等意识障碍,具有发病急骤,反复进展的病变特点。老年患者本身有心肺功能减退,易导致死亡,应予以高度重视,或由于慢性静脉高  相似文献   

19.
范天伦  符川  李娇红  周菲 《海南医学》2016,(10):1719-1720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前后腘静脉血流峰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肢肿胀(3例vs 12例)、疼痛(2例vs 11例)、皮肤颜色改变(2例vs 9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vs 8例)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腘静脉血流均较治疗前增快,观察组患者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2.59~16.92 cm/s,平均14.60 cm/s)高于对照组(1.45~2.09 cm/s,平均1.65 cm/s),平均住院天数(19 d)短于对照组(25 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患侧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减少和预防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应用早期运动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行脑出血手术的患者78例,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划分为早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9例.早期组患者接受早期运动护理,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7 d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及峰速度与DVT产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DVT产生率(2.56%)显著低于常规组(1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运动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