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医无毛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技术对豫医无毛小鼠进行骨髓微核实验研究。结果:(1)豫医无毛小鼠嗜多染红细胞自发微核率与正常昆明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2)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后,豫医无毛小鼠与昆明小鼠骨髓微核率均显著升高,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豫医无毛小鼠与昆明小鼠自发微核率相似,对环磷酰胶诱变剂的敏感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豫医无毛小鼠(YYHL)及昆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自发微核率及化学诱变剂对其微核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成6组,分别为YYHL组,昆明小鼠组,YYHL和昆明小鼠注射环磷酰胺组,及YYHL和昆明小鼠涂煤焦油组.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技术观察骨髓细胞微核率.结果①YYHL嗜多染红细胞自发微核率与正常昆明小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煤焦油涂颈背部皮肤后,YYHL和昆明小鼠骨髓微核率均显著升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YYHL对煤焦油及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的反应与昆明小鼠一致,是一种评价化学物遗传毒性的有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环磷酰胺、煤焦油对豫医无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豫医无毛小鼠(YYHL)及昆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自发微核率变化及化学诱变剂对其微核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成6组,分别为YYHL组,昆明小鼠组,YYHL和昆明小鼠注射环磷酰胺组,及YYHL和昆明小鼠涂煤焦油组。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技术观察骨髓细胞微核率。结果:①YYHL嗜多染红细胞自发微核率与正常昆明小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煤焦油涂颈背部皮肤后,YYHL和昆明小鼠骨髓微核率均显著升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YYHL对煤焦油及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的反应与昆明小鼠一致,是一种评价化学物遗传毒性的有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良全血培养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实验制片法及探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yt-B)的最佳浓度。方法  依据常规微核试验制片法,在低渗液的温度、固定液比例和操作手法等方面改进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浓度cyt B组(4、5、6、7 μg/mL),常规外周血淋巴培养至44 h加入cyt-B,继续培养至68 h或72 h,收获细胞。按人类微核计划(HUMN Project)中的识别标准识别双核、多核细胞和微核(micronuclei,MN),确定cyt B最适浓度,并分析cyt-B对自发微核率的影响。结果  改良法所获的双核淋巴细胞的胞膜完整,边界清晰,微核易于辨认。培养72 h后,cyt B浓度≥5 μg /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4 μg /mL 组显著增加(P=0.001);cyt-B浓度≥6 μg/mL时,三核以上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培养68 h后,cyt-B浓度为6 μg/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高(58.4%)。各浓度组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结论  改良法选用cyt-B浓度为5 μg/mL、培养72 h或cyt-B浓度为6 μg/mL、培养68 h时收获的细胞,可获得大量双核细胞,且胞膜完整,染色清晰;cyt-B对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肝癌、肝硬化和肝炎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发微核并与输血员作对比.发现微核率是:肝癌6.18±2‰,肝硬化5.28±2‰,肝炎4.15±2.6‰,输血员0.60±0.67‰.各组病人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胃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93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术前取外周血进行体内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比较胃癌自发微核形成与良性胃肠病变(良性病变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胃癌组微核率(micronucleus frequent,MNF)与对照组相比,MN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胃癌恶性度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患者术前恶性度判断和高危人群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对无细菌、病毒感染的无菌豚鼠和无菌兔与普通豚鼠和普通兔之间的骨髓嗜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带菌环境对豚鼠和兔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普通豚鼠和普通兔骨髓嗜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分别比无菌豚鼠和无菌兔高11倍和8倍多。在遗传背景、环境理化因子作用相同情况下,微生物可能是引起微核率升高的直接原因。无菌豚鼠和无菌兔自发微核率低,可作为检测环境中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的优选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管及微管相关蛋白尾桥蛋白在肿瘤细胞微核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DAPI染色检测不同类型细胞自发微核率;利用诺考达唑(nocodazole)抑制微管聚集后,DAPI染色和胞质分裂阻滞(cytokinesis-block, CB)微核实验观察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微核形成情况;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检测诺考达唑处理不同时间对U2OS细胞中微管及尾桥蛋白的影响;在U2OS细胞中过表达尾桥蛋白或利用collybistin使尾桥蛋白磷酸化,再利用免疫荧光及DAPI染色检测其对微管及微核形成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人胚肾HEK293细胞和原代神经细胞,U2OS自发微核率更高;诺考达唑处理使U2OS细胞微核数量增加,且与释放时间相关;诺考达唑处理使尾桥蛋白分布改变,逐渐聚集于细胞核;U2OS细胞中磷酸化尾桥蛋白主要表达于分裂期细胞;过表达尾桥蛋白和(或)增加其磷酸化水平并不影响U2OS细胞中微管蛋白的表达,但过表达尾桥蛋白并增加其磷酸化水平可使微核数量增多。结论 肿瘤细胞内微核形成与微管聚集能力关系密切,可形成于细胞周期不同时期,具有积累效应。尾桥蛋白磷酸化后细胞中微核数量增多,提示其可能参与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河南省10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结果;同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食管癌高、低发区健康成人的微核出现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00例健康人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为42%,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为0.61%,微核淋巴细胞中多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为11.44%;男女性别间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及微核淋巴细胞中多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及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均增高;食管癌高发区组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和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均高于低发区组(P<0.01)。结果表明,要确定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时,应考虑年龄及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族史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遗传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 未经治疗前随机抽取PHC患者和PHC患者的一级亲属取外周血进行体内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比较PHC自发微核和肝癌患者一级亲属及自然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PHC组、一级亲属组微核率(micronucleus frequent,MNF)分别与对照组相比,MNF差异有显著性(P<0.01);PHC组与一级亲属组自发MNF无显著差异(P>0.05);PHC患者中,有、无癌家族史两组的MNF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家族史在PHC遗传不稳定演进中起促进作用,体内微核试验可作为PHC遗传不稳定性评价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阿霉素对小鼠骨髓微核和染色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小鼠骨髓微核和染色体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腹腔注射阿霉素溶液3mg·kg-1,B组腹腔注射阿霉素溶液5mg·kg-1,C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均连续注射5d。染毒5d后,取小鼠骨髓进行微核实验和染色体制片,统计小鼠骨髓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经阿霉素处理后的小鼠骨髓细胞,在主核附近出现1个或几个小的亮点,即为微核;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断裂和部分缺失。A组和B组的骨髓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C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P<0.01),且B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高于A组(P<0.05),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阿霉素可致小鼠微核发生率增高、染色体损伤,对小鼠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醛灌胃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ICR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个组,即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用灌胃的方法给予实验组小鼠甲醛,1次/d,连续5d,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染毒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鼠骨髓进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并计算微核率。结果:高剂量组的微核率为(8.41±2.45)‰,低剂量组的微核率为(1.82±1.30)‰,空白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50±0.8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微核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醛灌胃染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上升。  相似文献   

13.
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精子畸形和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精子畸形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染发剂A组、染发剂B组、染发剂C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3个染发剂组用氧化型染发剂染毒,每隔2d经皮染毒1次,连续染毒7次,于首次染毒后35d处死小鼠,检测精子畸形率及骨髓微核率。结果各染发剂组精子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8);各染发剂组小鼠精子畸形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染发剂A组小鼠骨髓PCE细胞微核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染发剂B组和染发剂C组小鼠骨髓PCE细胞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染发剂B组和染发剂C组骨髓细胞微核率高于染发剂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染发剂B组与染发剂C组骨髓细胞微核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氧化型染发剂可导致小鼠精子畸形和骨髓微核率的升高,对使用者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接触医用射线工作人员血常规及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规律,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某医院73例放射作业人员进行血常规及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并与22例对照进行比较,分析工作岗位及工龄对血常规及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接触医用射线组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42.47%)高于对照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正相关(P<0.05,r=0.28)。血常规异常率(20.55%)与对照组(18.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工作岗位的年有效吸收剂量均低于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其中年有效吸收剂量最高的介入放射组与最低的诊断放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及血常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触医用射线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与工龄正相关,与年有效吸收剂量无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兰州市306名放射工作人员为放射组,非放射工种的85名从业人员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放射组淋巴细胞微核率(0.154‰)高于对照组(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放射工龄增加,淋巴细胞微核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有较明显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4名TNT作业工人和20名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名对照工人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观察。结果表明:TNT接触者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年以上工龄组微核率明显高于1、4、8年工龄组;但TNT接触者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证实:TNT可以导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增高,引起染色体损害,长期接触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放射人员的辐射效应 ,为卫生防护监督管理部门搞好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温州地区 32 5例放射工作人员 (放射组 )和 5 0例未明显接触放射源的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 ,检测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结果 放射组染色体平均畸变率为 0 .36 % ,细胞平均微核率为 2 .87% ,染色体畸变体和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P <0 .0 5 )。结论 温州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损伤和细胞微核率已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买验采用三种挥发性毒物刺激大鼠并观察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结果表明,天那水组和甲醇组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微核试验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应用微核检测技术对1238例不同人群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结果发现下列各人群之间微核率有显着差异:①肝癌(5.80‰)、慢性乙型肝炎(4.34‰)、肝硬化(3.29‰)、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57‰)与正常人群(0.90‰);②合并HBV感染的肝癌(6.05‰)、慢性肝炎(4.34‰)、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93‰)、非癌者一级亲族(1.07‰)与健康对照(0.66‰);③肝癌高发家族、慢乙肝、AFP低持阳三组人群与适量服硒后的这三组人群之间。同时发现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肝癌为68.2%,慢乙肝为29.4%,正常人群为0,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且AFP阳性(<50μg/L)的肝癌患者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为66.7%。又发现微核率水平随患者病情进展而升高;对化学药物有效者微核率稳定或下降,骨髓不易受抑制。微核试验作为细胞遗传学方面的一个指标对肝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项简易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在牙周局部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C、D组为羧甲基壳聚糖梯度实验组,在手术缺损区置入不同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术后4周处死动物,应用彗星试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彗星尾数和微核率;同时收集牙周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周C、D组骨缺损区可见少量新骨形成,A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A组、C组、D组间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组的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远高于A、C、D组(F=8.32、47.61,P<0.01).结论 局部应用羧甲基壳聚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