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证,从1984年~1986年以来,我们拟定清止汤治疗患上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1岁,21~30岁10例,31~40岁8例,41~50岁10例,51~60岁6例,60岁以上2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或钡餐摄片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并排除胃癌,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  相似文献   

2.
中药决明子为豆科植物草决明的成熟种子,能益肾清肝,明日通便。决明子为常用之明日保健药。《神窕革草经》记载:“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历代以其明日之方甚多,或单用,或与他药配伍,随证而施。如《僧得集方》决明散,即用决明子一味为末,粥饮下,以益肝明日。《证治准绳》决明丸,最宜用于肝肾阴亏之老年人,症见目暗不明,视物昏花,青盲内障者。  相似文献   

3.
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对2005年6月-2008年1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给予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年6月3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资料.结果通过迅速补充血容量、止血等治疗措施及周全的护理措施,36例患者仅有1例因循环衰竭死亡,余均抢救成功,其中再出血7例,经救治亦痊愈.结论通过规范及时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阻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风险,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近3年来笔者先后对我院急诊住院的3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以纤维胃镜确定出血部位的局部喷涂云南白药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共先后选择出血量在入院时为100~1000ml之间的呕血及黑便急诊入院的病人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在17岁~62岁,平均年龄为37.4岁。出血的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门例;胃溃疡9例;胃癌6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胃息肉三例。入院前出血量约100~10O0ml。其中呕血并黑便23“例、单纯黑便门例。对照组39例,男性对例.女性18例,年龄在16岁~6…  相似文献   

6.
7.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是常见的临床急症。现将我院内科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病人,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6月~1997年10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与同期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中西医结合组36例,男29例,女7例;西药对照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分布见表1。表1两组年龄分布情况1.2患病情况:两组病人均经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而确诊,病种分类见表2。表2两组患者患病情况1.3大便潜血试验:中西医结合组中,大便OB++++者20例,+++者G例;西药对照组中,大便OB++++者19例,+++者17例。1.4诊断分级标准:根据1986年全国血证…  相似文献   

9.
沈永林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42-442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病急,病情重。笔者近年来用温补行瘀止血法治疗本病3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Ill$床资料本组36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I6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浅表性胃炎6例。病程在工年以内者24例,1~2年者10例,2年以上者2例c36例均解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训。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虚汗淋漓,胃皖隐痛,大便色黑呈柏油状。舌质淡白,脉细涩而数。其中12例伴呕吐咖啡色液体。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温F「行瘀止血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诊内镜检查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内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治疗,并同时给予综合处理。结果:该36例患者中的35例在急诊胃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成功,有效率达到97.22%。结论:内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使病人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值得开展。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自1988年1月~1998年7月共收治首次中风病人185例,在经头颅CT证实且无消化道溃疡病史的174例中,有3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与便血症状,运用自拟止血散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其中48岁1例,50~60岁22例,61~70岁10例,71~80岁3例。平素吸烟者26例,嗜酒者1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中医辨证为中经络者14例,中脏腑者22例。该组病例最早者发病当天入院,最迟者发病3天入院。头颅CT检查: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胜出血者28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丘脑出血者I…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一年中,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无选择性地应用自制110口服止血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初步小结如下。病例来源与治疗方法本组36例均为17~59岁住院成人,军人19例,地方17例,除肝硬化致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均为治疗对象。全部病例均经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临床常见急症。多因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及胃癌引起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所致者亦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复方汤剂胃内灌注为主进行治疗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予以整理总结。1.一般资料本组 36例均属急诊患者。其中男性 2 5例 ,女性 11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6 3岁。发病时间最短 30min ,最长 6h ;出血量最少的 2 0 0ml,最多为12 0 0ml。属消化性溃疡 2 2例 ,急性胃粘膜病变 8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6例。2 .治疗方法2 .1自以中药复方胃内灌…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空肠上段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胰腺的出血。成年人如果出血量一次达到总血量的20%(800~100ml)伴有休克症状,又称大出血,病死率为6%~10%。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并不少见,但无腹痛性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在我地区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7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均系住院病例,以治后大便隐血试验由阳性转阴性的时间作为疗效评价标准,76例的治后平均转阴时间为7.2天。按中医辩证,分为脾阳不振和湿热中阻两型,分别选用黄土汤和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黄土汤组43例,泻心汤组33例,其转阴时间分别为6.9天和7.5天。两无明显差异。本组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兼胃窦炎用黄土汤10例,泻心汤15例,两差异明显(P<0.05)。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汤的临床表现以中虚为主,宜黄土汤;兼胃窦炎则偏于湿热、宜泻心汤。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探索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其病因和发病相关因素的统计和研究。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占56.67%,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占13.33%,食管癌、胃癌,占12.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8.33%;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占5%,其他占4.17%。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出血191例胃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 (UGB)的病因。方法 对 1 91例次UGB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消化性溃疡是最主要的出血原因 ,其次是癌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远高于其他部位溃疡出血 ,中青年与老年人溃疡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老年人UGB中癌症患者明显多于中青年 ,癌症在中青年UGB病因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应尽早行胃镜检查 ,以及早明确病因 ,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内镜确诊,静脉曲张性出血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和/或组织粘合剂止血成功,3例转外科手术止血;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局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和/或局部粘膜喷洒成功,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7.2%。结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洪霞 《亚太传统医药》2013,9(5):108-109
目的:分析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方法:选取125例上消化道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25例患者中,54例有明显诱因,主要诱因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发病原因共10种;上消化道出血和患者年龄、发病原因、出血部位、伴随疾病有关。结论:及时发现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操作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