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不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方法:根据孕妇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不同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又根据孕晚期是否注射HB IG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娩时采脐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33.33%(2χ=7.52,P<0.01)。结论:单项HBsAg阳性及“小三阳”孕妇用HB IG阻断宫内传播效果较好,试验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大三阳”孕妇HB IG阻断宫内传播效果较差,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按照是否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将足月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分为HBIG注射组和对照组,其中HBIG注射组121例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201例,为以往的研究对象,未接受HBIG注射,只接种乙肝疫苗正常免疫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感染率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注射组新生儿中有3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47%(3/121),对照组新生儿中有15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7.47%(15/201),两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5)。HBIG注射组的婴儿在出生后1周岁均未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阳性及慢性感染;对照组中有12例在出生后1周岁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阳性,慢性感染率为5.97%(12/201)。结论:孕期及哺乳期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明显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巧婵  张秀枝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3-1514
目的:观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60例无乙型肝炎症状的HBsAg(+)和/或HBeAg(+)孕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自孕28周起每月肌注HB IG 200 IU。两组新生儿再随机分为疫苗组和联合组,疫苗组按免疫计划于出生时、1月和6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组在用基因疫苗同时注射HB IG 200 IU/月。所有新生儿取脐血和婴儿取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并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干预组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干预组中,疫苗组和联合组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中却差异明显(P<0.01)。结论:应用孕期注射HB IG的方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有效;在孕期未做HBV被动免疫时,新生儿同时注射HBV疫苗和HB IG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可降低婴儿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运用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例乙肝标志物(HBVM)阳性孕妇,其中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孕妇100例,随机分为A组50例,B组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妇100例(HBV-DNA阴性),随机分为C组50例,D组50例。A组、C组孕妇于孕36周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B组、D组孕妇不注射HBIG。200例均于36周和分娩后抽静脉血作HBVM定性、HBV-DNA定量检测。新生儿根据孕妇组别分为A1、B1、C1、D1组。4组均于出生6h(h)内和1月龄分别注射HBIG100IU;出生12h内、1月龄、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HBVac)10μg。采集新生儿脐血和6月龄静脉血作HBV定性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①A组、B组孕妇接种前后血清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相互间接种前后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1组与C1组HBsAg-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差异。③6月龄HBV感染率A1组、B1组、C1组、D1组分别8.0%、10.0%、6.0%、6.0%,4组相互间比较母婴传播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V-DNA阳性、HBV携带者孕妇孕晚期无论注射HBIG与否,并不影响其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 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б庖?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莹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56-1957
目的:探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试验组孕妇于怀孕28周起每隔4周注射HBIG200 IU,婴儿出生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5μg)。对照组婴儿仅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中婴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携带者中HBeAg阴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无显著性;HBeAg阳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HBeAg阳性孕妇孕期及婴儿出生4h内注射HBIG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8.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3-2008年HBsAg阳性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注射情况并评价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孕期HBIG注射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sAg、HBeAg及新生儿出生24h内股静脉血HBsAg,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亲外周血HBVDNA。以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判断为宫内感染。结果2003-2008年孕期HBIG全程注射率从40.4%增长至64.8%,各年全程注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87,P=0.001);宫内感染率为8.0%~10.0%,各年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表明,孕期HBIG注射与宫内感染无关(χ2=0.024,P=0.877)。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母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婴儿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阳转率(抗-HBs)和保护率①作为评价指标,比较母婴均使用HBIG的母婴联合组(78例)和仅婴儿使用HBIG的单纯组(31例)的差异。结果: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母婴联合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6.4%,保护率为92.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9.2%;单纯组则分别为3.2%、96.4%和83.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1=0.46、P2=0.12),保护率的差异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1.
孕产妇HBV感染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收集1997年2月至11月间HBsAg阳性孕产妇100例,同期收集健康孕产妇109例进行孕产妇HBV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分析表明HBV感染者接触史、频繁在外用餐、街头摊点用餐及出生于南方为孕产妇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接种为保护因素。分级分析表明暴露于父母HBV感染家庭的孕产妇HBV感染的估计相对危险性(16.09)分别大于暴露于同胞(6.13)、丈夫(5.11)及其他(1.84)HBV感染者。结果提示:父母HBV感染史、HBV感染家族史、频繁在外用餐、街摊用餐及出生地对孕产妇HBV感染影响较大,而经血传播并非孕产妇HBV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孕妇其肝功能情况对新生儿HBV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其分娩前肝功能情况与新生几感染HBV的关系.[方法]6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与137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其新生儿出生后2 h内静脉取血,进行血中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的比较.[结果]HBV感染合并妊娠,其分娩时肝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宫内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无差异.[结论]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与母亲肝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HBV载量孕妇分娩方式与其新生儿2h HBV感染的关系.[方法]以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HBV-DNA定量,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新生儿血清HBV-M.[结果]将273倒血清HBV-DNA载量>1×105拷贝/ml的孕妇按分娩方式及分娩时间分为3组,A组:择期剖宫产组151例,分娩新生儿153例,B组:官口开大2 cm以上因产科因素行剖宫产组68例,分娩新生儿69例,C组:阴道分娩组54例,分娩新生儿54例,新生儿生后2h内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15%(14/153),18.84%(13/69),27.78%(15/54),组间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HBV-DNA载量孕妇所产新生儿生后2h内HBV感染与分娩方式及分娩时间有关,阴道分娩及临产后剖宫产较择期剖官产的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4.
路丽  张联英  袁树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350-4351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我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行之有效的肺结核病人管理方式。[方法]在20个县随机选取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采取综合管理方式,病人应用初治涂阳短程化疗方案(2H3R3Z3E3(S3)/4H3R3)进行治疗。观察综合管理方式下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时,病人痰菌阴转率为97.1%,其中山区及距县城20km以上病人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8%和96.1%。[结论]边远山区肺结核病人采取综合管理方式可获得与全程督导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