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心脏成像;C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头颈部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CT值及CNR,测量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4段CT值及图像噪声,评价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头颈部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ED显著低于C组(t=24.215,P<0.01)。结论 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部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256层螺旋CT行"双低"(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及"个性化双低"头颈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双低"组(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 300 mgI/ml、60 ml)、"个性化双低"组(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 300 mgI/ml、个体化对比剂用量)及对照组(C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 370 mgI/ml、60 ml),测量、计算及分析各组动脉CT值、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比较两组双低组对比剂用量.结果 ①3组动脉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B组均高于C组(P均<0.05).②除右侧双锁骨下动脉(SA)外,其余各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B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C组(P<0.05).④与常规"双低"组相比,个性化"双低"组45~60 kg及61~75 kg体质量节段患者对比剂用量下降,>75 kg体质量患者用量上升(P均<0.05),但两组总体对比剂平均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256层螺旋CT行"双低"及"个性化双低"头颈部CTA既能满足图像诊断要求,又能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碘含量对比剂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30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270 mgI/ml)、C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300 mgI/ml)及D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270 mgI/ml),各25例;均采用40%ASiR算法和FBP算法混合图像重建。测量并分析各组门静脉期图像相同部位CT值、CNR、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按4分制对所得图像进行总体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组与A组比较,腹主动脉CT值、肝实质CT值、CNR腹主动脉、CNR肝实质、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D组CTDIvol分别为15.73±5.59、15.34±4.20、12.57±2.55、11.23±2.57,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4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100 kVp)结合低碘含量(270 mgI/ml)对比剂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且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 门静脉期在肝硬化患者是否伴发肝癌的检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门静脉期可以更好地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侵犯,为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因而,获取高质量的门静脉期图像并得到较高的肝实质-血管浓度差是门脉期检查的主要目标。然而,针对肝硬化患者扫描方法的探讨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剂剂量和门脉期扫描时间的对比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期的合适检查方法。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组)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组),每组20例;另选20名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1.5ml/kg体质量,B组、C组剂量为2.5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均为3.5ml/s,A、B组及对照组门脉期扫描时间为60s,C组70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 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 ± 10.86)HU、(93.43 ± 11.48)HU 和(109.20 ± 5.79)HU;肝静脉CT 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 和(160.55±14.27)HU。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 组和C组(P均<0.05),B组肝实质密度高于A、C组,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于A 组肝静脉CT 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 组及B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小型猪腹部大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3头健康小型猪行3种方案交叉重复CT扫描,每组方案扫描6次,碘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A组:碘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918 mgI/s;B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2.5 ml/s,IDR 92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1258 mgI/s。比较不同注射方案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对图像强化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达峰时间腹主动脉C组小于B组,下腔静脉C组小于A和B组(P均<0.05),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实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峰值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肝中静脉C组均大于A组和B组(P均<0.05),肝实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强化质量优于A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比剂IDR可影响猪腹部大血管强化峰值,碘总量一定时,肝实质强化模式不受对比剂碘浓度、注射流率及IDR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能谱CT低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体质量指数为22~23 kg/m2的150例患者分为A~E共5组并分别接受CT肺动脉造影,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患者注射对比剂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5组患者注射对比剂浓度分别为A组320 mgI/ml,B组256 mgI/ml,C组192 mgI/ml,D组160 mgI/ml,E组128 mgI/ml。扫描结束获得0.625 mm层厚的肺动脉最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单能量keV图像,用此单能量keV图像对肺动脉行VR、MIP、MPR。测量5组图像中肺动脉和相同层面背部肌肉竖脊肌及胸壁脂肪的CT值及其标准差,计算SNR及CNR并取平均值,并由2名高年资医师盲法对5组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A~E组SRN分别为23.61±3.72、22.18±3.13、22.17±2.91、21.87±2.53、21.72±2.82(P均>0.05),CNR分别为26.35±4.12、26.08±3.79、25.53±3.82、24.85±3.22、24.68±3.56。A~E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4.53±0.81、4.45±0.78、4.46±0.75、4.38±0.79、4.41±0.57(P均>0.05)。2名医师对A~E组肺动脉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结论 应用能谱CT扫描中的最佳单能量keV进行CTPA检查可显著降低对比剂使用浓度,推荐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128 mgI/ml,注射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价值。方法 对60例3岁以内拟诊APVC患儿于术前1周行心脏CT扫描,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B组。A组管电压80 kVp,管电流60~80 mAs,对比剂剂量1.2 ml/kg体质量;B组管电压70 kVp,管电流70~100 mAs,对比剂剂量1.0 ml/kg体质量;2组螺距均为3.4。测量2组图像肺动脉主干、肺静脉、左右心房CT值和噪声,计算SNR和肺动静脉CT值比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与术后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最终入组58例,A组28例,B组30例。2组间各测量部位CT值、图像噪声、SNR及肺动静脉CT值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B组ED低于A组(P=0.013)。在显示细小肺静脉分支及引流血管方面,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A组(P=0.047)。58例术后均诊断为APVC。在分型诊断方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6.43%(27/28),B组为93.33%(28/30);对于合并畸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7.44%(38/39),B组95.35%(4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APVC准确率高,且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 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 HU,触发后延时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 s,动脉晚期延时35 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 ABT三组中,140 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 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 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触发阀值为140 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A成像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A方案(碘迈伦400 mgI/ml,流率0.5 ml/s);对照组分别使用B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或C方案(400 mgI/ml,流率1.0 ml/s),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行脑CT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兔大脑中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对比各方案兔大脑中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PT)及到达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大脑中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64.67±5.16)HU、(163.00±7.13)HU、(193.50±5.13)HU,C方案高于A、B方案(P<0.01),A、B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三组方案测得大脑中动脉PT分别为5 s、5 s、4 s,C较A、B方案提前.结论 在兔脑CTA扫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大大降低注射流率而对血管强化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注射流率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最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mm螺距0.9组、层厚1.0mm螺距1.5组、层厚2.0mm螺距0.9组、层厚2.0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2.25,4.13,2.89,P<0.05)。高压注射器以6.0ml/s双筒依次团注70ml对比剂和50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最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mm,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ml对比剂(370mgI/ml浓度)后50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Hu时再延迟7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低速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效果.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别使用A方案(典迈伦400 mgI/ml,流率1.0 ml/s);B方案(400 mgI/ml,流率0.5 ml/s);C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行脑CT灌注成像,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对比各方案脑CBF、CBV、MTT、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A、B、C三种方案测得脑CBF平均值分别为(69.8±11.4)、(72.2±12.8)、(74.8±10.3)ml/(min·100 g).CBV平均值分别为(2.5±0.3)ml/100 g,(2.7±0.2)ml/100g,(2.6±0.3)ml/100g.MTT平均值分别为(2.27±0.19)s,(2.30±0.26)s,(2.55±0.30)s,三种方案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4 s、5 s、5 s.大脑中动脉增强峰值分别为(193.5±5.1)、(164.7±5.2)、(163.0±7.1)HU,A方案高于B、C方案,B、C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脑CT灌注成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降低注射速度而对灌注参数结果无明显影响;注射速度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肾动脉CTA检查的98例体质量相近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应用的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mg/ml)。A组5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用量(1.0ml/kg);B组48例:对比剂用量在A组用量基础上减去10ml。以C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图像对两组各级肾动脉图像质量及对比剂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50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00条;B组48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96条。两组主肾动脉及各肾段分支显示清晰,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37±0.177)分和(4.565±0.189)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8.76±8.17)ml和(58.27±6.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造影中,与依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用量比较,在此基础上再减少10ml的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亦能清晰显示肾段动脉,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从而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0.64) mGy和(429.26±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相似文献   

17.
迭代重建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最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HU、(310.57±64.45)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HU、(13.11±3.06)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及重建方式对冠状动脉支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支不同类型及直径的冠状动脉支架,分批注入6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120kVp条件下的CT值:A组,138HU;B组,186HU;C组,205HU;D组,250HU;E组,374HU;F组,414HU),将其置于水箱中,利用GE Discovery CT750HDCT机采用不同方式扫描及重建:单扇区扫描标准重建,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高清扫描标准重建,高清扫描高清重建。采用4级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时,各浓度组支架均显示清晰。两两比较,A~E组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方式与其他扫描重建方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组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方式与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方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清扫描高清重建与其他两种扫描及重建方式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清模式下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扫描和重建方式比较,高清扫描高清重建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较佳。但当管腔内对比剂浓度较高(CT值414HU)时,其与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方式之间对支架的显示无明显差别。对比剂的CT值在138~414HU之间时对高清模式评估支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ECG电流调控模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图像质量和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对62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成像,B组采用ECG电流调控模式成像,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包括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及B组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为(14.41±1.05)和(15.07±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P=0.2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12.03±0.98)和(12.64±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A组及B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0.77±0.96)mSv和(8.59±2.5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ECG电流调控模式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降低约20.2%,病变检出的准确率达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