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常人肝脏灰阶超声造影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正常人肝脏造影剂增强特点及其规律。 方法 对15例正常人肝脏进行SonoVue灰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结果 首先肝动脉开始增强呈树枝样,随后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增强,最后肝静脉增强。肝动脉较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峰值时间明显提前(P〈0.001)。与后场肝实质比较,前场,中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较早,峰值强度较强、渡越时间较长,曲线下面积较大(P〈0.05)。 结论 SonoVue的应用提高了肝内细小血管显示。对于体质量相对较高者可采用提高机械指数和局部放大提高后场造影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定量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42例。38例经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利用SonoLiver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病灶与其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分析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肝实质的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灌注指数(PI)及DVP曲线。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Imax、RT、TTP、mTT、PI差异。 结果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的Imax、PI均高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RT、TTP、mTT均短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67、-14.758、-9.772、-3.753、4.157,P均<0.05)。肝脏大血管瘤Imax高于肝脏小血管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6,P<0.05);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RT、TTP、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中央部Imax高于肝血管瘤边缘部,RT、TTP均长于肝血管瘤边缘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87、8.091、8.654,P<0.01或0.05);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的DVP曲线及DVP参数图均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消退型;Ⅱ型,未消退型;Ⅲ型:负向型。本组肝血管瘤患者DVP曲线、DVP参数图呈Ⅰ型、Ⅱ型、Ⅲ型分别为16例(16/42,38.1%)、20例(20/42,47.6%)、6例(6/42,14.3%)和15例(15/42,35.7%)、10例(10/42,23.8%)、17例(17/42,40.5%)。 结论肝血管瘤的TTP和mTT短于病灶周围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的Imax和PI高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内边缘部RT及TTP比中央部快。DVP曲线可直观显示肝血管瘤与病灶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EUS评价肝脏瘤样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选择35例瘤样病变患者(41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21例经手术证实,14例经增强CT/MRI或随访证实。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3例,动脉相100%(13/13)高增强,动脉相早期10例呈中心向周边轮辐样强化,3例为从中心向周边强化范围逐渐扩大,周边出现一过性未强化带;门脉相100%(13/13)呈均匀高增强,延迟相84.62%(11/13)等或高增强,15.38(2/13)中心部低增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12例,三相均未见强化,病灶大小、数目不一,形态各异。肝炎性假瘤(IPL)4例,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低增强。肝局灶性脂肪变(FFC)6例,动脉相33.33%(2/6)高增强,16.67%(1/6)低增强,50.00%(3/6)等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增强。结论肝FNH、SNN和FFC的CEUS具有特异性表现,而IPL需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谐波能量显像评价正常犬肝脏声学造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谐波能量显像(HPI)在正常肝脏声学造影中的造影增强效果,并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对比。方法 4只健康杂种犬经外周静脉注射氟碳声学造影剂,分别用HPI和CDFI观察肝脏。视觉判断彩色增强效果和伪像分级。结果 造影后,肝脏HPI与CDFI均有3级强烈彩色信号增强,但CDFI有严重的3级“彩色怒放”伪像,而HPI的彩色伪像均为1级。结论 HPI在声学造影嗵较起初地反映肝脏血流灌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外侵犯(ETE)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 2 月至 2019年 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112例(157枚结节),术前均行 CEUS 检查,对 PTC 有ETE组和无ETE 组的大小、内部回声、边缘、血流信号、纵横径比、增强方式、均匀性和增强强度等变量进行 χ2 检验或 Mann-Whitney U 检验,再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PTC的ETE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定量分析参数峰值半降时间(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TPH)、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WIS)和肿瘤最大径诊断PTC的ETE的ROC曲线,以约登指数最大为最佳截断值,判断各定量参数诊断PTC的ETE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CEUS的定性特征(肿瘤最大径)在PTC 有ETE和无ETE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PH和WIS是诊断PTC的E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88、0.892、9.758,P<0.05),定量分析参数以TPH诊断PTC的ETE价值最大,其ROC曲线下面积0.805,最佳截断值为60.96, 诊断PTC的ETE敏感性、特异性分别88.3%、60.8%。结论:CEUS的TPH和WIS和肿瘤最大径与诊断PTC的ETE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35例,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比检查,比较二者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135例病例中,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9%、88.5%和77.0%;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2%、92.3%和90.4%。二者敏感性和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超声检查法可以敏感地检出肝内局灶性病变,可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筛查肝脏疾患;超声造影检查法则可对常规超声难以确诊的病例进行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多发性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共86个病灶)行CEUS检查,观察其造影增强模式.所有病灶均经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结果 43例患者中恶性22例,良性21例.恶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10例(10/22,45.45%);良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3例(3/21,1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中,恶性患者各病灶CEUS增强模式差异较大,而良性患者各病灶的增强模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例经病理确诊的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8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均无增强,呈边界清晰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区.2例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早期周边可见环状增强,于动脉晚期消退,门脉期、实质期内部无增强.结论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对肝脏坏死性结节有较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新型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脉冲反向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103例肝脏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研究,其中经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 79例肝脏病变患者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类型,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34.2%(27/79)和88.6%(70/7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误诊肝脏局灶性病变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不典型CEUS特征及其误诊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与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不符的2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EUS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 结果 21例CEUS检查误诊患者中,9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病灶,其中8例为肝细胞癌(HCC),1例为肝转移癌,CEUS均误诊为良性病灶;12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灶,其中3例为结节性肝硬化伴脓肿或坏死,3例为肉芽肿伴坏死,3例为血管瘤,1例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为炎性假瘤,1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EUS将其中10例误诊为恶性病灶,2例误诊为不同病种间良性病灶。 结论 提高对少见病的认识,加深对各类相关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仔细观察回放动态图像,综合分析造影过程各时相的特点,结合常规超声及临床检查结果,必要时行穿刺活检,可提高CEU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感兴趣区(ROI)的选位对健康实验兔肾超声造影分析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规律,探索其最佳ROI取样部位。 方法采用GE LOGIQ-E9超声诊断仪,9L-D探头,频率6~9 MHz。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观察20只健康实验兔。使用TIC-Analysis(GE)软件包,选择直径3 mm圆形的ROI取样框,分别置于肾皮质外层、肾皮质深层、肾髓质、肾门部主肾动脉4个不同部位,进行肾脏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测量超声造影灌注参数值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左、右肾同一取样部位ROI定量结果,比较左、右肾血流灌注的差异。分析同侧肾脏不同取样部位ROI定量结果,比较肾内不同位置对定量结果的影响。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分析ROI置于右肾皮质外层及深层2名观察者定量结果,比较2个ROI取样部位在2名观察者间其测量一致性的优劣。 结果所有健康实验兔均顺利完成超声造影检查,同一肾脏不同ROI取样部位所生成的时间-强度曲线(TIC)曲线形态相似。左、右肾同一ROI设置所测定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肾相同形态ROI取样框置于不同位置所测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T、TTP、PI、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F=5.61,P<0.05;TTP:F=4.28,P<0.05;PI:F=145.88,P<0.05;AUC: F=216.72,P<0.05)。行两两比较SNK-q检验,取样框置于肾皮质外层及肾皮质深层所测定量参数比较,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43,P<0.05);取样框置于肾皮质外层及肾髓质所测定量参数比较,PI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69,P<0.05;q=13.39,P<0.05);取样框置于肾皮质深层及肾髓质所测定量参数比较,PI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41,P<0.05;q=13.13,P<0.05)。取样框置于肾皮质外层及肾门部主肾动脉内所测定量参数比较,PI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14,P<0.05;q=-11.67,P<0.05)。取样框置于肾皮质深层及肾门部主肾动脉内所测定量参数比较,PI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25,P<0.05;q=-12.78,P<0.05)。取样框置于肾髓质及肾门部主肾动脉内所测定量参数比较,AT、TTP、PI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q=3.91,P<0.05;TTP:q=3.00,P<0.05;PI:q=-19.58,P<0.05;AUC:q=27.12,P<0.05)。取样框置于右肾皮质外层时,2名医师测量PI的一致性非常好,ICC=0.978,95%可信区间为(0.946,0.991);使用Bland-Altman法分析,2名医师测量PI差值均值为0.42,95%可信区间为(-0.89,1.73)。ROI置于右肾皮质深层时,2名医师测量PI的一致性尚可,ICC=0.698,95%可信区间为(0.238,0.881);使用Bland-Altman法分析,2名医师测量PI差值均值为1.1,95%可信区间为(-3.3,5.5)。 结论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过程中ROI取样框放置于不同部位可对定量分析结果产生影响。ROI取样框置于与声束垂直的右肾皮质外层是兔肾脏血流灌注定量分析较理想ROI设置,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同一深度、位置,以保证定量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声学定量技术对正常兔肝的超声造影分期进行探讨。方法 对 10只健康大白兔进行二次谐波超声造影 ,观察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时 ,门静脉主干血流阻断前后 ,肝组织声学定量 (AD)曲线形态及测值变化 ;及经耳缘静脉和经肠系膜静脉注射造影剂时 ,肝组织AD曲线形态及测值变化。结果 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 ,正常兔肝组织AD曲线形态呈单峰形 ,近似直角三角形 ,可分为上升段、高峰段和下降段 ,峰值密度(PI)值为 (18.4± 1.7)dB。上升段为肝动脉期 ,高峰段和下降段均为门静脉期 ;门静脉主干血流阻断后 ,肝组织AD曲线形态与阻断前基本相似 ,但峰值略减低 ,其PI值平均减低 2dB。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 10~ 15s再经肠系膜静脉注射造影剂 ,肝组织AD曲线呈“驼峰征” ,第二个峰高于第一个峰。结论 正常兔肝声学造影肝动脉期短暂 ,门静脉期长。肝组织回声增强主要由于肝动脉来源造影剂所致 ,门静脉来源造影剂增强幅度低 ,仅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EUS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肝纤维化组118例及对照组27例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析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灌注规律.结果 在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中,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达峰值时间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1~S4期患者门静脉到达时间均长于S0(P均<0.05);S3及S4期患者肝静脉到达时间显著短于S0期(P均<0.05);S4期患者肝实质达峰值时间显著早于S0期(P<0.05).应用ROC曲线,以肝静脉到达时间≤23 s为界值,CEUS诊断肝硬化(S4)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85.2%;以肝实质达峰值时间≤27 s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结论 CEUS技术有助于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并有望对肝硬化前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显影效果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高聚显”的显影效果、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质量浓度为5%高聚显溶液,按0.25 ml/kg剂量经兔耳缘静脉团注,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2L探头,以不同机械指数(MI),在二次谐波、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模式下,分别实时动态观察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以及肾多普勒血流信号增强情况,并对肝实质回声强度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在高、低MI情况下,高聚显均能明显增强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和肾多普勒血流信号,作用时间持续约30 min;造影后肝实质峰值回声强度较造影前平均增加(10.36±2.13)dB。所有兔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观察2周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高聚显是一安全、显影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在不同MI状态下均能实现实时超声造影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16.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隔存储与常规存储超声造影动态图像在定量分析方面的差异。方法2013年3至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造影检查的15例参与者(10例肝细胞癌,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硬化,1例正常),均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和(或)临床确诊。对参与者分别进行常规存储、间隔(0.3 s)存储动态图像的2次超声造影,2次检查要求相同切面、相同时长。均用SonoLiver软件分析灌注参数:上升时间(RT)、峰值时间(TTP)、平均转换时间(MTT)、峰值强度(IMAX)、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2种存储方法的磁盘占用空间、分析时耗。结果常规存储、间隔(0.3 s)存储分析特定区域RT、TTP、MTT、IMAX、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028、1.012、0.558、0.223、0.556,P值为0.322、0.329、0.586、0.826、0.587),两者相关性好(r值为0.989、0.992、0.867、0.865、0.947,P值均<0.05)。间隔(0.3 s)存储图像占用空间为常规存储的1/3左右,且每例超声造影节省分析时耗25-30 min。结论间隔存储可得到与常规存储相同定量分析结果,且节省磁盘占用空间,减少分析时耗,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超声造影剂Sonazoid在肝实质与肾皮质中显像过程的异同。方法对8只健康兔的肝肾切面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时间均为20min。采用ImageJ软件对肝实质、肾皮质、下腔静脉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结果肾皮质的达峰时间最早为(3.38±0.52)s,峰值强度最强为209.63±21.92。肝实质达峰时间最晚为(10.63±1.85)s,峰值强度为176.13±14.17,但达到峰值后曲线类似于平台期,到注射造影剂后20min为止,峰值强度始终波动于156~185,与肾皮质及下腔静脉的下降支有明显的不同(P0.05)。结论 Sonazoid在肝实质显影中具有的独特的枯否相显像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部脂肪缺失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疑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前或检查后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最大为50 mm×39 mm,最小为17 mm×14 mm。所有病灶在动脉相均无明显增强,在门脉相及实质相均增强呈等回声,在造影模式下均未显示明显占位性病灶。所有病例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提示正常肝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肝组织。结论肝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肝局部脂肪缺失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