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菊英  王小汤 《河北医学》2001,7(11):1012-1013
持续性枕后位在分娩中发生率较高 ,是引起难产的重要原因 ,如果处理不当 ,直接给母婴带来危害。我们对 5 0例持续性枕后位进行产程分析 ,如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两年间 ,我院共分娩 185 0例 ,其中持续性枕后位为 96例 ,占分娩总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枕后位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当S≥+3时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结局的分析。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住院分娩的128例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且S≥+3中选择产钳助产66例(产钳组)和剖宫产62例(剖宫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比较两组年龄、孕周、胎次、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住院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吸入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NICU。结果两组年龄、胎次、孕周、产褥感染、新生儿吸入综合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妇住院时间、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窒息、NICU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时低位产钳助产与剖宫产相比产钳助产方法优于剖宫产术,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对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减少产科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枕后位的分娩方式及与母儿结局的关系黄英源,温素玲,高瑞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广州510220)(广东药学院)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中图号R714.441.01持续性枕后位是胎头位置异常的一种。这种胎位由于其难产率高,在头位难产中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1936例。笔者对80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枕前位分娩的8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枕位异常胎儿体重过大、宫缩乏力的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各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产率明显增加,枕横位总手术产率为83.93%,枕后位为95.8%。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手术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罗呱卡因混合舒芬太尼实行硬膜外镇痛时,胎头是否衔接和头位异常分娩的关系,及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无产科和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单胎孕初产妇,在宫口开大到3 cm时,随机分为两组,H组(胎头颅骨最低点高于坐骨棘平面),L组(胎头颅骨最低点平或低于坐骨棘平面).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观测记录硬膜外镇痛起效时间、硬膜外腔注药前、注药后5,10,30 min,宫口开至10 cm和分娩时、产妇的VAS评分;观测记录胎位、产程、分娩方式及催产素使用率,产妇的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L组与H组在注药前与注药后5,10,30 min VAS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硬膜外镇痛时间两组孕妇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娩方式和胎位两组产妇的持续性枕后、横位发生率均高于该病的一般发病率(5%),且H组显著高于L组.H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L组,但器械助产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两组产妇的催产素使用率没有显著差别.不良反应两组产妇的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潴留是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胎头未衔接时罗呱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剖宫产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77例作临床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组活跃期时限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剖宫产产钳助产率明显高地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对母婴的影响很大,在临床上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应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因素、产程特点及分娩预后。方法:1997-1999年住院分娩112例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枕前位112例初产妇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性枕后位组胎儿平均体重明显增大;骨盆临界狭窄、宫缩乏力及产程异常发生明显增加;总产程平均时间明显延长,尤其经阴道分娩者,除第三产程外,产程各期平均时间均明显增加。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率、难产率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母体产褥病率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第一产程时及早论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是提高围产期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7例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因素及分娩方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为2.5%,剖宫产率为52.3%,产钳分娩率为43.7%,自然分娩率为3.7%,婴儿死亡率为4.3%。  相似文献   

10.
关光 《吉林医学》2008,29(17):1440-1441
目的:了解影响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的因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的临床资料与影响其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结果:持续性枕后位中脐带绕颈〉1周、胎儿体重≥3 500g、潜伏期≥8h、第二产程〉2h者剖宫产可能性明显增加,自然分娩机会减少。围产儿死亡率为0,新生儿窒息率为19.05%,新生儿窒息率随活跃期增长、第二产程延长而增加;新生儿体重≥3 500g窒息率明显高于体重〈3 500g者,而高体重儿剖宫产窒息率较分娩者为低。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存在脐带绕颈〉1周、胎儿体重≥3 500g、活跃期≥8h、第二产程〉2h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否则应给与充分的试产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宫颈扩张活跃早期干预枕后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后位产妇于宫颈扩张活跃早期徒手旋转儿头配合侧俯卧位行产程干预对分娩分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产经B超及四步触诊检查诊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 2 0 8例 ,取单日临产的 10 4例为研究组 ,行产程干预 ;双日临产的 10 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末胎方位 ,分娩方式 ,新生儿体重 ,Apga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末胎方位、分娩方式的构成比及两组的总产程、Apgars评分结果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宫颈扩张活跃早期产程干预是决定阴道分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2例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转位三步法"。潜伏期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健康教育,让产妇尽量放松,避免加强宫缩,为手法旋转做准备; 活跃早期让产妇采取变换体位的方法,利用胎儿的重心作用使胎位得以旋转,使转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活跃晚期产妇宫口开大6cm以上,胎头达坐骨棘平面或以下时,予实施手法旋转。结果102例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中有88例转位成功并自然分娩,14例转位失败,转位成功率86.3%。结论对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转位三步法",能有效提高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采用手转胎头术旋转胎头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后位1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中转位成功87例,失败15例,成功率85.3%。无胎儿头皮损伤及颅内出血;无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102-104,108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配伍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68例产妇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将68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舒芬太尼、罗哌卡因配伍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药物持续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资料整理显示,观察组患者0、Ⅰ级疼痛效果的比例分别为38.24%、52.94%,高于对照组的20.59%、32.35%;观察组Ⅱ级、Ⅲ级疼痛比例分别为5.88%、2.94%,低于对照组的29.41%、17.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持续时间三项疼痛指标评分分别为(5.67±2.10)min、(11.98±2.13)min、(5.34±0.78)min,均优于对照组的(12.01±2.53)min、(20.95±2.85)min、(2.41±0.4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顺产率和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满意度分别为73.53%、94.12%,均优于对照组的44.12%、70.59%(P0.05)。结论在产妇无痛分娩的麻醉中,联合应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能够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并提高顺产率,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7136例具备顺产条件初产妇的最终分娩方式,按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A组)4168例及分娩镇痛组(B组)2968例。A组产妇未接受分娩镇痛,B组产妇给予L2~3或L3~4硬膜外阻滞,头向置管后1%利多卡因5ml试验量确定阻滞平面后,予以6~15ml/h持续泵注0.15%罗哌卡因和2μg/ml芬太尼的复合液。记录汇总最终分娩方式及剖宫产原因,评定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Apgar评分,评定产妇镇痛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B组产妇剖宫产率(20.28%)及产钳使用率(4.38%)明显高于A组(7.70%、2.33%,P<0.01);B组第一产程时间延长于A组(P<0.01);B组因第一产程延长而行剖宫产比例(64.62%)明显高于A组(42.81%,P<0.01);B组胎儿宫内窘迫的比例(12.29%)明显低于A组(31.25%,P<0.01);胎头下降停滞及羊水问题、胎位异常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宫口6、10cm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但两组产妇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复合2μg/ml芬太尼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增加产妇剖宫产率、阴道器械助产率及延长第一产程,但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下肢肌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卡配伍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分娩的281例初产妇,其中接受0.15%罗哌卡因 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镇痛的106例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175例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处理方式、各组中发生产后出血、胎窘和新生儿窒息的例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宫缩时疼痛,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阻滞.结果 第一产程、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二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活跃期异常病例减少,催产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增加.镇痛满意率达93.4%.结论 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镇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合理应用催产素可缩短活跃期,减少活跃期异常病例;注意加强第二产程的观察和处理,增加阴道手术助产、提高助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新产程模式下剖宫产和产钳术对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分娩结局的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于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收住入院的103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 其中以产钳分娩的60例孕妇为研究组,53例以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为对照组,评估其分娩结局,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孕产妇的影响。采用χ2 检验比较剖宫产及产钳分娩两组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时、产后感染、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III度裂伤、阴道裂伤、宫颈裂伤)、切口预后不良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产时发热、产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66%(1/60)、1.66%(1/60)、3.33%(2/60),χ2 值分别为(4.514 和5.698、4.826,P值分别为 0.040 和 0.020、0.03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6/53)、13.20%(7/53)、15.09%(8/53)],但是研究组会阴III度裂伤、宫颈裂伤、阴道裂伤、发生率为分别为[15.00%(9/60)、13.33%(8/60))、(11.66%(7/60)),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53)、1.88%(1/53)、3.77%(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切口预后不良的比例分别为[5(8.33%)、4(6.66%)],略低于对照组[(6(11.32%)、4(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86、0.233,P 值均>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可明显降低产时、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但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但同时需要注意软产道裂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坚青 《吉林医学》2009,30(9):804-806
目的:探讨避免及处理持续性枕横位的方法,以求更好地提高产科质量。方法:以持续性枕横位为手术指征的86例剖宫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可能与持续性枕横位的形成及处理有关的因素、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研究。结果:造成持续性枕横位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宫缩乏力;持续性枕横位的处理纠正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宫缩及体位纠正胎方位,并强调早期处理及时纠正。结论:持续性枕横位通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纠正后,应该是可以避免及减少发生的,且剖宫产并非是其最终唯一的处理手段。当然,严格观察产程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前自由体位联合分娩球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32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6例。对照组产妇常规产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用产前自由体位联合分娩球法,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SF-MPQ疼痛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经阴道分娩产妇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及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SF-MPQ疼痛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自由体位联合分娩球助产能够有效缩短初产妇产程时间,降低产妇疼痛感,改善产妇焦虑状态,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282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其中无痛分娩组141例,对照组141例,比较两组分娩镇痛、顺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钳助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变化。结果在镇痛后10rain及第二产程。无痛分娩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痛分娩组镇痛前VAS评分,差异均显著(P均〈0.05)。无痛分娩组顺产率明显提高,剖宫产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及新生儿评分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无痛分娩能减轻疼痛,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