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指导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指导母乳喂养的相关实验室和临床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12~18个月)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对孕妇和婴儿进行全程免疫防护,然后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关系.结果:67例HBsag阳性(大、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4%和26%.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婴儿在12~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携带产妇只要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当产妇乳汁中HBV-DNA阴性时进行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后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的阳性率,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证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关系.结果:67例HBsAg抗原阳性(大、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阳性率较高.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婴儿在12~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只要对HBV携带产妇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对妊娠期HBV携带产妇及所娩婴儿采取联合免疫阻断措施,由产妇自愿选择,分为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各45例。分别于婴儿出生时、7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母乳喂养组HBV—DNA阳性率新生儿为11.1%、7个月8.9%、12个月8.9%,HB-sAb阳性率7个月80.0%、12个月88.9%;人工喂养组HBV—DNA阳性率新生儿为8.9%、7个月6.7%、12个月6.7%,HBsAb阳性率7个月82.2%、12个月91.1%。两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婴儿HBV—DNA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HBsAb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是相当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e抗原(UBeAg)阳性(简称“双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产后初乳的影响,及产妇初乳HBsAg阳性时的母乳喂养问题。方法 将双阳性携带孕妇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并将初乳双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HBIG组孕妇从28周起肌肉注射HBIG 200 IU/4周,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产妇下乳24h~7d内的初乳和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结果 HBIG组与非HBIG组比较,产妇初乳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喂养方式0,6个月龄新生儿静脉血的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对产妇初乳的HBsAg阳性率并无影响;产妇初乳HBsAg阳性时行母乳喂养不影响乙肝病毒(HBV)母儿传播率。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阳性产妇哺乳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阳性产妇哺乳对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病毒携带HBeAg(+ )产妇所生婴儿进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后 ,进行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配对研究 ,观察 1岁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结果 新生儿检测HBsAg(+ )共 17例 (2 0 5 %) ,HBV DNA(+ )检出共 11例 (13 3%) ,本组乙肝复制指标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为 13 3%(11/83) ,两组乳汁HBV DNA(+ )检出 33例 (39 8%) ;母乳喂养组 1岁时儿童抗 HBs阳性率为 5 9 3%,人工喂养组阳性率为 6 5 4 %;1岁时儿童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母乳喂养组为 7%(2 /2 7) ,人工喂养组为 4%(1/2 6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HBeAg(+ )产妇纯母乳喂养 4个月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HBV—DNA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血清HBV—DNA阳性产妇所产的新生儿90例,通过检测母亲乳汁HBVDNA和血清HBVDNA滴度及婴儿9~12个月血清HBs—Ag、HBs—Ab指标,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随产妇血清HBV—DNA滴度增高,其乳汁HBV—DNA滴度随之增高,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以及母乳喂养组不同血清HBV-DNA滴度情况下婴儿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规范免疫预防后,血清HBV.DNA阳性产妇仍可行安全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7.
孙林英  赵政敏  刘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38-138,15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母乳喂养是否增加幼儿HBV感染率。方法分析HBV感染产妇幼儿HBV的感染情况,比较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幼儿的HBV感染率。结果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后,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的幼儿HBV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条件的母乳喂养可能不增加幼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乙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为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母乳喂养率提供干预措施。方法:对在产后1~2年进行随访的乙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乙肝产妇产后哺乳时间在<6个月15例(31.9%),6~12月20例(42.6%),>12月12例(25.5%);对照产妇产后哺乳时间在<6月13例(26.0%),6~12月27例(54.0%),>12月10例(20.0%),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6,P=0.528)。两组在不同文化水平、是否常驻人口、孕产次、分娩方式、婴儿性别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乙肝产妇初中文化水平与大专文化水平母乳喂养坚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照产妇高中文化与大专以上文化母乳喂养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医务人员应继续重视对乙肝携带者母乳喂养的理论、技术宣教,同时要加强其产后乙肝病情的跟踪监测,鼓励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乙肝产妇血清及乳汁中HBVDNA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血清HBVDNA含量与乳汁中HBVDNA含量相关性的探讨,以指导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经血清学检测诊断为乙肝携带者的产妇219例(HBVDNA定量分析呈阳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已确认的乙肝孕产妇血清HBVDNA与乳汁HBVDNA的检测,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19例血清HBVDNA阳性产妇的乳汁中检出HBVDNA136例,总阳性率为62.1%,且乳汁HBVDNA的阳性率随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高。结论 慢性HBV感染孕产妇尤其是血清.HBVDNA阳性者的乳汁含有HBVDNA,具有一定传染性。检测HBV感染孕产妇乳汁中HBVDNA含量,对阻断母婴传播和预防家庭内水平传播,及对HBV感染孕产妇的诊治和疗效评估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为HBV感染产妇选择是否母乳喂养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和乳汁中乙肝病毒(HBV)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产妇是否适于哺乳。方法:对52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HBV标志物以及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并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人群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七项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758例,对758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七项测定和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测定(FQ-PC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例HBVm七项(1,3)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6例,检出率为100%,载量均数为1.63×108拷贝/mL;在162例HBVm七项(1,3,5,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44例,检出率为88.89%,载量均数为3.10×107拷贝/mL;在91例HBVm七项(1,3,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85例,检出率为93.41%,载量均数为7.61×107拷贝/mL;在6例HBVm七项(1,3,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7例,检出率为100%,平均载量为7.96×107拷贝/mL;在8例HBVm七项(2,4,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例,检出率为12.5%;在6例HBVm七项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1例HBV DNA阳性;在10例HBVm七项(2)阳性的标本中,还检出了HBV DNA阳性2例。结论在HBV多种血清学标志物类型中,以HBVm七项(1,3)阳性的HBV复制水平最高;在HBVm七项(4,5)和HBVm七项(5)阳性的血清中仍然存在HBV DNA阳性标本,复制水平中等;而HBVm七项全阴性和HBVm七项(2)阳性的血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和乳汁中乙肝病毒( H B V) 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产妇是否适于哺乳。方法:对52 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标志物( H B V M) 以及 H B V 脱氧核糖核酸( H B V D N A) ,并对比分析。结果:孕妇 H B V 阳性与相应的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M 阳性率以及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呈高度的一致性( P > 005) 。52 例 H B V M 阳性的孕妇中,脐血和初乳中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均以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乙肝e 抗原( H Be Ag) 及乙肝核心抗体( Anti H Bc)3 项阳性者最高(8571 % 和9286 % ) , H Bs Ag 、 H Be Ag 双项阳性者次之(80 % ) , H Bs Ag 单项阳性者最低(20 % ) 。结论: H B V 宫内传播以及初乳排毒率与母亲的 H Bs Ag 和 H Be Ag 状态密切相关。直接检测初乳中 H B V D N A 为指导哺乳的最可靠方法。血中 H Bs Ag 、 H Be Ag 和 Anti H Bc3 项阳性以及 H B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状态及外科治疗肝癌对其的影响。方法 HBV DNA定性PCR及免疫学方法检测97例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DNA及其标志物,97例患者分为两组,术前组66例,术后组31例;HBV DNA定量PCR方法对20例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后血清中病毒的存在状态及血清中病毒DNA复制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组及术后组均有部分肝癌患者血清中可以发现复制型乙肝病毒,两组阳性率分别为40.19%、64.52%,术后组较术前组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加例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经外科治疗后血清中乙肝病毒DNA复制数较术前有显著意义增加(P〈0.01)。结论 部分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仍然活跃复制;外科干预更加激发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建议在肝癌外科干预的同时应当防范乙肝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HBV DNA定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定量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于膜显色结果判读的DNA芯片检测该地区147例不同HBV感染者HBV基因型,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测定HBV DNA。结果B型63例(42.86%),C型80例(54.42%),B、C混合型1例(0.68%)、B、D混合型3例(2.04%)。69例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33例、C型34例,63例肝癌患者检出B型15例、C型46例,两组C基因型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组B、C型HBV DNA含量(分别为3.58±2.23log10copies/ml和4.82±1.98log10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HBV DNA含量(分别为5.92±2.38log10copies/ml和6.13±1.49log10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较多,降低病毒载量对治疗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时荧光PCR法分析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浙江省各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40例HBVDNA病毒含量>105拷贝/毫升的浙江籍(杭州、湖州、金华、绍兴、台州、宁波各40例)HBV感染者的基因型.结果 240例HBV感染者中基因B型82例占34.17%,基因C型140例占58.33%,基因B,C混合型15例占6.25%,基因D型3例占1.25%,未捡出基因型A、E、F.结论 浙江地区HBV基因以B、C型为主,B、C混合型次之,D型基因偶见.各地区间基因型分布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M、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80例乙肝患者HBV-M和HBV-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动态检测32例乙肝患者48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M和HBV-DNA载量变化。结果:HBeAg(+)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组HBV-DNA载量与其它组比较(P<0.05);其它各组HBV-DNA载量之间比较(P>0.05);拉米夫定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载量迅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HBV-DNA载量下降明显较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结论:HBeAg是反映HBV-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V-DNA载量测定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竞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竞争聚合酶链反应(C-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中国人群最常见的HBV病毒adr亚型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HBV特异的引物,并制备内对照DNA,将适量的内对照DNA加入到常规HBV DNA PCR检测反应体系中,使其与HBV靶序列共扩增。结果在20μl C-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约100~500拷贝内对照DNA能够有效的获得共扩增信号;在120个临床血清标本的C-PCR扩增中识别出5个不能有效扩增的标本。结论C-PCR能够有效地指示临床标本HBV DNA体外扩增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二对半抗原抗体系统、前S1蛋白(Pre-S1)和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9份HBV感染者血清的HBV二对半抗原抗体系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HBV-DNA滴度小于每毫升1×105copies者35份(16.7%),HBV-DNA滴度在1×105~1×107copies者88份(42.1%),HBV DNA滴度大于1×107copies者86份(41.1%).HBV-DNA滴度与HBeAg阳性率、Pre-S1阳性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P=0.039)和0.882(P=0.024).结论:HBeAg和Pre-S1也是反应HBV复制的指标.对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Pre-S1,可帮助判断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