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8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单抗治疗,给予(安慰剂+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抗血小板;实验组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联用3个月后改为单药(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抗血小板.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实验组复发3例,复发率5.26%;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3,P=0.045<0.05).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副作用,实验组明显减少患者致残.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3项指标,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变化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且具有高病死率、高病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目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经被临床广泛的认可,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药物。而作为新生代的阿托伐他汀,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本组研究将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探  相似文献   

4.
吴玉尽 《上海医药》2016,(13):44-4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一科住院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血清Hcy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可通过多途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卒中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针对1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提出进行药学监护的重点。结果通过本次药学监护,对因阿司匹林抵抗而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用药方案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药学监护的重点。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单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应通过科学的药学监护,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加常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加常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疗程均为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1]。但有证据表明即使给予了现有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有25%~30%的患者将在3~5年内复发,如何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2年复发率高达12.3%[2],且阿司匹林作为广泛使用的主流抗血小板药物被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因此是否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如何选择双抗药物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3-5]。奥扎格雷钠是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前列腺素 H2(PGH2)生成血栓烷 A2(TXA2),促使血小板所衍生的 PGH2转向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用以合成前列腺素I2(PGI2),从而改善T XA2与PGI2的平衡异常。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循环障碍及改善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异常。能否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国内很少报道。本文旨在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纤维蛋白原(FIB )的影响,探讨作用机制,改善临床预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基础情况、合并疾病及临床药物联合使用特征。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统计常用药物二联、三联等使用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男性较多,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该类患者临床用药中,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使用最多;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和前列地尔的患者中,同时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最多。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的概率最高;在同时使用抗心绞痛药和调血脂药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的概率最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抗血小板药、降血压药、调血脂药、活血化瘀药和血管扩张药常一起联合使用,如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钙、硫酸氢氯吡格雷、前列地尔和美托洛尔最可能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基础情况、合并疾病及临床药物联合使用特征。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统计常用药物二联、三联等使用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男性较多,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该类患者临床用药中,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使用最多;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和前列地尔的患者中,同时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最多。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的概率最高;在同时使用抗心绞痛药和调血脂药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的概率最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抗血小板药、降血压药、调血脂药、活血化瘀药和血管扩张药常一起联合使用,如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钙、硫酸氢氯吡格雷、前列地尔和美托洛尔最可能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方法将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控制血压及血糖基础上均常规予以甘露醇降颅压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32例予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对照组32例予以安慰剂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而且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IS)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IS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噻吩吡啶类药物及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体抑制剂等单药用于急性I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对无法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高危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是当前比较推崇的补充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将发病48 h内且同时服用阿司匹林1周以上的3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应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反应性,阿司匹林抵抗即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定义为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大于35%.梗死灶体积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计算软件,卒中严重程度采用NIHSS评分.结果 HPR见于26.6%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组初始NIHSS评分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10 [IQR 4~ 15]比4[IQR 2~6],P<0.001);阿司匹林抵抗组梗死体积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5.3 [1.2 ~ 9.6]比1.8[0.8~8.8],P<0.01);多变量中位数回归分析显示HPR增加NIHSS评分中位数6分(95% CI3.68 ~ 8.31,P<0.001),增加DWI梗死体积中位数2.8 cm3(95% CI0.6 ~ 6.2,P< 0.01).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严重程度及梗死灶体积.  相似文献   

14.
回顾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栓塞患者的抗栓治疗过程。74岁男性患者,入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和血糖升高。入院后予阿司匹林(200 mg,po,qd)抗血小板治疗7 d后出现肺栓塞。临床药师根据患者原发脑卒中情况和抗凝出血风险,建议使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抗凝,无需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根据肌酐水平调整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抗凝治疗剂量。抗凝治疗10 d后桥接至华法林继续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中长链脂肪乳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12年12月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治疗的3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非血小板减少组,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特征。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脂肪乳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6.7%(24/356),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肥胖、基线血小板<200×109·L-1、脂肪乳使用时间>6 d、脂肪乳剂量500 mL·d-1、合用大剂量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200 mg·d-1)和基线高胆固醇可能与发生血小板减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基线血小板<200×109·L-1、脂肪乳使用时间>6 d和合用大剂量抗血小板药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基线血小板<200×109·L-1和合用抗血小板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时间使用脂肪乳易于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应被视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危群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研究分析分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及NIHSS评分的临床影响。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录的总计98例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每组49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5.91%)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1.63%)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NIHSS、ADL评分差距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ADL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张洋  曾祥刚 《贵州医药》2022,46(2):187-189
1 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药理背景 阿司匹林对环氧合酶1(COX-1)和环氧合酶2(COX-2)的抑制具有不可逆、时效长的特点(约7~10 d),可覆盖整个血小板周期,因此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用药[1-2].然而在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过程中,约有30%的患者仍然出现了血栓性并发症,因此推荐高危患者可采用D...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61-376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效价比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初步达成多项共识,但在一级预防中还存在争议,其实一级预防远比二级预防显得重要,挽救的患者也更多,因为这部分患者基数很大。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朱晓鹏 《海峡药学》2013,25(1):128-129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内科门诊收治的应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患者80例临床资料(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相比研究。结果相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细察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2±5.7)分和(5.2±4.5)分,比较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0±5.6)分和(7.8±3.8)分,两组治疗后NDS均有改善,但细察组改善更明知(P<0.01)。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致残程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