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掌  张海林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318-2321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病理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展望,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研究简史、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制,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登革出血热(DHF)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至为罕见,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现将1986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时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2岁,籍贯柬埔寨.因发热伴腹泻4天,于2003年10月22日12时35分入院.查体:体温39.8℃,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潮红,无出血点、瘀斑,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两侧扁桃体1度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左侧上腹部外侧有局限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8.
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钧  江丽芳 《热带医学杂志》2003,3(3):372-374,350
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引起的一种急性的有潜在生命危险的血管渗漏综合征。DHF的临床症状为高热、出血倾向、肝肿大并常伴有循环衰竭。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它们所致的DHF已成为亚洲、环太平洋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个有意义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反,经典的登革热(DF)为一种急性的自限性的发热性疾病,它通常叫做“裂骨热”,早在19世纪以前人们就有认识。那么,相同的病毒怎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9.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DF)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发现在发病后1~5天内测出光密度(OD)值为2.22土0.02~2±0.00,而正常人及肝炎病人血清OD值均为1.35士0.03,两者O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登革免疫复合物OD值判别界限为1.78,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OD值全部大于截断点1.78,而肝炎病人或正常人血清OD值无1例超过1.78。可见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于研究登革特异免疫复合物在登革出血热(DH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巳知的4型登革病毒中的任何一型所致的感染,在临床上既可表现为登革热,也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  相似文献   

11.
于德宪  周文  高璐璐  陈清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177-1179
目的 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登革热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采用SuperMap Objects 5.2全组件式开发平台实现系统的构建,以Visual Basic 6.0为集成环境,通过调用动态函数库(DLL)实现GIS组件功能与数据库程序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数据表现,并且构成统一的无缝界面.结果 系统的主要功能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媒介带毒和人群抗体消长现状,预测本省登革热流行态势。方法在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采集健康居民静脉血697份,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分别检测IgG和IgM抗体;同时采集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蚊媒标本28份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697份健康居民静脉血中IgG抗体阳性率为0.4%,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IgM抗体阳性率为5.40%,对采集的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了解海南省登苹热高发地区和一般地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消长情况,揭示登革热传播媒介带毒率,以分析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囊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分布广泛,而近年来更有加剧的趋势。本文就近二十年来各地提供的囊虫病流行数据作一总结分析,以探究囊虫的流行趋势,为更好的防治囊虫病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2005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登革热是由登革1、2、3和4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流行较为严重。近几年,除输人性病例外,云南尚无人间疫情报告,但以往的监测不仅从白纹伊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而且还从人及动物血清中查到登革抗体,并发生过散发病例和局部地区的流行。云南作为全国登革热重点监测省之一,2005年按照《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了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工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浙江慈溪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特征与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输入性登革热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建立了病例主动发现、报告的加强监测系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采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与序列测定。结果2004年7月22日~10月14日,浙江省慈溪市共报告了8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逍林镇82例,浒山街道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男女性比为1:1.9(29:54)。发病年龄为7~76岁,20~50岁组占78.31%(65/83),无明显职业特征;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且与泰国的毒株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病原学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后,迅速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8.
自1978年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报告,表现为间断性流行,有每隔4~7年发生1次流行的趋势。高发年龄段
为20~60岁,男女发病比例接近;4个血清型均有流行,但以1型为主。1997年以后,登革热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2013年开
始,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2014年,流行规模更是达到1986年以来的新高。截至11月23日广东省登革发病人数已经
达到44894 人,疫情的严重性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对1978年以来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状况、地区和人群分布以及今年登革
热疫情大爆发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制政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佛山市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概况、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2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3例,发病率为0.87/10万,较2011年上升18.2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呈春季流行高峰,分布于全市5区,主要集中在南海区,以中青年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鼠类监测显示全年鼠密度平稳,平均密度为1.50%,鼠类带毒率为5.63%。重点职业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显示存在隐性感染,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阳性率为3.64%。结论佛山是以家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分析证实存在本地传染源,其中重点职业人群有隐性感染现象,应以病例相对聚集地区为重点,加强鼠类及人间疫情监测,采取灭鼠、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