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别系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按人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待患者病情缓解出院后随访3年。前半年进行10次系统精神医学知识指导,研究组进行个别系统家庭干预,对照组进行集体系统家庭干预,于出院时和出院后1,2和3年末评定两组家庭功能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结果:出院3年后研究组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能力(1.35&;#177;0.78),沟通能力(1.39&;#177;0.45),角色定位和转换(1.22&;#177;0.46),情感的协调性(1.48&;#177;0.78),情感介入(1.62&;#177;0.95),行为控制(1.22&;#177;0.58),总分(1.27&;#177;0.66)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显著性(t=2.10~2.79,P&;lt;0.05~0.01);研究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职业和工作(0.69&;#177;0.11),婚姻职能(1.13&;#177;0.23),父母职能(0.66&;#177;0.16),社会交往(0.94&;#177;0.21),家庭外的社会功能(1.00&;#177;0.21),家庭内的社会功能(1.00&;#177;0.28),家庭职能(1.00&;#177;0.26),个人卫生自理能力(0.78&;#177;0.22),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0.93&;#177;0.26),责任心和计划性(1.05&;#177;0.23)和总分(9.15&;#177;0.54)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1.97~2.63,P&;lt;0.05~0.01)。结论:个别系统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由Liberman等编制的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6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并设60例未实施者作对照。分别于人组前、8周末、26周末,应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残疾量表(DAS)对两组进行评定,并作两组间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对照比较。结果:人组前两组SAPS、SANS、DAS差异不显著(P&;gt;O.05);8周末两组间SAPS、SANS(训练组:8.1&;#177;3.7,11.8&;#177;5.O;对照组:9.5&;#177;5.1,14.4&;#177;5.7)差异显著(t=1.76,2.64;P&;lt;O.05),26周末两组间SAPS、SANS,DAS(训练组:8.3&;#177;3.O,9.7&;#177;4.1,9.4&;#177;7.6;对照组:lO.2&;#177;4.5,18.1&;#177;5.4,16.2&;#177;12.6)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7l,9.60,1.70;P&;lt;O.01);干预期间,训练组对服药完全依从者48例(80%),部分依从者12例(20%),不依从者O例;对照组分别为20例(33.3%)、28例(36.7%)、12例(20%);训练组有6例(10%)复发,对照组为18例(30%);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亦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6.36,P&;lt;O.01)。结论: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精神病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并且对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106例(脱落23例,83例完成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利培酮(n=43)与氯氮平(n=40)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结果:利培酮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内活动过少(3%,7/43)、家庭职能(3%,7/43)、个人生活自理缺陷发生率(5%,3/43)和SDSS分均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的患者(χ^2=4.847,4.847,4.295;t=0.718-2.684;P均&;lt;0.05);利培酮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SDSS分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的患者(0.12&;#177;0.39和0.33&;#177;0.66,t=1.771,P&;lt;0.05)。结论: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优于氯氮平。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脱落5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疗程均为8周,随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自尊量表(SE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定。并于随访结束时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S)评定。结果 随访结束时,①研究组患者的SES评分为(28&;#17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77;4)分(t=9.49,P&;lt;0.01),而SDSS评分为(6&;#177;3)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77;4)分(t=2.69,P&;lt;0.01);②研究组患者的SCSS中积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8&;#177;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77;0.7)分(t=2.35,P&;lt;0.05),而消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6&;#177;0.6)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77;0.6)分(t=2.38,P&;lt;0.05)。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社会功能及心理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由6.48&;#177;2.79降为4.18&;#177;2.26(t=4.96,P&;lt;O.01),IPROS评分由49.46&;#177;10.19降为41.92&;#177;12.58(t=3.61,P&;lt;O.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由4.79&;#177;O.93降为4.12&;#177;1.07(t=3.66,P&;lt;O.01),成熟防御机制平分由4.85&;#177;1.17升为5.37&;#177;O.96(t=2.66,P&;lt;O.05);而对照组上述改变均不明显(P&;gt;O.05)。与对照组比较,健康教育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防御机制的应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及IPROS评分分别为4.18&;#177;2.26,41.91&;#177;12.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177;2.63,48.56&;#177;11.47(前者t=3.75,3.02;P均&;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4.12&;#177;1.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177;1.19(t=2.37,P&;lt;0.05),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5.37&;#177;0.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177;1.24(t=2.25,P&;l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与社会支持的对照比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目的 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进行评定,用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8.1&;#177;2.1)、主观支持(19.8&;#177;3.5)、对支持的利用度(7.3&;#177;1.7)、社会支持总分(35.3&;#177;5.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8—5.02.P&;lt;0.01-0.05),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t=3.78—6.02.P&;lt;0.01)。(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均明显低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χ^2=4.20-18.43.P&;lt;0.05—0.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均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差于非精神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疾功能恢复的方法及社会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方法:2000-06/2003-06将枣庄市3个农村精神疾病社区康复试点乡镇已登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符合入组条件的300例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均服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折合氯丙嗪剂量为<300mg/d),其中训练组同时接受社会技能训练及个案职业康复训练;于入组时和随访每1年末评定1次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同时进行残疾功能评定分级,3年共评4次。结果:①入组时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SDSS和残疾等级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综合干预1年时,训练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0.76±0.70)、婚姻职能(0.27±0.54)、父母职能(0.26±0.54)、社会性退缩(0.55±0.61)、家庭外的社会活动(0.63±0.64)、家庭内活动过少(0.29±0.48)、家庭职能(0.33±0.54)、个人生活自理(0.20±0.40)、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0.83±0.70)、责任心和计划性(0.84±0.72)10个因子评分和量表总分(4.32±4.6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残疾程度明显地轻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这一结果一直持续到随访结束。结论:社会职业技能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暴露控制法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长期幻听症状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暴露控制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n=17)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n=20)治疗,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6个月后分别用改编Miller幻听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并于治疗6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患者。结果:研究组治疗8周和6个月后,患者幻听量表评分分别为6.714&;#177;1.88和4.084&;#177;1.69,PANSS量表总分分别为51.224&;#177;4.67和45.134&;#177;3.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治疗6个月后的SDSS总分(2.754&;#177;2.78)、职业和工作(0.714&;#177;0.8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暴露控制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76-3477
目的:研究社会功能状态对绝经期妇女焦虑情绪的影响,寻找增强社会功能的可能方法。方法: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ocial deficit screening scale,SDSS)和焦虑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ety scale,SAS)对:109例绝经期妇女进行了评估。结果:109例绝经期妇女中有焦虑症状者69例(63%),平均SDSS总分为7.55&;#177;2.61,明显高于无焦虑症状者(40例,3.39&;#177;0.94.t=2.238,P&;lt;0.05)。在社会方面比较中,焦虑组的“职业和工作”(1.45&;#177;0.79),“社会退缩”(0.91&;#177;0.15)和“家庭外社会活动”(1.06&;#177;0.30)等条目得分明显高于无焦虑组(t=2.174~2.265,P均&;lt;0.05)。在家庭方面比较中,焦虑组的“婚姻职能”、“父母职能”、“家庭职能”和“家庭内活动过少”等条目得分明显高于无焦虑组(t=2.085~2.337,P均&;lt;0.05)。在个人方面比较中,焦虑组的“对外界兴趣和关心”条目得分明显高于无焦虑组(t=2.378,P&;lt;0.05),但两组间“个人生活自理”、“责任心和  相似文献   

10.
宋秋灵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22-372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了解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训练组施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和训练组在人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饮水结果比较、饮食分级比较及并发症比较无差异。4周后训练吞咽功能及饮食分级优于对照组(P&;lt;0.01),并发症总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05),对患者摄食的护理量明显减少,对照组为(37.5&;#177;32.0)min/d,训练组为(124&;#177;9.0)min/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早期实施吞咽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77;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177;4.35,因子Ⅱ:20.47&;#177;5.09.因子Ⅲ:16.47&;#177;4.21.因子Ⅳ:20.26&;#177;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k2.389~3.377,P&;lt;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lt;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lt;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抑郁症的预防和康复干预的介入提供依据。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评定抑郁症组78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86例的社会支持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抑郁症组患者的客观支持[(11.9&;#177;3.5)分]与正常对照组[(11.9&;#177;3.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主观支持[(15.0&;#177;3.9)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6.4&;#177;2.0)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2.6&;#177;4.0)分和(8.5&;#177;1.9)分,P&;lt;0.01],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无关(r=0.144,-0.107,-0.119,P&;gt;0.05),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r=0.495,0.419,P&;lt;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异常,加强抑郁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有利于抑郁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康复干预手段。方法: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广西龙泉山医院176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80名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总评分(67.72&;#177;18.84)、生理功能(78.61&;#177;23.14)、生理职能(53.71&;#177;34.25)、社交功能(67.78&;#177;27.46)和情感职能(64.66&;#177;37.8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5.24,4.82,7.69,9.08,4.65,P均&;lt;0.01);家庭支持少、病程长、年龄轻、多次住院、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生活质量差(P&;lt;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BPRS,SAS,SDS,TESS和病程(P&;lt;0.01~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低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选择合理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开展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1/2003-06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n=31)和认知治疗组(n=32)。药物治疗组恢复期用药物维持治疗,选用氯丙嗪或氯氮平,50~250mg/d;认知治疗组恢复期除采用与药物治疗组相同的药物维持治疗外,还配合认知治疗。认知治疗采用一对一的方法,第1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行干预;第2~4周帮助患者矫正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第5~6周强化患者在认知治疗中获得的信息。认知治疗每周不少于3次,共治疗6周出院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出院半年时,认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脱落2例和1例,每组各有30例纳入结果分析。出院半年时认知治疗组在职业和工作能力(0.28&;#177;0.37)、婚姻职能(0.22&;#177;0.43)、父母职能(0.12&;#177;0.34)、社会性退缩(0.30&;#177;0.42),个人生活自理(0.21&;#177;0.37)方面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上述评定项目分别为(0.57&;#177;0.48),(0.58&;#177;0.50),(0.41&;#177;0.44),(0.75&;#177;0.38),(0.34&;#177;0.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478~-2.163,P&;lt;0.05~0.01)。在家庭内、外活动,对外界的兴趣以及责任心和计划性方面两组基本一致(P&;gt;0.05)。结论:认知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能纠正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认知,明显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对14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依据面瘫程度(轻、中、重度)分别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训练组与对照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临床完全恢复时间及恢复率和并发症率。结果:轻度面瘫者:训练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为(2.1&;#177;0.7)周,完全恢复时间为(3.8&;#177;1.2)周;对照组为(2.4&;#177;0.9),(4.2&;#177;1.1)周,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恢复率均为100%,且均无并发症出现。中度面瘫者:训练组开始恢复时间为(4.1&;#177;1.3)周,完全恢复时间为(7.2&;#177;1.9)周,对照组为(5.5&;#177;1.4),(9.3&;#177;1.7)周(P&;lt;0.05),恢复率为:训练组93%,对照组为87%,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重度面瘫者12周内恢复率:训练组24/30(80%),对照组13/25(5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856,P&;lt;0.05);并发症率比较:训练组4/30(13%),对照组12/25(4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6.P&;lt;0.05)。结论: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轻度面瘫者,康复训练不能缩短面瘫恢复时间,对恢复率也无影响,中重度面瘫者,康复训练可促进早日康复,并可提高恢复率.减少并发症发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3个方面来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生的个体易感素质和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45例首次发作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2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的生活事件负性刺激量(23.58&;#177;16.37)和总刺激量(37.31&;#177;32.87)较高,社会支持总分(32.78&;#177;8.33)、客观支持分(9.94&;#177;3.16)、主观支持分(17.82&;#177;5.20)及支持利用度(5.02&;#177;1.98)得分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9~4.88,P&;lt;0.05~0.01);防御方式在不成熟(4.75&;#177;1.38)和神经症性(4.98&;#177;1.42)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4,2.88,P&;lt;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防御方式的不成熟和神经症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探索减轻其残疾,恢复其上肢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两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结果 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精细功能,入院时第1次评价:对照组为(3.20&;#177;0.45),(1.55&;#177;0.89),(1.40&;#177;0.59)分;实验组为(3.22&;#177;0.55),(1.50&;#177;1.00),(1.39&;#177;0.52)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价:对照组为(3.85&;#177;0.51),(1.80&;#177;0.55),(1.50&;#177;0.56)分,实验组为(5.45&;#177;0.67),(3.28&;#177;0.81),(2.80&;#177;0.54)分,实验组两次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77;1.54和23.67&;#177;1.08(P&;lt;0.05),19.82&;#177;1.35和22.87&;#177;1.04(P&;lt;0.01).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1),25.52&;#177;1.43和28.92&;#177;1.37(P&;lt;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77;1.39和35.40&;#177;1.18(P&;lt;0.05),40.94&;#177;1.38和38.43&;#177;1.31(P&;lt;0.05),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5).37.15&;#177;1.52和34.68&;#177;1.43(P&;lt;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智力结构及社会适应行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nter,ADHD)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常给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习成绩。近年来关于ADHD儿童的智能发育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目的:探讨ADHD儿童智力结构及社会适应行为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ADHD患儿48例,健康儿童48例,利用韦氏学龄智力量表和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定其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其智力结构和适应行为特点。结果:智力方面ADHD患儿言语智商(101.23&;#177;7.45)高于其操作智商(89.72&;#177;8.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41,P&;lt;0.05),ADHD患儿言语、操作及总智商(101.23&;#177;7.45,89.72&;#177;8.00,94.12&;#177;10.28)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智商(105.46&;#177;8.70,102.85&;#177;9.36,104.20&;#177;8.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0,2.547,2.012,P&;lt;0.05);不分心因子和获得因子得分(16.10&;#177;3.86,25.47&;#177;5.01)低于对照组(20.00&;#177;3.94,29.33&;#177;4.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4,3.223,P&;lt;0.01),社会适应方面ADHD患儿独立功能因子得分和认知因子得分(61.20&;#177;6.14,56.80&;#177;5.86)高于对照组(51.66&;#177;5.47,48.24&;#177;4.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0,2.589,P&;lt;0.05),而社会/自制因子得分(40.32&;#177;6.22)低于对照组(57.86&;#177;6.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12,P&;lt;0.05)。结论:ADHD患儿智力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缺陷,积极防治对于保证其智力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记忆障碍主诉在痴呆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痴呆患者自知力的损害情况及其在痴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痴呆患者共54例,对照组50例。对受试者及知情者分别评定知情者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问卷(informant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IQCODE)、受试者有无记忆障碍、由谁首先发现受试者的记忆力障碍。采用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对受试者进行客观评定,同时测查抑郁量表CES-DS。结果:两组间的iQCODE自我评定分数(3.74&;#177;0.56比3.63&;#177;0.38)以及抑郁评分(13.34&;#177;7.13比15.10&;#177;8.22)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而IQCODE知情者评定分数(3.89&;#177;0.44比3.30&;#177;0.26)及IMCT客观评定分数(15.30&;#177;8.21比28.22&;#177;5.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的知情者评定均与IMCT客观评定有较强的相关关系,r=0.71,P&;lt;0.05;自我评定和抑郁评分间有较强相关关系,r=0.68,P&;lt;0.05。对于记忆力障碍的判定,痴呆组中知情者的判定明显多于患者的自我评定X^2=15.81(P&;lt;0.01);而对照组中知情者的判定则明显少于受试者的自我评定X^2=11.52(P&;lt;0.01)。对于记忆力减退症状的首先发现者,痴呆组中知情者是首先发现记忆力下降的主体X^2=6.52(0.01&;lt;P&;lt;0.05);而对照组中受试者本人是首先发现记忆力下降的主体X^2=3.23(P&;gt;0.05)。结论:痴呆患者有自知力的损害,以患者自我评定作为痴呆的临床诊断依据可靠性低。合格的知情者可以为痴呆的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