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彬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67-2668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发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分析与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显微镜下分类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并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有123例出现细胞分类及形态变化,主要细胞形态变化有大细胞性贫血2.5%(χ2=8.354,P<0.05)、小细胞性贫血5.5%(χ2=9.468,P<0.05)、白细胞变化26.5%(χ2=14.923,P<0.05)、异常细胞3.0%(χ2=7.569,P<0.05)、异型淋巴细胞24.0%(χ2=12.674,P<0.05);异型血细胞形态阳性率61.5%(χ2=16.728, P<0.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异常血细胞形态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执行2个月以上高强度抗震任务的部队战士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部队战士的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并与健康体检的战士进行比较。结果参加抗震救灾战士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参数发生改变,与健康体检的战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强度抗震任务对战士血细胞参数产生影响,据此可科学合理安排战士平时的高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儿童末梢全血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采集来诊儿童无名指末梢血至专用EDTA-2K抗凝的采样管,分别于即刻,2 min,5 min,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240 min,用ABX M60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个结果。结果8组参数结果与均值组比较,除PLT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T即刻组与均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0 min。结果与均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X M60血细胞分析仪采用末梢血全血计数时,至少在2 min后检测其结果比较可靠,放置时间应该5~60 min之内完成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五种方法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分别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三种不同产地的五分类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五种方法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100例血标本检测结果:显微镜计数法为(0.249±0.112)×10^9/L;BC-5500、XE-2100和AC-T5diff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结果分别为(0.253±0.105)×10^9/L、(0.252±0.103)×10^9/L和(0.256±0.104)×10^9/L;流式细胞仪所测结果为(0.259±0.101)×10^9/L,五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5,P〉0.10)。结论五种方法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准确,五分类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但仪器设备及试剂较昂贵;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操作较烦琐,重复性稍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然后在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末梢全血10min的结果与即测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01);30min结果与10min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全血采集过程中由于组织液混入,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可逆的假性聚集,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分类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收集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208例,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其中成人组100例、儿童组60例、新生儿组48例,分别用Sysmex XE-5000与人工镜检法对不同年龄组的静脉血进行WBC分类,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除嗜碱粒细胞外,成人组仪器法与人工镜检法检测WBC分类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P<0.05)。除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外,儿童组及新生儿组WBC分类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P<0.05)。结论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WBC分类具有良好的性能,适用于对大批量标本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但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镜检法,两者结合,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在不同仪器中对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影响。方法XC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者,采用全自动五分类和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EDTA—K.抗凝的全血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手工计数、分类,并做相应比较。结果两种仪器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在三分类仪器与五分类仪器及手工方法检测差异有显著性(P〈0.05);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影响较大。结论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标本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计数偏低,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可靠;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上不但血小板计数偏低,尚可引起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较大误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于玉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519-2520
目的:探讨BC-2000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异常的原因。方法:观察同一标本的白细胞分类在报警与不报警情况下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结果:BC-2000血细胞分析仪在报警情况下的白细胞分类结果有误差(P〈0.05)。结论:BC-2000血细胞分析仪在气路管道漏气、堵塞、负压不够、加溶血剂管堵塞、白细胞池污染的情况下,可引起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误差。试剂中的抗凝剂、溶血剂可引起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误差。标本在病理因素、生理因素、低能量白细胞的因素下可引起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等)的影响。方法取30例全血标本分别于24h内不同时间段用日本光电celltac MEK6318K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对同一样本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4h内,血细胞各参数基本无变化,8hWBC、PLT等有所下降,12h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即有显著性(P〈0.05),24hWBC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BC如果保证没有溶血的话,结果变化不大,否则结果偏低;而Hb在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基本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尽量于4h内检测完毕,超过8h就需要注意WBC、PLT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检测RBC、Hb就问题不大,结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对3584名健康体检者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进行HP检测。结果本组HP总阳性率为46.93%,不同性别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轻度阳性率和中度阳性率高于女性,但强阳性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检出率较高,在健康体检中开展HP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Coulter LH 755型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参数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网织红细胞七项参数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对贫血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Coulter LH755型血细胞分析仪对150例健康体检者网织红细胞七项参数进行测定;同时也测定100份贫血患者标本的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HLR)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改变。结果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HLR#男女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LR%),IRF,平均球形细胞体积(MRV),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SCV)男女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的贫血中慢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各自的HLR均值依次为0.80%,4.01%,1.9%,0.33%和0.30%。结论 健康成年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参考值范围与性别有关,其他指标与性别无关;贫血患者的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与健康成年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颅内感染患儿95例分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组(细菌组,n=46)及病毒性脑炎组(病毒组,n=4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同血清PCT阶梯浓度水平检出分布及阳性率。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水平血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PCT浓度值检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 P=0.000);病毒组及细菌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4%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 P=0.000)。结论血清PCT可作为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程序简便、快捷,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杨军  杨朝晖 《中国医药》2009,4(8):625-626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伤员血细胞参数、凝血与纤溶等凝血功能指标的特征以及与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1例多发性创伤伤员为创伤组,对照组为50例体检志愿者,2组均为男性,检测2组的血细胞参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创伤组的D-二聚体值为(740.38±645.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4.52±69.46)μg/L(P〈0.05);而纤维蛋白原与抗凝血酶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创伤伤员的ISS评分与血小板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P〈0.05);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的评分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伤员的血细胞参数、凝血和纤溶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伤情并指导早期救治,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血常规检查受试者500例,分别采取其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血WBC、PLT水平低于末梢血,Hb、RBC和Hc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均高于0min(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血检测0min、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应依据具体情况下采取合适的血液标本,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细胞计数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1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E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PLT低于对照组,MPV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者PLT越低、MPV越高,不同面积脑梗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计数参数PLT及MPV可作为临床上评估脑梗死病情和梗死面积、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结果的稳定性。方法将近期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在0、10、30min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两组3次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组30min时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与10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0min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3个时间点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结果受检测时间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可重复性强,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7.
血液标本不同处理方法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枝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55-2956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65例门诊体检人群空腹静脉血,分别对血样进行有抗凝剂并离心后分离血清(A组)、离心后分离血清(B组)、离心后不分离血清(C组)三种处理方法,在1h、2h.3h.4h、5h等5个时间段分别对血糖进行检测,观察三组各时间段血糖检测结果。结果A组和B组血糖测定值在5h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血糖测定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5h血糖检测值与lh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样采集后放置时间、及时分离血浆及加入抗凝剂都影响血糖检测结果,应及时测定,较少误差。  相似文献   

18.
韩爽  毛齐学  刘文秀  刘微  于婧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14-115,117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准确性的因素,从而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更合理的实验数据。方法从采血前患者是否服用药物、是否腹泻、是否饮酒以及采血后标本状态、标本量、标本的测定时间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INR的影响程度。结果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前后,腹泻治疗前后,戒酒前后组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溶血、标本量改变、是否及时检测组的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INR的检测过程中,注意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和采集屙标本因素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提高凝血活性检验的标准化程度,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和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变化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6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哮喘组,其中轻度组24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19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痰及外周血中EOS检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重度组痰中EOS(38.6±13.9)%高于中度组(26.8±14.8)%(P〈0.05)和轻度组(15.4±9.5)%(P〈0.05);而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痰中EOS水平显著高于血(3.8±1.9、4.4±1.8、5.1±2.0)%(均P〈0.01),但三组血中E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2周后,哮喘组痰和血中EOS占白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0.8±11.5)%、(2.7±1.4)%均较治疗前(29.6±12.7)%、(4.2±1.9)%明显降低(均P〈0.01),与对照组的(1.9±1.2)%、(0.9±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87,均P〈0.01)。结论外周血和痰中EOS检测对评价支气管哮喘的炎症程度和病情有一定的价值,且检测痰优于血液。  相似文献   

20.
焦瑞宝  李娜  刘娜  唐吉斌 《安徽医药》2013,17(11):1887-1889
目的探讨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PⅡ)计数的准确性。方法运用SYSTEM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检测电阻抗法血小板和激光散射法血小板,按电阻抗法将检测结果分为PLT〈50×10。·L~、(50—100)×10^9·L^-1、(100—300)×10^9·L^-1、〉300×10^9·L^-1共4组,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按误差分为:误差在10%以内标本212例,误差在10%以上标本150例,采用10g.L^-1草酸铵溶液稀释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评价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的准确性,以手工计数为准。结果电阻抗法和激光散射法计数血小板,在误差10%以内,两种方法在四组标本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误差10%以上时,当PLT〈100×10^9·L^-1和〉300×10^9-L^-1。时,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所有组别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仍然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低值和高值血小板检测,激光散射法比电阻法准确性高,人工显微镜复检是最客观准确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