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检测140例于伤后24 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 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 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 mg/L死亡率100%.结论 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急性脑梗死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 2 3例急性脑梗死 (发病 6h之内 ) ,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 0h、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 -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凝血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UK治疗后 ,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 ,对凝血系统功能也有影响 ,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 :溶栓治疗后 6h加用抗凝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77例重度脑外伤的脑血管造影(CAG)的表现及其预后作了探讨.病人年龄1岁4个月至77岁;均有重要神经系统体征,手术以前作CAG.按手术和造影的诊断将病人分为:甲:硬膜外血肿13例(无死亡);乙:急性硬膜下血肿4例死亡1例;丙:脑挫伤19例(死亡7例),丁:脑挫伤加颅内血肿(脑内或硬膜下)41例(死亡12例).后颅凹血肿不列入本组.  相似文献   

4.
凝血机制障碍在头伤后迟发性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收集了1018例中、重度头伤病例,入院时均作CT 扫描和PT(凝血酶原时间),PTT(部分凝血酶时间)和PC(血小板计数)三种凝血功能检查。其中253例因病情变化在入院后72小时作了第2次CT 扫描,发现有123例发生迟发性脑损伤。入院CT扫描正常的病人中有36例第2次CT 扫描发现迟发性脑损伤。入院CT 扫描异常的92例中第2次CT 扫描发现:32例出现新的病灶,56例病灶加重。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脑肿胀、脑缺血、脑出血、原有小血肿和脑挫伤灶的扩大等。55%的迟发脑损伤病人入院时至少有一项凝血检查异常。在未作第2次CT扫描的697例患者中,仅有11%凝血异常。入院凝血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亚低温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0岁,平均45岁。GCS 3~8分,其中脑挫伤、颅内血肿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伤后3h内入院。手术11例,术中输血400ml。入院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肛温32℃~35℃,时程3~5d。对照组17例,两组病人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既往无血液系统疾病,测定期间无应激性溃疡出血、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入院第3、5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急性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rinogen,FIB)、 D-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变化 ;方法 :测定5 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 1天、 3天、 7天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变化。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用美国 ACL .Futura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D-二聚体采用免疫金标法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采用胶乳凝集法 ,试剂均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天、 7天时纤维蛋白原增高 (P<0 .0 5 ) ,D-dimer在 1天时增加 (P<0 .0 5 ) ;结论 :D- dimer暂时性升高 ,是纤溶系统时 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告了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后颅窝损伤的急性脑积水。经Funabashi市医疗中心治疗的1802例急性颅脑损伤伤员中53例(2.9%)为后颅窝损伤,其中12例(22.6%)伴急性脑积水:9例为急性硬膜外血肿,3例为小脑内血肿伴挫伤。伴脑积水的急性硬膜外血肿与幕上张力、厚度超过15mm的血肿及中脑池异常有明显关系。小脑内血肿及挫伤的伤员,双侧损伤及看不清第四脑室是脑积水的明显原因。根据上述结果,后颅窝损伤发生急性脑积水的机理可能如下:急性硬膜外血肿延伸到幕上区,压迫导水管后引起脑积水;小脑内血肿及挫伤者血肿直接阻塞第四脑室而引起急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8.
本首次报告了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后颅窝损伤的急性脑积水。经Funabashi市医疗中心治疗的1802例急性颅脑损伤伤员中53例(2.9%)为后颅窝损伤,其中12例(22.6%)伴急性脑积水;9例为急性硬膜外血肿,3例为小脑内血肿伴挫伤。伴脑积水的急性硬膜外血肿与幕上张力、厚度超过15mm的血肿及中脑池异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2-01-2003-12共收治颅脑损伤双瞳散大病人56例,占同期脑疝病人16.3%,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 男35例,女21例,年龄2~67岁;车祸伤46例,打击伤7例,摔伤3例。GCS评分:3~5分39例,6~8分17例。脑挫伤伴颅内血肿29例,硬膜外血肿17例,急性脑肿胀10例。双瞳散大时间:<30min 12例,30~60min 26例,>60min 18例。双瞳散大速度(指伤后至双瞳散大时间):<  相似文献   

10.
单纯皮质动脉破裂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不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皮质挫伤和挫裂伤者较为罕见,本院自1999-2007年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脑皮质动脉破裂出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5(男9,女6)例,年龄14~65(平均5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76(平均1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及抗凝剂时间窗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试图找出抗凝剂应用的合适时间窗。方法对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之内)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0、2、4、6、8、24、48、72h周围静脉血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随机把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120例患者溶栓6h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及对照组110例在溶栓后24h给于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1次,2组均连用10d。结果2组溶栓及抗凝前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颅内、皮下、黏膜、内脏出血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溶栓后6h可加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脑梗死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检测23例急性脑梗死(发病6h之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0h、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结果:UK治疗后,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对凝血系统功能也有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溶栓治疗后6h加用抗凝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的原因及采取的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37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脑膨出的原因,术中处理对策及预后。结果37例脑膨出病例中,迟发型对侧出血的25例,弥漫性脑肿胀12例。迟发型对侧出血中,硬膜外血肿19例,脑挫伤伴脑内血肿6例。对侧硬膜外血肿给予再次手术16例,对侧脑挫伤及脑内血肿给予再次手术5例。术后6个月随访,根据C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8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和正确手术方式,若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时如条件允许应尽快复查头颅CT明确诊断,如有迟发性血肿积极二次手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急性颅脑外伤病人56例,男54例,女2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19例,硬脑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7例,脑挫伤9例,凹陷骨折1例,开放性损伤1例,脑震荡1例。损伤程度按 GCS判定。另取20例病人作对照组。56例病人受伤时间均在10小时内、且无临床脑疝。入院时立即采血5ml,取血清备用。同时腰椎穿刺取 CSF 2ml,含血者离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0,自引:0,他引:90  
报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210例,180例行钻颅冲洗引流,30例行单纯冲洗而不作术后引流,均取得良好效果。17例血肿外包膜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均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可见红细胞由内皮细胞间隙渗出。30例作血肿液及静脉血凝血及纤维溶解机制分析,发现血肿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较低,纤维溶解蛋白原产生物(FDP)浓度较高,血肿液中白陶土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CT)均有明显延长,认为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过度活化是CSDH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因素,从而导致血肿膜微血管不断少量出血,使血肿逐步扩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 1995年 9月~ 2 0 0 0年元月间 10 0例急性脑外伤的CT资料做一分析。1 材料与方法10 0例病人中 ,男 86例 ,女 14例 ,年龄 13~ 67岁 ,平均 40岁。其中交通事故 81例 ,打架斗殴 6例 ,意外伤害 3例。CT装置为GE/ 60 0i全身CT机 ,层厚 10mm ,扫描层面与眶耳线平行。2 结果10 0例病人中 ,硬膜外血肿 13人 ,硬膜外血肿伴颅骨骨折14人 ,脑挫裂伤 16人 ,脑挫裂伤并颅骨骨折 9人 ,蛛网膜下腔出血 13人 ,脑内血肿 3人 ,颅骨骨折 10人 ,其中伴有颅内积气 4人 ,硬膜下血肿 15人 ,硬膜下血肿伴脑挫伤 5人 ,脑挫伤、脑内血肿并蛛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颅内损伤后,在治疗急性损伤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方法:在入院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病情恶化时要复查CT;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时,应在对侧钻颅探查或术后病人病情恶化时行CT检查;术后病人行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短时间内颅内压急剧升高,应及时行CT检查,及 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结果:本组3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存活0例,死亡15例,死亡率45.5%。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膨出,或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恶化,或颅内压在原基础上突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应考虑迟发性血肿形成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炎症因子表达及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检测3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IL-6及PT、APTT、TT、Fg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L-6高表达及PT、APTT、TT、Fg等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异常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判断病程变化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1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5年作者收治急性硬膜下血肿149例,其中符合下述条件者为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1)无外伤史;(2)无骨折;(3)手术证实无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4)无导致出血的基础疾患,如脑动脉瘤、AVM等。14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年龄40~69岁,平均52.4岁,男女比为5:2,男性较多。而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共10例,占6.7%,发病年龄60~79岁,平均71.9岁,男女比为3:7,女性较多。血肿位于右侧8例,左侧2例。既往史:痴呆4例,脑梗塞3例,肝硬化2例,高血压1例,巴金森氏病1例,硬膜下血肿2例。自发病至手术清除血肿时间30分~8小时。首发症状为  相似文献   

20.
1965年4月~1974年3月作者收治了149例外伤性急性(112例)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37例)病人。男性108例,女性,41例,年龄8个月~88岁,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2岁。122例病人的血肿由颈动脉血管造影证实,27例则由手术证实。所有的血肿都超过10毫米厚度。本组病例没有包括那些同时具有较严重的脑裂伤、硬膜外或脑内血肿或具有一水囊瘤的病人。所有的病人随访到他们死亡或到1976年春天,大约为手术后2~12年。随访期间104例病人死亡,45例存活。其中48例病人死于手术后最初三天内,66例死于一月内,81例死于一年内。就所有病人而论,急性硬膜下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