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聂安政  赵雪睿  王雨  凡杭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9,50(3):767-771
"包煎"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而一些人对需包煎的中药、包煎的原因以及如何包煎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副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包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包煎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包煎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3.
中药特殊煎法宜规范化邹平县中医院(256200)张霄岳,孟昭慈,崔云刚关键词汤剂;特殊煎法;药物作用中药的特殊煎法是依据药材的特点、有效成分的性质及治疗病证的需要,为使其达到最佳疗效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正确运用与否对中药疗效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但中药特...  相似文献   

4.
谢若男 《中药材》1997,20(9):483-484
中药的特殊煎法在临床上给患者暨调配处方的药师带来困难。为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论述了中药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包煎、另煎)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时入煎,在现代机器煎煮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法需得到相应的处理和应用,以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和药效。  相似文献   

6.
聂安政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7):1716-1720
先煎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而一些人对需先煎的中药、先煎的原因以及如何先煎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的角度剖析中药先煎的原因,从先煎时间、粉碎度等对先煎的影响来探讨中药先煎的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先煎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先煎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8.
1中药的煎法我国历代名医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讲的就是煎法的重要。1·1忌用热水煎药中药材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份会因受热而糊化或凝固,阻碍有效成份的浸出。所以在煎药时用凉开水为好,加水量至超过药面2~3cm,浸泡30~60min,以药物浸透为度。1·2煎药的器皿用具以陶器、瓷器为佳。陶瓷器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不宜使…  相似文献   

9.
中药汤剂是根据君、臣、佐、使的中医辩证用药原则,把各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而得。这是我国传统医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由于其吸收快,奏效迅速,便于随症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老、儿、孕妇及各种病症的特殊性、复杂性,故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用。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煎药方法是中医疗效的关键之一,而很多中医生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导致了治疗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康廷国  张慧  李峰  王添敏  许亮  张建逵  李娜  宋慧鹏  李思雨 《中草药》2024,55(11):3579-3587
中药传统性状一般是指感官获得的宏观性状,如形、色、气、味等,不包括微观性状。在中药“辨状论质”相关研究中发现,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也与其质量相关,且其特征更容易量化和数字化,在中药“辨状论质”的机制探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依据遗传学中“性状”的概念,结合中药的特点,将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与宏观性状合二为一,提出“中药性状学”的概念,即对中药所呈现的宏观和微观性状进行表征和研究的应用科学。中药性状学不仅能够揭示中药“辨状论质”机制和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能与中药化学、中药生物学质量标志物关联(三学关联),建立符合中医整体观的中药质量三维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将其内涵、任务、地位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克  王曙东  宋炳生 《中草药》2002,33(11):961-963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探讨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促进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传统鉴定方法在中药鉴定过程中的不足(如多来源药材品种鉴定),结合分子鉴定的技术优势与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的中药鉴定方法,中药系统鉴定法.文章介绍了中药系统鉴定法的概念、原理及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中药系统鉴定法的提出,不仅从性状、显微、化学等“表型性状”方面揭示中药“种”的特征信息,还从其遗传物质DNA信息(基因型)的角度,更深层次的揭示“种”、“亚种”、“居群”等分类及演化关系等,为中药鉴定学科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何伟 《中草药》2014,45(2):300-302
中药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是临床再评价的首要任务,由于面临更为复杂、更为庞大的用药人群,更多的混杂因素,尤其是缺乏客观评价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的核心指导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使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开展与实施受到制约。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应从明确治疗适应证候入手,通过分析中药复方药物组成及功能主治特点,以医院集中监测的主动性安全评价方法为主,围绕证候设计安全性再评价登记表,重点观察真实世界用药条件下,由合理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的不良反应,并结合常规性及特异性理化指标检测,早期发现并规避中药安全性风险及隐患,最终达到规范中药说明书安全性标识信息,指导中药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修平  裴丽霞  王一涛 《中草药》2011,42(7):1255-1260
中药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灵魂.如何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医药学最新理论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是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近百年的中药现代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借鉴西方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以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几个成功的先例,总结和归纳了创新中药研究的6种主要模式:青蒿素模式、培养基模式、GBE761-Veregen模式、PHY906模式、复方丹参滴丸模式、PC-SPES模式,评述了各个模式在创新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优缺点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有毒中药是中药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至今,但有毒中药的监管及质量控制问题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首先简述了有毒中药质量控制及其管理现状,就其药材基原、使用、炮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讨论了有毒中药在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制约有毒中药发展的原因,再结合药物质量控制及管理等方面内容,探讨关于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以期为有毒中药的应用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灭菌工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少俊  伍振峰  王雅琪  岳鹏飞  张帅杰  杨明 《中草药》2015,46(18):2667-2673
灭菌操作作为影响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关键操作单元,直接影响着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稳定性。从有关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技术的分类、原理、应用现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中药及其制剂灭菌工艺方法很多,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等,但是存在较多问题,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应根据中药及其制剂的性质特征选择适合该中药或剂型的灭菌工艺,加速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新技术研发和转化。  相似文献   

18.
殷佳  潘晔  蔡雪朦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2017,48(18):3871-3875
中药剂型的发展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汤、酒、茶、散、膏、丹、丸等剂型,近年来配方颗粒剂取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对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价格因素、储存条件、便捷性、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剂型均具有优点和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剂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